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普京八年
10416500000004

第4章 普京时期的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

如果说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那么普京时期的主要任务则是在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通过整顿经济秩序、调整经济政策,尽快摆脱经济危机,走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轨道。普京上台后,为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创造经济增长条件,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包括:通过恢复金融秩序,稳定金融形势,降低了通货膨胀率;通过税制改革,减轻了个人和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提高工资和养老金、增加社会救助,扩大了国内需求,稳定了社会形势;通过整顿经济主体收入结算关系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国内供给。尤为突出的是,普京政府借助能源市场行情变化的有利时机,增加能源产量,扩大能源出口,改善了国际收支,充实了国家预算,获得了巨额资本。普京执政8年间,俄罗斯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一、普京执政期间经济发展成就

俄罗斯经济在1999~2007年,连续9年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经济发展动态看,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在1999~2007年的9年间,俄罗斯GDP累计增长了62.6%,年均增长6.9%,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平均4.7%的增长速度。其中,工业生产累计增长60%,农业生产累计增长33.4%,建筑业累计增长99.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6%。最具转折意义的指标是,2007年名义GDP规模已达到1.25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了1989年的水平,是1991年GDP水平的110%。这一指标标志着俄罗斯经济已彻底摆脱危机。不仅如此,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目前俄罗斯GDP总量居世界第7位,已超过了意大利和法国。因此,可以说,无论就其发展速度还是就其发展规模来看,俄罗斯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亮点。

第二,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看,9年间俄罗斯预算连年盈余,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联邦预算一直保持盈余,其中2005年以来预算盈余与GDP的比例关系始终保持在5%以上。尽管2007年通货膨胀率较2006年有所上升,但从总体发展趋势看,1999年以来通货膨胀率呈下降趋势。俄罗斯利用高油价带来的外汇收入,提前偿还了大量外债,使外债与GDP之比由1999年的89.5%降至2007年年底的3%以内。截止到2008年2月1日,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已达到4845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和日本,居世界第3位。截止到2008年1月1日,稳定基金规模已达到38491亿卢布(合1603亿美元,占GDP的11.8%)。综合以上数据可以认为,即使国际油价在可预见的几年内有所下降或大幅下挫,对俄罗斯经济的消极影响也将会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大可能出现类似1998年那样的灾难性金融危机。

第三,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国家财力的壮大,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失业率和贫困水平明显下降。

苏联解体和“休克疗法”式的激进经济改革使得俄罗斯居民收入平均下降了50%~60%。按官方统计数字,1992~1998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口比例在24.6%~35%。按俄罗斯科学院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的估算,贫困人口的比例更大。该研究所专家经估算认为,1992年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70%。

1999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2007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150%。同时,失业率和贫困水平均下降了50%。按国际劳工组织的方法统计,2007年俄罗斯失业人口为460万人,占有劳动能力人口总数的6.2%。

第四,积极融入世界经济进程,实现了卢布在资本项下的完全可兑换,解决了外债问题,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逐渐提高,投资环境趋于好转。

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进一步深化了独联体内部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建立了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同时,加强了与欧盟国家的经济合作,俄欧贸易额不断增长,投资合作有所扩大,俄美经济合作也有了一定进展;在亚太方向,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东盟建立起了固定的经贸联系。此外,俄罗斯继续推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与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已达成了双边协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景趋于乐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俄罗斯,将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强大经济体。

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俄罗斯投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报告,2005年俄罗斯已进入全球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前20个国家的行列,位居世界第15位。2006年初,“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投资评级公司先后将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提高到了投资级。

第五,国家通过加强对战略性行业和企业的控制,强化了政府调节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同时,利用国际油价飞涨的有利时机,实施能源强国战略,推动能源外交,增强了俄罗斯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

普京上台后,在政治上成功地构建了以总统为核心的垂直权力体系,削弱地方权限,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垄断,实现了政治稳定,恢复了统一的国民经济空间。同时,通过整肃寡头势力,对战略性行业和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扩大了国有经济成分所占的比例,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为俄罗斯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能源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成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强有力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正在改写世界地缘经济乃至政治版图,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二、普京时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如将俄罗斯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增长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来考察,经济增长的起点是1999年。按经济增长因素,我们大致可将1999~2007年分为两个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卢布贬值效应;第二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际油价的上涨;第三阶段,巨额“石油美元”的流入,启动了投资进程,扩大了国内消费,出口、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由于第二、三阶段的划分时间不明显,在此我们将分两阶段探讨俄罗斯经济增长因素。

(一)第一阶段(1999~2002年)经济运行的趋势及特点

第一,始于1999年的经济增长带有危机后恢复性增长的性质。恢复性经济增长的概念最早是由苏联经济学家В,格罗曼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按照格罗曼的观点,恢复性经济增长是在利用以前所建立起来的生产设备、以前所培训的有经验的劳动力基础上所实现的一种增长,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原有生产能力的重组和恢复原有经济联系,重新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盖达尔发展了格罗曼的恢复性经济增长理论,用这一理论对1999~2002年的经济增长作出了解释。他认为,恢复性经济增长是紧接着转型性经济危机之后发生的,强调恢复性经济增长而忽略石油天然气出口对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因为恢复性经济增长并不仅仅发生在俄罗斯。在这一时期,在独联体其他国家中,无论是资源出口国还是资源进口国,都出现了恢复性经济增长趋势。

