书城养生补气血
1044400000020

第20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 (2)

第五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 (2)

如果由于内伤病的原因,导致机体呈现各种代谢都比较旺盛的状态,比如引起人体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呼吸频率提高,嘴唇、牙龈、脸部皮肤比正常情况下偏红,人的声音高亢,情绪激昂,食欲增加,爱喝水,消耗的能量比以前增多,排泄速度也加快等,中医将它定义为“热”。

我们常说的心火、肝火、胃火等都是由于机体内在原因造成的某种代谢比较旺盛,属于热的范畴。此外,如果小肠或大肠有热,直接影响到大便的质量,大便可能比较黏腻,排便不爽,也可能会干燥成球,导致便秘。

长期存在“热”象,用西医的诊断方法,可能会检测到某些组织部位存在轻微的慢性炎症。例如长期肝胆有热的人,可能到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时,会发现有轻微的慢性胆囊炎存在。这时患者也许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感觉。

在了解到什么是“热”之后,大家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就是“热”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刚刚共同探讨了阴阳理论的实际意义,用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热”是如何产生的。“热”是由于机体的某些代谢功能比较旺盛,所以产生“热”的原因就是阳盛。这是阴阳平衡被打破之后的反应。

阳盛的意思是“阳”比较旺盛,阳的作用力远远超过了“阴”,导致阴阳失衡。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体的各种激素、蛋白和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比较活跃,它们使人体呈现出能量过剩的状态。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实热”。意思就是说,实实在在的能量过剩。一般青少年多出现实热。民间有句俗语叫“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就是折射出青少年各种代谢比较旺盛。

阳盛的另一种原因是阴虚,意思是阴不足,导致“阳”相对旺盛。注意!是相对旺盛。并不是因为这些人体内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真的特别活跃,能量真的特别过剩,而是因为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液、血液、唾液等润滑剂少了,阴虚反衬出阳亢。这是阴阳平衡被打破的表现,表面上看这些人干劲十足,活力无限,其实是一种“假象”。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虚热”,顾名思义,就是虚假的能量过剩。普通人是很难分辨出自己属于“实热”还是“虚热”。尤其是“虚热”的人,或者说是阴虚火旺的人,自我感觉会很良好,有使不完的力量,工作热情特别高,每天风风火火,不知疲倦,睡眠也特别少,其实这是表面的假象。

比如最常见的糖尿病,中医把这种病称为“消渴症”,是根据这种病症的表现命名的,因为病人特别爱喝水,爱出汗,饭量大,但是体重减轻,在中医看来就是一副阴虚火旺之象。还有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无不呈现阴虚的症状。虽然阳虚的人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其实他们没有什么大毛病。反倒是阴虚的人,浑然不知自己的能量是虚还是实,自我感觉总是特别良好,哪里会把自己当“虚弱”的人对待。可是恰恰生病,尤其是患大病的,就是这些平时感觉很好,甚至连感冒都不得的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慢性病,甚至是更为严重的疾病,很多人都怨天尤人,总是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无法预知。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不过是你暂时不清楚如何去观察和判断,明明身体已经在频发信号,可你自己视而不见。

可以这样总结:“热”就是加速、亢奋的意思,它为机体的正常运行制造混乱,属于多余的、添麻烦和捣乱的能量。这股能量就像学校里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精力过盛的淘气孩子,从来不遵守课堂纪律,总要为班级找麻烦。如果不及时教育,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班级风气都可能是浮躁、混乱、肆意妄为,甚至乌烟瘴气。中医在治疗“热”的时候,遵循的大原则就是抑制这种亢奋,用偏寒凉的药物去削弱这些过盛的能量,或者把这种过盛的能量引导到身体其他相对缺少能量的部位,以期达到平衡和谐的目的。

如果由于内伤病的原因导致机体呈现各种代谢都比较缓慢的状态,比如引起人体心跳变缓,血液循环趋缓,呼吸频率降低,嘴唇、牙龈变得淡白,甚至颜色发暗,脸部皮肤比正常情况下偏于青白色或青黄色,人的精神比较萎靡,嗜睡,食欲不佳,不想喝水,不爱说话,喜欢独处静卧,消耗的能量减少等,中医定义它为“寒”。

寒主要表现为人体各种代谢缓慢、衰弱,几乎快停滞了。比如胃功能异常,不消化食物,食物吃进肚子里就好像停在胃里了,不往下运行,早上喝了一杯牛奶,到中午打嗝还能闻到奶的味道,肚子被撑得很饱,觉得很胀。这就是一种停滞的状态。

又比如心脏不太好的人,气血运行不畅,有瘀阻的部位。古人不知道“血栓”一词,他们只能从外面观察到这些人的舌头和嘴唇呈现青紫色。而在自然界里青紫色往往是寒冷季节里的颜色,是冷色,所以古人也顺理成章地将停滞、瘀滞、凝滞等活力减弱的状态用“寒”这个词来概括。

寒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也是由阴阳失衡衍生出来的问题,是阴盛的结果。

阴盛是指人体阴过于强大,也就是说各种体液含量确实比较多,这就是“实寒”。实寒的人代谢缓慢,各种体液就像停在了身体里不向下运行。所以,他们痰多,伴随着呼吸能听到痰鸣,当然还有咳喘。腹部也是水液停滞的主要部位。唾液多,小便多。这是由于润滑剂过多,太多的润滑剂反倒成了人体的阻力。正常情况下的动能无法推动这些润滑剂有效的循环。

