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营销新革命之三:创新工业品营销思维
10430200000003

第3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密切相关,正确的观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这是对“观念”这个名词的解释,从这个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行动是受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经常听到某些科学家和发明家为了某个发明创造,不断努力进行试验,最后终于成功的故事。比如,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先后用了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虽然屡遭失败,但他没有放弃,最终成功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其实,在他们努力的背后,有一个观念在支撑着他们,这个观念为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和精神支持,最终指引他们走向成功。

“中国方便粉丝之父”邹光友曾经说过,成功的方程式是“目标(10%)+观念(80%)+方法(10%)=成功(100%)”。他还指出,失败者的失败往往不是由客观环境造成的,而是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成功意识。可见观念的重要性之大是无可比拟的。

同样,在工业品营销创新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念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

在今天,中国已经加入了WTO,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原有的营销观念和陈旧的营销方法已无法满足21世纪的市场需求了,营销观念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企业没有创新观念作指导,就如同人没有了意识一样,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企业只有把创新这一指导思想提上日程,才能使企业在变化中成长,在竞争中生存。没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①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观念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紧跟时代前沿,发现市场的新需求;开拓进取,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自己,开发新产品,提高竞争力。

②改变思维定式。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企业员工,首先必须改变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思维一旦形成定式,就会严重阻碍观念的创新。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现代化社会,如果还固守着原始社会的思维方式,还崇尚着小农经济的生产劳动方式,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大家都熟悉的头脑风暴,其实质就是思维创新训练,让人们改变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企业可以效仿这个形式,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创新训练,从而达到观念创新的目的。

③树立企业战略的长远目标。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把企业的发展提升到一定高度,我们习惯称之为战略高度。以往,企业比较注重短期效益,没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企业领导者也安于现状。但今天,这个观念必须打破,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战略目标,给企业发展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④ 树立危机意识。金融危机,让所有的企业和员工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和危机,似乎一夜之间,整个世界变了个样,让人无所适从。其实,这是因为企业没有危机意识而造成的。一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工业发展一直都很顺利,没有什么危机感,甚至觉得危机离我们很遥远。可是现在,当危机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时,企业慌了,才知道其实危机离我们并不远。此外,危机还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可以说,这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树立危机意识,可以让企业居安思危,更好地关注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生产出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⑤行动迅速,不等不靠。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可以依靠国家,即使没有开发生产新产品也不会饿死。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的企业就只能被饿死。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是自力更生的企业,需要的是快速行动的企业。任何企业都需要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快速行动,抢占市场商机,快人一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经营理念创新

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明确不同经济时代企业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有了正确的经营理念的指导,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发展目标、运作方法等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理念。好的经营理念能够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随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企业必须根据时代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不同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

经营理念的创新包括科技观念创新、营销观念创新和服务观念创新。

①树立科技创新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企业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运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

②明确营销创新的观念。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如何在营销方面胜过竞争对手,对企业来说也很重要。产品好,也要卖得好。只有把产品顺利出售了,才算是胜利。

③不可忽视服务创新。服务已经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往简单的售后服务必须要创新发展为全方位的服务。服务是企业品牌的象征之一,也是客户考察和评价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3.产品创新

产品是企业最终的生产成果,也是企业实现利润的载体。目前市场上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那么如何在这些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客户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就涉及产品创新的问题。企业要想在产品上赢过竞争对手,就必须做到:

①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不断挖掘客户的需求,不仅仅只是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要争取满足潜在客户的需求,从而将其潜在的需求转变成现实的需求。

②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的。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4.价格策略的创新

由于工业品的成本比较高,不能靠降低价格来吸引顾客,所以在定价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产品的优势,给企业的产品一个准确的价格定位。这里所说的优势是指竞争对手做不到,或者没有本企业做得好的地方;是企业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是产品本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价格中,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等都是有相应的价值可以衡量的,因此,那些技术含量高、知识创新价值大的产品就拥有制定较高价格的可能性。

