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补气血
1044400000019

第19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 (1)

第五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 (1)

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总是期盼着赶快学习专业课,等到真开始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不得不感叹中医的深邃,尽管老师做了详细的解释,还是觉得中医像是高高神坛上的祭品,庄严而神圣。我们学到的第一个中医理论就是“阴阳理论”,这是经典中的经典,基础中的基础。当时教材里的书面解释是:“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这个解释完全出乎意料,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本医学教材!

后来朋友聚会,天南海北地聊天,学经济的人为大家讲解金融形势,学法律的人为大家普及法律知识,大家好奇,问我在大学都研究什么?我说:“我研究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对立双方的属性。”在场的人都愣了,差不多十秒钟鸦雀无声,然后一同大笑起来,直说:“深了,深了!”

中医理论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古人的科学水平有限,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人体现象,只能用一些虚拟的、象形的方法加以解释,目的是能够总结出一套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坚信不移的理论体系。但是今天的读者再去学习,不免感到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充满了玄机。加之一些学者喜欢用哲学的语言反过来揣摩老祖宗的意思,把中医解释得更玄,人为地把这些理论变得更晦涩难懂了,只能令今天的人望而却步。其实,中医理论中一些出现频率极高的经典词汇,可以用现代人的语言解释清楚。中医理论源于对很多人体现象的解释,只要从现象入手,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运用现代语言,是可以为大家阐述明白的,没必要弄一些哲学词汇,云里雾里地转上几圈,把大家都说晕了。

“阴阳”“五行”“上火”“寒热”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中医词汇,到底这些词汇代表着怎样一种生理状态,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帮助和启发,我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总结,尝试着为读者朋友们做一下解释。

鉴于中医理论实在博大精深,我的破解工作可能无法尽善尽美,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一、阴阳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健康境界。

“阴阳”一词,通行教材里面用哲学的高度来解释是“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还有的书中概括这一概念为“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和阳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阴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与热,汉语里也从没有把“阳”单纯地解释为“热”,把“阴”单纯地解释为“寒”。换句话说,阴阳不是温度的代名词。如果只是从哲学的层面,用辩证法的口吻解释祖先提出的阴阳理论,虽然没有冒犯祖先的危险,但始终无法将其与现代文明相互勾连,也无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喜欢中医。我个人通过观察和思考阴阳失衡人群的生理表现和生化指标,发现其中是有一些潜在规律的,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实验数据做支撑,但是希望我的一点点思考可以为更多的人带来一点启发。古人用阴和阳来解释许多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完全是受古时科学水平的限制。随着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人体的了解已经进入微观领域,造出了许多新的名词,结合阴阳理论的表述,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

“阴”可能与人体内的所有液体,包括血液、泪液、唾液、体液等各种组织液有关,即相当于人体这台机器的润滑剂,发挥着缓冲、润滑、保护、传递等作用。

“阳”可能与人体的各种激素、蛋白和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速度有关,它相当于人体这台机器的能量源,是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果上述假设能够成立,我们很可能已经找到了阴阳的物质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问题。

比如经常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是“冷血动物”,因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怕冷。

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并且以女生居多。他们喜暖怕冷,不爱喝水,总感觉嘴里唾液很丰富。即便喝水,他们也经常选择喝热水,因为喝了冷饮,哪怕是冬天喝常温水,都会感到腹部一阵阵的寒意,浑身发冷。在饮食方面,这样的人也有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吃葱、姜、蒜等辛温的作料。平时不怎么爱吃水果,尤其像西瓜、香蕉、柿子、猕猴桃、鸭梨、莲藕、荸荠这些清凉的水果。因为吃过会引起肠胃不适,轻则腹胀、腹痛,重则腹泻,甚至还会引发肠胃型感冒。

一年四季,他们最有自信的是夏天,因为他们不怕热。夏天也是长裤长衫捂着,不喜欢吹空调,多热都能忍耐。

到了冬天经常比别人多穿一件衣服,天气刚刚转凉,就马上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春捂秋冻”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他们就是一个字“捂”。

平时洗手喜欢用热水,就连洗澡水也比别人高上几度。就这样手脚总是冰凉的,精神萎靡,脸色总是白惶惶的,大便偏稀,甚至不成型。心跳常常在每分钟72次以下。喜欢坐着、躺着、卧着,不喜欢运动。

总之,整个人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节能程序下的运行状态。节能程序下,会降低系统性能。所以,对这些人来说,一切只是刚刚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力气再做一些要求更高的事情。

上述都是能量源不足的表现,即中医所谓的阳虚。阳虚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质虚弱的人,他们的某些激素水平或者生物酶水平通常在正常值的下限,甚至未达到正常值,总给人一种动能不足的感觉。他们不缺少润滑剂,缺少的是能量。为一台缺少能量的机器过多添加润滑剂,也只能变成阻力。所以这些人总是觉得累,不仅仅是四肢无力,而是从心里觉得累,好像我们常说的“力不从心”吧。

对于阳虚的人,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强健起来呢?

