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金融运行研究
10409500000039

第39章 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孟焰

一、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一)管理会计是否出现危机争论后的变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应用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现代管理会计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开始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西方会计界的一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教科书中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而提出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这一论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这种早已过时的管理会计体系目前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危机,这一危机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依赖已经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扭曲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结果管理人员更关心的是他们对股票交易市场价格决策的短期影响,而较少关心企业在市场上长期竞争的地位和获利能力;而由于这种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导致管理会计信息的获取经常是太集中了、太迟缓了,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从上述论点出发,约翰逊和卡普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

自约翰逊和卡普兰发表了该书之后的10余年间,西方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对原有传统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创新与变革,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西方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变革,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其内容主要有: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代理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当代管理会计大师的卡普兰教授,在1998年出版了由其所著的第三版《高级管理会计》一书,该书与1989年第二版和1982年第一版在内容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将其作为全书的核心内容;②提出重新认识成本习性,为了配合作业成本法的兴起,对成本习性的分析脱离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分类法,而改为承诺成本(Commit-tedcosts)和弹性成本(Flexiblecosts)的分类法;③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④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The BalancedScorecard)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即财务经营的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⑤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以数学方法而擅长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

(二)经验研究和案例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克服管理会计研究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病,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人员目前更侧重于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来开展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如卡普兰(Kaplan)认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已导致会计控制系统过时甚至不起作用,而会计研究人员却普遍缺乏亲身到企业之中去观察和研究这些现象。卡普兰认为,如果没有现场观察与计量,会计研究人员就不可能建立起系统的、能指导于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也不可能建立起规范化的决策模型。卡普兰还认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没有理论作指导的会计实践则往往带有盲目性;并且,在会计科学的发展史上,理论与实践经常不同步,而经验研究的方法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在经验研究中,案例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成为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例如,案例研究已被西方许多管理会计学者认为是了解、解释、探索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脱节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不仅可以检验假设的正误,而且还可以说明管理会计实践的性质。因为许多西方管理会计学者认为,当前流行的管理会计理论脱离实践的这种论点,主要是建立在人们的闲谈话语、偶尔对公司的访问以及从已发表的一些学术文章获得了解的基础上;然而,究竟管理会计中的哪些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实践中最为有效或明显没有应用价值,其原因何在,在理论与方法上有无进一步改进或创新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大量的实践经验中得出结论,这也正是案例研究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主要原因。

(三)企业效绩评价出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1.适应改进财务报告和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

经营性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效绩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因此,财务指标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绩的主要指标。经营效绩的好坏反映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其表现形式则是多方面的。从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其财务评价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并应能符合企业总体经营与发展目标的要求。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经营效绩又集中表现在若干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上,而财务指标是在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础上,进行加工、计算、扩展和延伸而得出的。从经营成果方面分析,考评的财务指标主要有:经营利润、投资报酬率、资产收益率、产权收益率、每股盈余、市盈率、销售利润率等一系列获利能力指标;从财务状况方面分析,考评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经营现金流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存货周转率等一系列评价偿债能力及负债能力指标。

财务指标虽然是企业效绩考评体系的主要指标,但仅以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绩是不全面的,因为企业为了能够达到这些财务指标还必须具备相关的条件,即还必须设立有关的非财务指标,只有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全面、系统地考评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绩情况。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非财务指标较为繁杂,在制定效绩考评制度时,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复杂性加以设置,并应注意非财务指标对业绩考评的有效性和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因此,非财务指标应该简而精,种类少而覆盖面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为了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绩,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融合起来在财务报告中加以披露,已成为西方会计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并成为改进财务报告和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