案例:台达太阳能引领绿色节能新时代

目前,全球正共同面临着两大迫在眉睫的问题——能源枯竭与温室效应。为了确保实现能源自主,达成温室气体排放减量的目标,各国政府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发展绿色能源。在这方面,太阳能光电技术应用系统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以“环保、节能、爱地球”为经营使命的中国台湾台达电子集团,很早就开始从事太阳能开发事业。台达的创始人郑崇华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台达电子的电源供应器效能只要提升1%,世界上就能少盖几座电厂”。台达非常注重研发绿色节能产品,目前已拥有单多晶太阳能电池、聚光型太阳能系统追踪器、聚光型太阳能模块、聚光型太阳能系统、太阳能光伏逆变器等系列产品与系统。台达不仅拥有世界领先的太阳能技术,还具有垂直整合太阳光电产业供应链的雄厚实力,并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虽然取得了这些骄人的成就,但台达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台达成为2009年中国台湾高雄世运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供货商。世运馆的太阳能屋顶,共使用了8844片自行研发制造的太阳能模块,以及效率高达98%的太阳能转换器,总发电量可达100万瓦,每年可发电110万度以上,同时可减少66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2009东京国际太阳能光电展(PV Expo 2009)上,台达展出了高效率CI 100中央转换器,这款产品充分体现了台达产品的高弹性、操作便利性以及高可靠性的特色,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好评。

台达电子集团正在积极筹划把太阳能、LED绿色照明等产品与系统引入大陆。另外,台达一直专注于研发高效、节能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在了工业的各个领域中,为中国的绿色节能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台达也将抓住机遇,扩大投资,对位于大陆的芜湖厂、上海研发总部等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并以此为基地辐射全球。

IMSC语录

案例引申

台达电子创立于1971年,至今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ODM电源供货商及直流风扇、消费性电子零配件、视讯、通信网络与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主要供货商。台达和世界各大厂商,如AMD、Intel、DELL、HP、IBM等共同组成了The Green Grid联盟,并且获得了合作伙伴——日本SONY公司的认证,成为SONY在全世界的第一家绿色制造伙伴。台达台南厂,是台湾地区第一座获得“黄金级”绿色建筑标章认证的厂办建筑,比普通建筑节省30%的能源与40%的水资源。

在成功的路上,台达不等不靠,而是紧跟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出了成功利用太阳能的道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它“环保、节能、爱地球”的经营理念。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在这个“环保、节能、爱地球”理念的指导下,台达才一步一步踏实前进,注意根据经济发展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确定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使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道路。台达实践着对环保、节能的承诺,积极投入新时代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致力于提升产品效率和开发能源替代产品。在这条道路上,台达不仅仅收获了企业的成功,还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节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因此我们总结:成功不仅仅是靠方法,更重要的是靠想法,有了想法就会找到方法;成功不仅仅是靠条件,更重要的是靠信念,有了信念就能创造条件。

第三节“绿色”引领时代

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上面我们说到的台达,实际上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绿色营销,这是未来营销的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的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的自身利益、客户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结合起来,并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绿色营销要求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客户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建立企业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客户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以前听说过比较多的工业品营销的方式主要是吃喝营销和信任营销。吃喝营销已经渐渐淡出了市场,现在比较多的是信任营销。

那为什么又要提出绿色营销这个概念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些数据。

①1993年底,据对184家污染较大的企业的统计发现,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5293.04万吨,废气年排放量为726570万标准立方米,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为31.51万吨。历年累计堆存量为46.1万吨,占地4.14万平方米。

②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洛杉矶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在天空中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在距城市100千米以外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的大片松林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这就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③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臭氧层空洞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减少了35%。

④据分析,在过去的200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地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5℃。估计到21世纪中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的冰山将大幅度融化,海平面会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没水中;温室效应有可能会使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重见天日,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知道的,只是很少把它们跟营销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绿色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绿色营销有三个主要特点:

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绿色营销是知识时代的产物,绿色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以知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同时以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支持,为绿色技术的开发、绿色能源的使用、绿色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一切以绿色为前提和依托

我们对“绿色”产品并不陌生,很多食品上都有“绿色产品”的标志,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不仅要质量合格,而且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都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仅要尽可能地将污染消除在生产阶段,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

绿色营销倡导的是绿色,所以要求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也要注意给客户灌输绿色思想。据统计,75%以上的美国人、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环境问题,有40%的欧洲人愿意购买绿色食品。

化工企业孟山都公司,曾一度因浪费资源遭到公众的指责,企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该公司的董事长鲍勃·夏当罗认识到绿色营销的重要性后,立即转变发展战略,开发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保证了公司的顺利发展,并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2008年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

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的永久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实现绿色营销,必须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物品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包装材料、广告策划及促销方案等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贯彻“绿色思想”,从而使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意识的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绿色营销诞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几年前才传入中国。起初,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绿色营销的巨大发展空间,认为它只是一种宣传方式,打着绿色的牌子,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已经改变了这种想法,对绿色营销的兴趣越来越强烈,并且开始从事绿色营销活动。尤其是比利时生产的可口可乐饮料罐被污染的事件,让更多的企业界人士认识到绿色营销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到企业的环保形象对产品销售的巨大影响。对企业来说,面对异军突起的绿色消费,了解、重视和实施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案例:砸下20亿,正泰进军太阳能产业

2009年5月25日,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首条20兆瓦微晶非晶第二代薄膜电池生产线正式投入试生产,这标志着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迈入了“薄膜时代”。

2009年1月,该公司自行研制的国内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太阳能第一代薄膜电池已经正式下线,这是我国首个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它的问世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正泰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企业。在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太阳能产业的时候,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道:“21世纪,最大的竞争就是能源的竞争。”从现在的情形看,新能源产业最有可能成为新兴龙头产业。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能源竞争的趋势增强,面对有限的能源,开发新能源和新环保技术已经成为客观的趋势,谁抢占了新能源市场的先机,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轮产业兴起的龙头。在投入太阳能产业前,正泰集团也曾考虑过很多项目,但要么没有与集团现有的低压电器产业链结合起来,要么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结果都被否决了。董事长南存辉透露,“正泰”正在从做专向做高、做新转型,载体就是前景光明的光伏产业。“发展太阳能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南存辉说。

据介绍,目前“正泰”在太阳能电池项目上的投资接近20亿元,试投产的20兆瓦的国内首条微晶非晶第二代薄膜电池生产线,预计2009年的产值可达10亿元左右。“它能够满足1300个家庭的日常所需用电。”南存辉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13年,做到1000兆瓦的年产能。”

企业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够实现。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观念决定成败。”进行绿色营销,必须先树立起绿色营销的观念,充分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思想认识上不会有什么偏差。绿色营销观念是在绿色营销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企业营销决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此来促进企业市场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

2.设计绿色产品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以绿色产品为载体,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和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这种产品的核心功能既要能满足客户的传统需要,符合相应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更要满足对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有益的绿色需求,符合有关环保和安全卫生的标准。而且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和销售上都要时刻以环保和减少浪费为前提。

3.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

价格是市场的敏感因素,实施绿色营销也不例外,要认真研究绿色产品价格的制定。与传统产品相比,绿色营销的产品定价除了要考虑生产成本之外,还要考虑产品中所包含的环保成本,大致有下面几项:

①在产品开发中增加环保功能而花费的研制经费;

②在产品生产制造中环保工艺的成本;

③使用新的绿色原料、辅料而增加的资源成本;

④实施绿色营销而增加的管理成本和销售费用。

4.实施绿色营销

一般来说,因为绿色产品增加了很多环保的因素,产品的价格相比普通产品要高一些,所以企业在销售的时候要让客户明白企业的产品价格为什么会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在哪里,对客户进行绿色营销的宣传推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营销。