在经济转型的第一阶段(1992~1994年),独联体国家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处于经济下降状态。从1995年开始,波罗的海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增长迹象。1996~1998年,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仍不稳定。1999年以后,除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外,所有转型国家都出现了转型性危机之后的恢复性经济增长。

对于俄罗斯来说,1992~1998年的工业生产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能力都没有达到满负荷水平;但是,企业就业人数并未相应减少。1998年金融危机后,在卢布贬值效应等因素的推动下,许多企业利用闲置生产和原有的劳动力启动了生产。这种生产是对原有生产能力的恢复,企业本身并不需要增加投资和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更新。这种恢复性生产对危机后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1998~1999年,俄罗斯轻工业生产增加了50%,食品工业生产增加了15%,机器制造业生产增加了30%,化工和石油化工业生产增加35%。

第二,1998年金融危机后的“卢布贬值效应”部分启动了进口替代进程。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急剧贬值,美元对卢布的汇率提高了3倍,但同期物价总水平仅上涨了1倍,币值与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为需求和供给的调整提供了条件。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也特别指出,卢布贬值引起的国内价格变动,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经济成就与市场化改革、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结构变化之间没有多大的关联度,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卢布贬值效应对生产的刺激。

卢布贬值为俄罗斯经济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卢布贬值导致居民实际货币收入下降,进口商品变得相对昂贵,国内日用消费品市场、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市场出现了真空,人们不得不选择国内生产的替代用品,因此产生了进口替代效应;二是卢布贬值导致居民实际工资下降,对企业而言,则是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导致企业利润率大幅上升,竞争力提高,出口商品大幅增加。这一时期俄罗斯出口量年均增长7%以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国际油价上涨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在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和金属产品占70%以上。从1999年11月起到2002年年底,国际石油价格与1998年相比大幅上涨,俄罗斯开始扩大石油出口量,外汇收入大量增加。1998年,俄罗斯产石油平均价格为每桶10.3美元,1999年上涨到15.2美元,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石油价格分别达到24美元、20.9美元和21美元。从1999年开始金属制品等原料价格也飞速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了俄罗斯出口的增长,2000年俄罗斯的总出口增长了41%,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出口增长使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也随之进一步增强。2000年俄罗斯的GDP增长了9%,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7.4%,工业生产增长了11.9%,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13%,失业人口减少了300万人,通货膨胀率几乎下降了一半。

需要指出的是,2001年和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趋势,无论是GDP还是工业生产指标,都明显低于1999~2000年的水平。其中工业生产由1999~2000年增长11%~12%下降到2001~2002年的4%~5%。2002年的工业产值仅增长了3.7%,而且工业增加值的50%都来自包括石油开采业在内的能源工业,制造业仅增长了2%。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此前的恢复性经济增长和卢布贬值效应逐渐消失。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及购买力的增强,居民消费倾向发生了变化,高质量的进口商品受到了更多青睐,国产商品由于质量较差,销售量锐减。需求下降导致企业被迫收缩生产规模。但是,这一时期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增幅下降,但仍维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这种增长则来自于国际油价的支撑作用。

(二)第二阶段(2003~2007年)经济运行的趋势及特点

1.第二阶段经济运行趋势

从2003年开始,俄罗斯经济进入了新的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经济运行趋势是: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高。这一时期的GDP累计增长27.8%,年均增长6.9%。按购买力平价计算,GDP已超过1万亿美元,进入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前10个国家的行列。工业生产累计增长25.1%,年均增长6.3%;2000~2005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6%。宏观经济状况继续保持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2006年的通货膨胀率首次下降到10%以下;资本外逃明显减少,2006年首次出现资本净流入(104亿美元);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提高了48%;失业人口明显下降,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7年1月底失业人口为530万人,占有劳动能力人口的7.1%。

另外,从2003~2006年底,俄罗斯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是国际油价虽然持续攀升,但经济增长速度与国际油价增速不符,2004年稳定基金建立后的表现尤为突出;二是国际评级机构不断调高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但俄罗斯实际投资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三是政府不断出台经济自由化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纲要,反复声明将继续推进制度变革,但在政策实践上,却出现了国有经济成分不断扩张的趋势,私人资本受到来自政府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越来越大。

2.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虽然2003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与1999~2002年不同的是,经济增长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到2002年底,卢布贬值效应、进口替代效应以及生产要素重新整合的效应逐渐消失,已失去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转变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这一时期国际油价持续攀升,达到史无前例的高点,俄罗斯能源出口量继续扩大。同时,国内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同步增长,使出口、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能源出口、国内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此消彼长。