如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及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S)在1991年发表了《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企业的财务报告中除应提供传统的财务信息外,还应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使用的信息,有关衡量企业目标执行情况的信息,有关企业未来发展计划以及未来发展计划中可动用资源方面的信息等一系列非财务性信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会计界针对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卡普兰(Kaplan)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8年提出的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的论点,由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会长、伦敦经济学院著名会计学家布罗姆威奇教授(M。Bro-mwich)和比希曼尼教授(A。Bhimani)在1989年共同发表了一份由CIMA组织的题为《管理会计:发展而不是革命》的调研报告,这两位教授的调研结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管理会计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比以往更直接地参与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活动,并与各职能部门经理、工程师们一起来共同应付复杂和特殊的决策问题。英国的管理会计师通过对各职能部门活动的了解,增进了其与各职能部门经理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通过加强对产品质量、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市场需求情况、市场占有率、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交送货率、机器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非财务信息的交流,管理会计师可以利用广泛搜集到的非财务信息,并将其与财务信息结合起来应用,就可以在企业中建立起具有长期发展战略性质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而从整体上帮助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出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1994年完成了一份题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综合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而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也必须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中心。财务报告的改进,必须从原来着重于财务信息,扩展到如市场占有率、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员工情况、投入产出、革新情况等非财务信息;从原来着重于最终经营成果,扩展到如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策略、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面临的各种机会和风险等有关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该报告特别强调,非财务信息应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在该报告中所列举的一套具有示范性的总页数达32页的企业财务报告中,财务信息的页数仅为12页;而非财务信息的页数达20页,占总页数的2/3.在该报告中提出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质量控制、顾客满意程度、产品开发、研究与开发、人才开发、生产安全、员工流动情况、分厂与总厂之间的协调性、各责任单位之间的协调性、企业与所在地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等等。

2.综合记分卡的兴起。

从1850~1975年的工业时代里,西方国家的公司在经营上的成败主要依赖于规模经营所带来的利润。西方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杜邦、松下和通用电气等普遍运用财务控制与分析系统,以实现和监督资金和实物资本的高效配置。因为利用投资报酬率这样一项综合性的财务指标衡量方法,既能引导公司的内部资本物尽其用,又能监督各经营部门使用资金和实物资本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效果。但是在20世纪最后的20余年中,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这就使得工业时代竞争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变得过时。

信息时代要求公司必须要学会向形形色色的客户提供因人而异的产品和服务,以便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一种产品在一个时期的竞争优势并不能保证该产品在下一个技术发展和竞争阶段中继续保持优势。在技术革新迅速发展的产业中,参与竞争的公司必须善于预测顾客未来的需要,并设计和推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以便在高效率经营和服务过程中迅速采用新的产品技术。即使是产品寿命周期相对较长的公司,继续提高产品的工艺与性能对确保企业长盛不衰来说也至关重要。公司效绩的突破要求实现经营管理上的重大改革,包括改革企业所采用的效绩衡量和经营管理系统。因此,要想使企业在将来竞争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就有必要实施一套能够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效绩考评体系。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的一些大公司发现现有的主要依赖于传统财务指标的效绩衡量方法导致了种种问题,并已成为妨碍企业进步与成长的主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了实现短期利润目标或达到预定的投资报酬率而往往发生一些短期行为,如故意减少研究开发费、设备更新或革新改造费、机器维护费、劳动保护或环境保护费、职工培训费等支出,使企业逐步降低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材料采购部门为了避免发生原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不利超支差异而采购廉价质低的原材料,从而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三是生产部门为了完成生产预算而片面增加产品产量,导致了产品的积压;四是销售部门为了完成销售预算而只愿意接受大笔订单而忽视了中小客户,导致了产品销售市场的萎缩;五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为了完成各自的预算目标,只顾及自身利益而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导致了企业难以实现经营总目标等等。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就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新的效绩衡量方法。1990年,美国的诺顿研究所进行了一项题为“衡量未来组织的效绩”的课题研究,经过对一些美国公司进行了约一年的研究,这项由美国石水公司、FMC公司等12家公司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就是著名的“综合记分卡”(TheBalanced Scorecard)效绩衡量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营运与技术以及学习、创新与成长等四个各具特色方面的效绩,之所以将该方法取名为“综合记分卡”,是因为这一名称可以综合反映和兼顾了企业长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与内部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绩评价情况。“综合记分卡”之所以能够在美国会计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研究,首先应归功于美国著名管理会计专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的卡普兰(R。S。Kaplan)教授和现任美国复兴方案公司总裁的诺顿(D。P。Norton),他们于1992年、1993年和1996年在《哈佛工商评论》杂志上分别发表了题为《综合记分卡:提高效绩的衡量方法》、《综合记分卡的应用》和《将综合记分卡用于战略管理系统》三篇论文,他们二人在此基础上又结合美国一些企业应用综合记分卡的实施经验,在1996年又出版了题为《综合记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的专著。