尽管从理论上说,绿色营销是传统营销的延伸与扩展,但它毕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与传统营销相比,无论是营销观念还是营销组合策略,绿色营销都显示出独特的、崭新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实施绿色营销是国际公认的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大趋势,绿色营销必将成为21世纪市场营销的主流。

IMSC语录

案例引申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将在21世纪中叶成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在中科院2009年的工作会议上,已正式批准启动实施太阳能行动计划,该计划以“2050年前后太阳能作为重要能源”为远景目标,并确定了2015年分布式利用、2025年替代利用、2035年规模利用三个阶段目标。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国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在2200小时以上,沙漠面积大,具有发展太阳能的巨大潜力,这些都给我国研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正泰集团一直致力于低压电器的生产,是我国最大的工业电器专业生产厂商之一,它们之所以斥巨资投入到太阳能产业,是因为看到了该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它们的投资不是盲目的,这点我们从南存辉董事长的话里就可以看出来。正泰集团在太阳能产业上的投入,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产品价值的塑造加上了强有力的一笔,在获得自身利润的同时也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因此我们总结:前期的充分了解,是实现产品价值成功塑造的核心。

案例:我国自主创新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已经进入了可以更多地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讲,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背景,也有政策导向的问题;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和理念上的误区,但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

一、基本情况与判断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到了可以更多地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是: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第二,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实力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并且,我国拥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

第三,经过多年的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国外技术装备,产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也在提高,为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打下了一定基础,为消化吸收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四,巨大的国内市场资源为自主创新成果提供了宽广的应用舞台。13亿人口使我国市场具备了规模性,幅员辽阔、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国情又使我国市场颇具差异性,这为我国各类型、各层次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市场需求动力。

第五,我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制造的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目前,我国已有100多项重要的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还有更多的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能承受巨额研发费用的规模,这就为我国诸多产业从制造环节向核心技术研发环节转变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六,对外开放为开放式研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当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对跨国公司的创新资源和技术资源应加以吸收和利用。

二、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讲,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首先,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

其次,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

2.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

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制约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仅为1:0.15,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1:8.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71%,只有0.3‰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目前,我国产学研的结合还不紧密。大学、科研机构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同时,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转制科研院所,都注重现实经济效益,对关系国家竞争能力和企业长远利益的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不够重视。

4.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R&D/GDP一直徘徊在0.6%~0.7%左右,2004年上升到1.23%,2005年是1.3%。当前,我国尚未建设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型科研设施以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等严重匮乏、分散落后,并且还存在着盲目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形成社会共享机制,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科研设施。

三、成因分析

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背景,也有政策导向的问题;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和理念上的误区,但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

1.市场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公平竞争和讲究诚信的市场环境,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尊重个性、恪守诚信、公平竞争、激励探索、提倡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还没有形成。

2.政府作用和政策没有发挥好,有时甚至成为自主创新的障碍

虽然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有些地方和部门并没有把技术进步和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①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虽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但是深层次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新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②政府在产业发展中职能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并存。目前,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门过多地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对支持产业创新的政策缺乏系统研究,对产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功能弱化,制约了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③相关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机制,影响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

④国家对一些重要产业缺乏对自主创新的总体部署和有效安排。部分战略性产业发展未能妥善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难以形成统一的战略部署,也难以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同时,共性技术的研发问题很突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

⑤现行政策体系与支持自主创新导向不协调。我国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制约。

⑥政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不高,重复浪费严重。部门间协调不够,导致科研经费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宏观统筹协调能力薄弱,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一方面是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是资源重复,浪费非常严重。

3.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的动力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创新层次低,高端发明少。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

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能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和利益机制不健全,导致生产经营中短期行为严重。重当前轻长远,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企业并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4.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学的科研力量还比较分散,科研工作缺少长期、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科研规划与重点项目的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还时有所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匮乏,只有不到10%的科研成果或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多年来,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存在着单纯的技术导向倾向,注重技术参数、指标的先进性,但对市场需求和规律缺乏把握,其成果往往不具有市场能力。

(资料来源: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