(1)能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关于2003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增长因素,俄罗斯国内学者之间以及国外学者之间的看法不尽一致。之所以如此,是考察角度与深度不同,有些学者从统计数字看到,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在俄罗斯GDP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俄罗斯政府部门也认为,2003年以后,经济增长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内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

但是,如果进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虽然在表象上是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然而,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扩大是由于能源出口所获得的美元增加所致,国际油价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不可低估,其基本逻辑是:国际油价上涨使得出口导向的能源原材料部门的生产扩大、出口的实物量和价值量都明显增长,由于出口和国内生产扩大所获得的收入大幅增加,使得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内的国内需求增加、国内市场扩大,从而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贸易发展的同时,国内导向部门的生产也得到了扩大。

从预算收入的角度看,近年来俄罗斯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国际市场行情,首先是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类金属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这种局面导致俄罗斯预算体系对能源出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将俄罗斯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即石油天然气部门和非石油天然气部门,按照世界银行和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的估计,2003年石油天然气部门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3%,2004年大约占30%,按照俄罗斯能源有效利用中心执行主任巴什马科夫的估计,这一比重在2003年占24.7%,在2004年占32.7%,在2005年占37.2%,2006年这一数字更高。世界银行还将俄罗斯的联邦预算划分为石油天然气部门预算和非石油天然气部门预算,计算结果表明,尽管2000年以来联邦预算一直保持盈余,但是如果将来自油气部门的收入排除在外,联邦预算却是连年赤字,而且2005~2006年呈现赤字拉大的趋势,如果排除油气收入,2005年联邦预算赤字与GDP之比为5.9%,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7.4%。

从俄罗斯出口结构看,能源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增量的80%。如果说1992年石油、天然气出口占总出口的28.4%,那么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了60.3%。

普京总统也承认,“俄罗斯经济增长首先归功于近几年有利的世界市场行情,由于对外贸易条件的空前改善,俄罗斯获得了相当大的经济优势和很多额外收入……很显然,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我指的是没有良好的外贸行情,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会是微不足道的。”应该看到,资源型经济本身没有过错,资源型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增长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不断增加能源原材料的出口;二是必须将良好的外部经济行情效应转换成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三是提高制造类企业的竞争力,使其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对2003~2006年的俄罗斯经济来说,上述三个条件中只有第二项得到了满足,即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增加了国内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第一项和第三项条件尚不具备。一方面,随着国际油价上涨,能源开采税和出口关税不断上调,俄罗斯能源出口量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放缓,2003年工业产值增幅为8.9%,到2006年已下降到3.9%。消费品制造业萎靡不振,国内的消费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予以满足,因此导致这一时期进口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2)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外部市场行情持续看好的情况下,出口贸易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外汇收入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消费和投资。首先,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2001~2006年俄罗斯居民的实际工资上涨了118%,实际收入增加了88%,养老金增加了48%。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到2006年,货币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口总数下降到225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5.8%,贫困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1980万人。居民收入的提高拉动了消费。2000~2006年,居民最终消费增长78.6%。食品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用于非食品性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带动了消费信贷的发展,2006年,信贷机构向自然人发放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已达23.2%。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贸易的发展,2006年上半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35%以上。同时,居民对各类社会服务和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另外,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2003~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5%、11.7%、10.7%、13.5%、20.8%,5年内累计增长69.4%。投资增长最快的部门是自然垄断行业(2006年占总投资的比重约为35%)、石油工业(占14%)及住宅建设行业(11%以上),其他各部门和行业的投资总额不足总投资的1/3.可以清楚地看出1999~2006年消费和投资与工业增长的关联度。

纵观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增长趋势及增长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结论:

第一,政局稳定和政策得当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没有理智的经济政策,经济增长无从谈起。叶利钦时期政治危机此起彼伏是导致经济无法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普京执政后,采取了整顿国内秩序、加强中央权威和稳定政局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稳定了社会政治环境。首先,总统、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了实质性改善,总统和行政机关的立法动议一般不会遭到议会的抵制,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其次,普京加强了联邦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权威,地方政府自行其是的局面得到部分扭转,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尽管地方保护主义和局部垄断依然存在,但已明显收敛。最后,打击寡头干政参政、打击经济犯罪、启动行政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投资的信心。

第二,普京执政后在保证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坚持民主制度和市场化改革,经济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为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俄罗斯政府采取了鼓励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减轻企业税负、降低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征缴和实施松紧适度的财政政策来保证财政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通过稳定货币、控制货币发行量、降低银行利率、保持卢布汇率基本稳定的货币政策,保证了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三,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不可低估,对此视而不见是不客观的。2004年以后,随着稳定基金的设立以及石油企业税负的增加,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出现增幅下降或出口量减少的趋势,但由于国际油价已高涨到史无前例的水平,石油出口量减少以后,石油出口收入不降反升。能源对俄罗斯经济仍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根本性作用。

第四,消费与投资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对此视而不见是片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俄罗斯国内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已高达78%。即使统计口径和数据存在误差,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消费在俄罗斯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2004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同时,建筑业快速发展对国内消费具有乘数效应,预计未来几年俄罗斯国内消费仍将维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