由于各公司的经营性质不同,综合记分卡所涉及的效绩考评指标也不尽相同,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记分卡指标体系包括如下内容:①财务经营效绩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成本降低率、营业净利额、现金流量净额等指标。②客户导向经营效绩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等级率、客户满意程度、产品交送货率、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产品保修的期限、产品维修的天数等指标。③企业内部营运及技术效绩指标:主要有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机器完好率、设备利用率、安全生产率等指标。④学习、创新与成长效绩指标:主要有员工满意程度、员工流动率、员工知识水平、员工培训次数、管理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费增长率、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环境保护状况等指标。

在利用综合记分卡进行的效绩衡量与激励制度相结合方面,美国的一些公司根据公司各自的经营特点和具体情况,首先是将四类指标分别给予不同的权数,之后对每一类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再给予不同的权数;如美国先锋石油公司的四类指标权数百分比分别为:财务指标为60%,客户指标为10%,内部营运指标为10%,学习与成长指标为20%;在指标权数确定后,再设定出记分标准(一般按10分制记分),公司高层管理部门在月度、季度和年终则根据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有关效绩考评指标的得分,作为公司对各部门效绩考评和实施奖惩的依据。尽管综合记分卡迄今在内容上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如何设定权数和记分方法上还缺乏规范化,但由于其能够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较为有效地结合起来开展企业的效绩考评工作,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目前美国已有数十家大公司应用了综合记分卡进行效绩考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执行副总裁麦克库尔(R。J。MacKurle)认为:在美孚公司,综合记分卡已成为研究公司发展战略、评价公司效绩的不可替代的工具,综合记分卡的应用将促使公司更注重于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确定和开展公司的日常工作。

总的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的简要回顾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会计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工作。具体讲,西方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我国老一辈会计学者(如李天民教授、余绪英教授)介绍引入我国的,当时主要是根据西方管理会计的原文版教科书和有关资料进行翻译、整理和加工,然后出版了中文版教科书。

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会计界曾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大量的论文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管理会计教科书的内容也日臻完善,同国外会计界也广泛地开展了有关管理会计问题的国际交流,应该讲,这一时期同国外管理会计处于鼎盛时期是相对应的,是我国对管理会计研究的繁荣时期。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会计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制定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也更为重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由我国财政部在1992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明确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从会计准则提出的各项要求来看,前一部分主要是指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而后一部分,即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则主要是指对管理会计的要求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管理科学,没有科学的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句空话;管理科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必须要有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而管理会计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1995年12月由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第13条中针对发挥企业会计的管理职能问题就明确提出:应当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发扬吸收职工群众参加理财的传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起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充分发挥会计预测、决策、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功能。

从上述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来看,管理会计在我国整个会计改革中的地位将会愈来愈重要。

三、中国管理会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尽管从我国会计改革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来看,管理会计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来看,还仍然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注意并应加以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与知识更新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的观念更新问题。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因而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决策,而作为规划与决策的管理会计则能够很好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多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视事前的预测与决策和事中的控制。而目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在一些企业中,不少企业的领导人认识不到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决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往往是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做决策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并且在一些企业中,总会计师的作用远不如总工程师的作用大。因为一些企业的领导人常认为总工程师的意见关系到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方向;而总会计师在一些企业领导的眼中仅仅是大财务科长,只能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其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作用微乎其微。根据山东经济学院会计系1997年所做的一项对会计人员关于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表明,在收回的97份问卷中,有64份回答“企业领导不重视管理会计”,占收回问卷的比例为64%。此外,在我国一些企业中,不少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偏低,不思探索,思想上又比较保守,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风险观念、决策观念,认识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财务会计工作。

根据暨南大学会计系在1995年对一些企业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对管理会计的推广情况回答“很好”或“好”的几乎没有,回答“不太理想”的占90%,回答“很不理想”的占10%;而对14所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管理会计的情况,14所院校中回答“用得多”的没有一个,“用得少”的12个,回答“不清楚”的有2个。该项调查还表明,大部分被调查的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管理会计在我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