阴盛的另一原因是阳虚。这种情况是阴没有太大变化,但是阳相对不足,反映出阴相对亢盛的假象,也就是说罪魁祸首是阳虚。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虚寒”。既然虚寒是由阳虚主导的,说明是人体内的激素、生物酶等物质偏少了,人体的代谢当然会趋缓了,出现能量不足的一系列后果。从外部观察,虚寒的人表现出来的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表情淡漠、无精打采、懒得说话、安静独处,用俗话说就是看上去“比较蔫”。这样的人由于能量不足,不喜欢运动,所以他们的水液也不能正常地循环,会出现唾液增多,小便增多,大便不成型。由于水液不容易运行,所以组织细胞内水分相对比较多,因此人看上去还可能会微微有些发胖。这时不用着急,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动,不喜欢运动也要强迫自己活动,每天进步一点点,等体内的能量被带动起来了,不仅水液循环正常了,人也会变得精力充沛起来。

当然,中医的调理方法也不仅仅限于运动。既然“寒”是缓慢、凝固的意思,可以说它为机体的正常运行制造障碍,中医在治疗“寒”的时候经常运用一些偏热的药物,这些药物使瘀滞散开或者化开,刺激那些运行缓慢的部位,使之兴奋起来。

三、上火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最近又上火了”。“上火”是汉语里独特的词汇,它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上火?

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意思是说,“气”太多了,太足了,用不完了,人就出现上火的症状。上火一般出现在这些人:

1.心里有着急、烦恼、忧愁事情的人,比如准备期末考试的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白领。这种人三焦不通畅,导致“气”郁结在上焦和中焦,不能正常向下运行,“气”相对太多,所以变成“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火旺和肝火旺。

2.最近大鱼大肉吃多了的人。这种人原本气比较充足,总是吃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食物,等于是在人为地还往里面补充能量,导致“气”真的过剩了,过剩的“气”变成“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胃火太大。

心火和肝火比较旺的时候,要调整心态。要知道,着急、烦恼、忧愁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要心态平和,人体会自动将这些“气”顺着三焦疏导下去,上火的症状会消失,脏腑之间的平衡得以恢复。如果不调整心态,气机无法畅通,总是拥堵在上焦和中焦部位,同时身体还会不断地产生心火和肝火,这对于人来说也是一种无谓的消耗,是一种能源的浪费。换句话说,是对身体的伤害。所以心火旺和肝火旺时,调整心态比什么药都管用。

我有一位朋友,因为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他感到十分烦躁,处在焦虑之中,基本上天天上火,吃各种祛火药,可是这“火”就像是跟他打游击一样,这几天是嗓子痛,吃了药之后,嗓子不痛了,换成牙痛,于是又找出一堆药治牙痛,好不容易牙不痛了,牙龈又开始出血。总之,就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他向我诉说自己的遭遇,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是他那糟糕的情绪,所以建议他把自己的烦心事写出来。他说都是一些特别琐碎的事情。我说不要紧,哪怕是流水账也全都写出来,可以加入自己的评论,抒发自己的观点。两周之后,他说感觉好多了,每天对着电脑不停地敲,把萦绕在心头的问题都写出来了,心逐渐静下来,而且感觉后脖颈在冒凉气,已经伴随自己多年的牙龈出血也消失了。这说明调整心态,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令气机顺畅运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然,生活在如今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谁都会遇到一些着急上火的事情,除了尽力调整心态,还可以用茶叶、莲子心泡水饮用,降火的效果也很不错。

胃火太旺的人,最好吃一些清淡食品,并且要多做运动,消耗掉过剩的“气”。另外,还可以服用冰糖山楂、大麦茶以促进消化吸收。

有些小孩也有胃火,这和营养过剩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孩本身脾胃功能弱,消化高蛋白质的食物比较费力,再加上小孩普遍不喜欢喝水,而水恰恰是分解这些蛋白质的重要媒介,所以容易上火。

为了预防孩子上火,要让他们多喝水,多吃水果。吃过了大鱼大肉一定带着他们多运动。最好不要总是让孩子吃牛黄解毒片、牛黄清心丸等寒凉的药物,虽然可以起到去火的效果,但是力度过猛,而且经常大量服用这些药物会对孩子的脾胃造成伤害。我们说过,脾是后天之本,损伤了脾胃,影响了消化吸收功能,会对孩子以后的生长发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不少小孩与同龄的孩子相比,长不高,长不壮,没力气,可能和营养过剩,总是上火,用寒凉的药物泻火,影响了脾胃功能有关系。

四、五行

在介绍人体结构的时候,为了强调五脏之间的制衡关系,我们已经初步介绍了五行理论。其实中医对于五行理论的研究还不止这些,应该说五行理论是中医通过长期观察研究,不断积累总结,将人与自然的各种相似特点进行的“超”高度的概括。这种概括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能力。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结构联系在一起,需要相当的智慧和勇气。

五行一词,乍一听觉得挺神秘的,实际上它是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分成了五类,然后又研究它们的对应关系,找出每一类的共同特点。然后借助这一理论解释生命现象,治疗疾病。

我们的祖先太善于观察和总结了,他们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的联系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在摸索其中的规律,希望找到揭示这些联系的钥匙。

我们先来看一看自然界。

食物的种类繁多,但归结起来基本就五种味道,它们是酸、苦、甘、辛、咸。

大自然是色彩斑斓的,古人将其高度概括为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

自然界的气候是变化多样的,古人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五种气候类型,即风、暑、湿、燥、寒。

一年有四季,古人在四季的基础上,又总结出长夏这么一个季节,也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间的季节称为长夏,这是一个孕育的季节,是植物由花结成果的季节。所以古人将季节分为五种,即春、夏、长夏、秋、冬。

下面是我们熟知的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相对应的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