既然机器里面缺燃料,我们就补充燃料。首先要明确燃料不足的原因,要对症补充。

一般人体燃料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供应不足,二是无法吸收。

供应不足主要是由于这些人偏食、挑食,减肥不爱吃饭,导致脾比较虚。解决的方法是尽量多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尤其是谷物。因为这类食物能够提高脾胃的功能,另外,平时适量吃一些山楂、鸡内金,喝一些大麦茶,它们可以刺激胃肠分泌消化液,提高人的食欲。

无法吸收是由于经络不通畅。这些人一般食欲不错,可是经络不通,吸收不好,营养物质都堆在皮下变成脂肪了,看上去挺胖的,其实没什么力气,喜欢静止不动,不是坐着就是躺着,稍微一运动就觉得累了。这些人不需要特别吃什么补品,他们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脾的功能,多运动,中速走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中速走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从而促进经络的畅通;中速走可以提高脾的功能,让营养物质能有效吸收,发挥作用,只有这样体质才会有明显的改善。经过一个月到三个月,不仅体质会增强,不再那么怕冷,开始觉得体内涌动着热流,四肢也觉得有力气了,脂肪层也会慢慢变薄,可谓一举多得。

与上面的情形刚好相反,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怕冷,但是怕热。他们冬天穿得比其他人少,手脚心和胸口总是烫的,颧骨的部位总有一团红晕,好像气色不错。

他们爱喝水,总是觉得嗓子干、口渴,喜欢冰凉的饮料,爱吃清凉的水果,饮食起居也比较贪凉。

他们会有一些不适的症状。比如干咳,总是觉得嗓子眼里痒痒,但是痰少,另外眼睛干涩,唾液少,早上起来觉得口干舌燥,早餐喜欢有汤汤水水的食物。平时会有头晕耳鸣的症状,还会经常便秘。晚上睡不好觉,整夜做梦,等到天亮了,又觉得浑身困倦乏力。这些人比较容易激动,爱哭、爱发脾气,心跳常常在每分钟80次以上。

这些现象都表明体内的润滑剂少了,也就是中医所谓的阴虚。他们的各种组织液、体液、唾液乃至血液总量都可能相对偏低。

由于润滑剂少了,人体自然有一种干涩、焦灼、燥热的感觉。这些人不缺少能量,他们目前的状况就像锅里没有了水,下面的柴火还在不停地燃烧,等于是在干烧,所以人体会有许多不舒服的表现,而且这些不适症状远比阳虚的人多。

我们知道,表面上看缺少润滑剂的机器,功率变大,特别有干劲,可时间长了,零件肯定磨损严重,会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所以,阴虚实际上比阳虚更需要重视。

对于阴虚的人,任务是补充体液。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多吃补充体液的食物 经常吃山药、百合、麦冬、牛奶、荸荠、黑芝麻、猪蹄汤、鲫鱼汤、鸭汤(这些汤尽量少放盐),可以起到补充体液的效果。如果您想起效更为迅速,可以适量服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燥热辛辣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孜然,以及羊肉、鸡肉、咖啡等,并且少吃盐。

有人认为喝水能补充身体里所需要的液体。但那是对于阴阳平衡的人来说的。阴虚时由于肾的气化功能偏亢奋,导致补充进来的液体很快变成尿液,继而排出体外,并不会在体内过多地停留,当然也很难进入组织细胞当中。所以阴虚的人尽管大杯大杯喝水,但是无法真正缓解体内干燥的状态。

2.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早睡早起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夜晚的睡眠有助于人体制造血液,而熬夜不睡觉会更多地消耗人体的气血。对于阴虚的人来说,早睡觉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补充体液的时间。

研究阴阳理论非常有现实意义。对于处在“亚健康”阶段的人,可根据自身的症状表现,判断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虚证,按照上述的方法调整饮食和起居,使阴阳恢复平衡,治病于无形阶段,使您及早摆脱“亚健康”的困扰。

二、寒热

“寒热”也是中医经常提及的一个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熏陶的人,大多似懂非懂的理解“寒”或“热”所代表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说。一般人们会将“寒”理解为自己感觉身体在发冷,喜欢多盖被子,多穿衣服,但是仍然不能缓解这种冷的感觉,好像这种冷是由体内源源不断透出来的。这就是说你受寒了,或者说着凉了。

同样人们会将“热”理解为感觉身体在发热,想喝冷水,烦躁不安,流黄鼻涕,小便少而且颜色比较黄,大便干燥并且结成了球,这就是说你受热了。

在中医理论中,这种受寒或者受热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对人体产生了影响,我们称之为外感疾病,它完全是基于人体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自觉温度感受来定义的。

这种外界作用于人体的寒或热比较好理解,相对比较难以理解的是中医同样把人体器官功能出现异常也用“寒”与“热”定义。

中医大夫在诊断一些疾病的时候,经常会告诉病人“你有胃热”,又或者说“你胃寒”。

中医理论对许多疾病都有独到的见解,都能够说出原因,找到疾病产生的根源,并通过很多草药加以治疗,但关键在于中医是非常依赖大夫个人主观能力的一门学问。如果真的寻找到疾病的根源,药到病除;如果没有找准疾病的根源,不会达到治疗效果。

那么,中医把内脏器官的功能异常定义为“寒”或者“热”是基于什么生理现象呢?

人体长期劳累,或者存在不良情绪,例如生气、恼怒、忧愁、思虑、悲伤、恐惧等,以及饮食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到内脏器官的功能,使气机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这种损伤是一种暗耗,它虽然没有外感疾病来得气势汹汹,但它所造成的伤害要远大于外感疾病给人体造成的影响。我们称这种损伤为内伤疾病,它们是由内而发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