因此,我国企业领导人和会计人员首先必须要更新传统观念,树立起会计参与经营决策,可以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会计的职能不仅仅限于事后反映,而且还要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等企业管理全过程发展,因而对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深的核算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我国会计改革中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要加强会计职业后续教育,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会计人员能够具备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能力,从而才能发挥出管理会计的决策职能。

笔者曾与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就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交流,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也与上述问卷调查的结论相同。一些总会计师认为,现行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不少,但企业可以实际应用的却有限,他们极力主张在我国的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应包括我国一些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便于会计人员借鉴和操作。

(二)学术研究兴趣不高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8年间,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领域,特别是对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会计界广泛加以关注并深入加以探讨的课题。而在同一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论文与财务会计相比所占比重很小。据笔者对代表我国会计界最高研究水平的《会计研究》杂志所做的统计数据表明,8年间,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学术性文章中,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的论文约为465篇,而涉及管理会计及成本会计的论文约为71篇,后者只约占前者的15%。另一方面,这8年间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来看,专门以管理会计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更是凤毛麟角。如果再从会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看,将管理会计领域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也同样寥寥无几,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过去8年间,每年约有25名经过国家统考入学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只有1~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一人以管理会计为题作毕业论文。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管理会计研究在我国已明显不受重视,这无疑是中国近年来管理会计研究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借鉴与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问题

管理会计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80年代初才被引入到我国。而我国在借鉴、消化和改造西方管理会计过程中,应特别要注意同我国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相结合的问题。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属性在管理会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因而管理会计更加需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我们引进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建立中国的管理会计,就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符合中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第二,从总结我国会计管理的实践经验入手,把零星的、分散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第三,实行兼收并蓄,研究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有益经验,使之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四,注意使用我国会计用语和思维习惯来有分析、有比较地推广应用管理会计。

从实践上看,自建国以来,我国一些企业已具有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展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60年代开展的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分级管理;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首钢的包、保、核;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而由于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上看,我国一些企业过去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介绍,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由于没有学术界的参与,其经验难以在理论上得到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从而难以将其经验广泛进行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虽然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开展的调查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由于缺少实际调研环节,学术界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就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因此,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由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参与来进行典型案例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卓有成效地解决学术界与实务界相互分离来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难题,并可以使典型案例经验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由此形成系统的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在实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应用,而且对我国会计学术界今后开展管理会计研究能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切实搞好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和有效地应用管理会计,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国广大企业应首先要做好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假账真算、核算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较为严重(如1997年发生的“琼民源”和1999年发生发“东锅”事件等)。

在一些企业中,为了达到某种利益与目的,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变化的“橡皮泥”,可以像魔术师那样造出多套内容不一的会计报表(可以对不同的单位报出四种账);如对财政部门报的是穷账,对银行报的是富账,对税务部门报的是亏账,对主管部门报的是盈账,等等。在我国,造成会计信息的造假与失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会计工作秩序不规范;企业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有法不依,知法犯法;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有关部门执法不力、监管不严;等等。

会计信息的造假与失真问题给国家与社会造成了以下极大的危害:一是虚假和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大量未暴露的违纪违法行为,为各种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会计报表的有关数字经过“技术处理”后,国家的税收、国有资产就有可能流入某些利益集团甚至个人的腰包,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二是人为编造的会计信息为某些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提供了骗取“乌纱帽”的捷径,也为经济犯罪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滋生了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三是失真的会计信息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失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会计信息的造假与失真现象也会严重影响到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效果。因为,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所应用的会计信息,主要来自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财务会计工作。如果日常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也就自然失去了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广大会计人员必须要遵守职业道德,企业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应遵守《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规的要求,切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此外,注册会计师必须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由此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管理会计创造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条件。

(五)注意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问题

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以经济现象的变量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建立起数学模型来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与决策,这种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我国会计学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西方会计学界在开展管理会计的定量分析研究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例如,为了解决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西方会计学者致力于发展十分复杂的数学模型,如概率统计分析模型,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模型等,并且,西方管理会计学者在将信息经济学、代理人理论等相关学科引入管理会计研究中,对信息价值的确定、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代理模式、激励风险、委托人与代理人双方的行为等,也倾向于大量设计复杂的数学模型。在被西方会计界公认为世界一流的会计学术刊物上,如《会计评论》(Accounting Review)、《会计研究》(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会计学和经济学》(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现代会计研究》(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等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大量应用了数理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然而,这种在管理会计研究中过分依赖于某些高深莫测的数学模型的做法,被不少西方会计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批评为故弄玄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他们认为,这种过分依赖数学模型的做法似乎是钻了牛角尖,因为即便是连一些较为简单的原理,也运用深奥、繁杂的高等数学公式去加以论证和表达,纯粹是在做一种虚无缥缈的数字游戏,不仅没有使问题明确、简洁,反而迂回曲折,令人感到扑朔迷离,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愈来愈严重。实际上,根据美、英等西方会计学者的调查表明,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的确采用了数学方法,但有相当多的公司并未使用,且使用的多是较简单的方法,复杂数学方法的应用并不普遍;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在引进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时必须加以注意。

管理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因而必须强调它的实用价值。我国会计界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对数学方法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要重视数学的作用,数学作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公共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推理方法,并且是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它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特点就在于它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着重于为企业规划未来而进行的事前预测与决策、事中调节与控制和事后对经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递和反馈,为下期经济活动提供预测与决策的科学依据,因此如果排斥数学方法,现代管理会计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不可过分迷信数学模型,如果过分依赖数学方法,现代管理会计也将丧失其固有的属性;因为企业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是异常复杂的,影响经营决策的因素也是繁多的,很多变量往往不是数学模型所能够描述的,即使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且是最优化的,但由于政治的、社会的、非经济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决策却不能依赖于数学模型的结果而作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我国会计界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又要同时对非数量因素,如国家的各项法规、方针、市场供求情况以及财政信贷政策等进行定性分析;因为很难设想,一项定量分析的决策数据如果在违背国家方针政策或脱离市场供需要求时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将定量与定性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六)管理会计专业机构的建立问题

我国引进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已有10余年的历史,但无论是从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来看,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还缺乏像西方国家那样设有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界已陆续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总会计师研究会以及各行业、专业会计学会等会计学术与实务团体机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全国性独立团体机构。因此,为了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我国会计学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也建立起专门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由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研究与实务的专家、学者担任领导,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研究和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并由该团体机构创办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学术刊物,使广大财会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有一个专门发表各种意见的园地。这样,就可以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步伐,并且会对建立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七)典型案例研究对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国外会计界目前开展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已将重点明显转移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而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如果没有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就难以进行。国外如美、英等国家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协会的成员既来自于会计学术界也来自于实务界,并且国外的管理会计师资格的取得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即便取得了管理会计师资格后,也需要接受继续教育,从而协会的成员本身已具备相当丰富的管理会计知识。

此外,为了推动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美、英等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都设有学术研究部,其成员由学术界与实务界人士共同组成。由于上述因素,国外开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学术界与实务界比较容易沟通,双方的配合与协调也搞得比较好,案例研究也开展得比较普遍,这一点可以从西方管理会计教科书中所附的大量案例中找到答案。并且,美、英等国家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还设有学术性和实务性的管理会计刊物,如《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研究》杂志,前者主要侧重于实务经验的介绍,后者则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的研究。近年来,美、英的《管理会计研究》也注重于刊登典型案例研究的文章,这两种专业性杂志在推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特别是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我国迄今仍然没有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也自然没有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并且我国目前也没有一个管理会计专业杂志。

由于中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的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从上述情况来看,如果我国会计实务界能够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因此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对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ohnson,H。T。andKaplan,R。S。,RelevanceLost:TheRiseand Fallof Management Accounting,2ndedi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1987.

2.Kaplan,R。S。,TheRoleforEmpiricalResearchinManagementAc-counting,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pp。429-433,1986.

3.Bromwich,M。andBhimani,A。1989,ManagemengAccounting:E-volutionnotRevolution,CIMA,London。

4.Clinton,B。DouglasandKo-chenHsu,JITandtheBalancedScore-card:Linking ManufacturingControlto ManagementControl,Management Accounting,September1997.

5.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载于《会计研究》1997年第4期。

6.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

7.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载于《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8.何建平:《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载于《会计研究》1997年第6期。

9.陈少华:《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实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陈毓圭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1.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综合计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王丙飞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