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杨力谈养生:节能养生
10407500000053

第53章 节能养生八大心灵处方之淡泊宁静

杨力导读:

古人云"一生淡泊养心机",也就是说,人应该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养心性。而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在宁静的状态下,人的精神情绪及人体各个器官都会处在一个低消耗的良好状态下,所以淡泊宁静是非常有利于节能养生的。其实说宁静可以节能,可以养生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淡泊宁静,处事低调,那么其必然精神放松,这样他身体的细胞的代谢速度就会减慢,体温亦会降低,而人也会因此消耗相对较少的能量,从而变得更加健康长寿。反之,当一个人情绪紧张,处处高调,那么就会增加自身细胞的代谢速度,升高体温,进而消耗大量的精力,最后导致人的寿命缩短。

淡泊是养生的要素

湖水平静的时候,就如一面镜子,能够映照万物,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的倒影在湖中无不晶莹剔透。但是这时即使只有一点风,那么湖面立刻会被动浑浊,什么都照不见了。湖水如此,人的精神更是如此了。古人推崇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养气,认为"心安则静,心乱则躁"意即只有人的心静了,才可能神安气顺,思路清晰,反之,则心神不宁,心绪杂乱。心不静,气不调人就会失去平静的心态,烦躁、易怒进而伤神伤身。

静以养身是千年古训,养生贵在养心,养心即需修静,要真正静下来还需要淡泊明志、确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静对于养生来说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将向外追逐的精神收回来,用于关照自己的身心,就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追逐名利是养生大忌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其《答难养生论》一书中就提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他明确指出追逐名利、大悲大喜、贪恋声色、嗜食肥甘、情志不稳等五种行为是养生的大忌。

静慢是节能养生的两大原则

中医认为静就是要做到清虚宁静,安闲恬淡,即情绪和心理上的平稳态。它摒弃了心绪上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维持了安静乐观的精神状态。因为情志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消极或过激的情绪都会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进而造成内在脏器损害。

而《黄帝内经》也将心理养生总括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恬,就是静的意思,淡,就是安的意思,恬淡就是安静,意思就是要我们学会静养生。而虚无就是少私寡欲,具体说就是指不要事事必争,该清静无为的时候就要放弃,无为,尤其是要淡泊名利,不能为了名利而把健康赔进去。这是因为今天的物质世界对人诱惑太大,选择的太多,若事事都起竞争之心,就会过分劳神,进而增加身体的耗损。真气是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总和,也称元气或正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而调神摄生关键在于静养生,精神内守,就是精神内敛,而要想做到精神内守,就要像《黄帝内经》中说的那样学会"御神",简单点说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心神,不要"神不守舍",像野马一样驰骋。而是要"心安神宅",把杂念排出,做到心安神静。

其实"以静养生"主要强调的是心静神宜。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神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密切,只有神静气清,才能健康长寿。可是由于心神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中,所以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静养生并不是鼓励大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要求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因为正常的动心用神,不仅是一种生存的必需,而且对强神健脑也是大有益处的。

现代社会的人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处于一种紧张激烈的状态,现代人也因此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单位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而在如此的重压之下,现代人也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急功近利。正因如此我们的情绪开始变得时好时坏,忧郁压抑,自我封闭,甚至很多人选择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所以如果我们始终紧绷着生命之弦,那无疑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中享受一段宁静时光,对我们十分疲劳的身体无疑是一种积极必要的休息。这样既可以养精蓄锐,储备一些能量,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净养生法

清净养生法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静养生方法。它的要义就是通过使心理保持平静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此法时必须消除一切有害养生的心理杂念,真正的做到身心的洁净。

思想清静是恬淡虚无的要旨,思想清静则心神调畅,久之则可使人宁静淡泊,进而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我国的传统医术《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观点。意思就是说,思想上纯洁安静,能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从而能让人远离疾病,健康长寿。

后世许多养生家也极为重视清静养神,认为这样做就能使人达到"形与神俱","阴平阳秘"健康状态。同时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静养心神是人对于自身状生理和心理态的自我调节,可以起到保护大脑少受或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的作用,进而使人的生理功能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是一种现代人值得提倡和推广的的养生方法。

心静如水,才能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舒心安神。心不静,则心神不宁,精神抑郁,悲喜过度,这些都会使人感到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长期下去人就会处于病态之中,往往未老先衰。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弛有度,方能养生有术。静下来,让自己的心里时常保持一种淡定的平静,是现代人养生的要诀。

以静制躁

道家提倡清静养生,强调"以静制躁"。老子在《道德经》提到"静为躁君",主张"清静无为","必静必清","水静犹明,而况精神"。陶弘景则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所以只有我们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才能"少受外界的干扰,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

而如果一个人如果终日躁动不安,多愁善感,就会百病丛生。因此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要学会"以静制躁"养生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

1我们平时应加强自我修养,抑制或克服不理智行为,凡事不能随情绪,使性子,而要冷静行事。

2.加强计划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理智,而理智是浮躁情绪的克星。科学地预期可以买现的计划,是增加自信心的好途径。培养树立了信心,便可驱散浮簇的心理。

3 。经常有意地放松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使自己从生活的紧张中解脱出来,多参加文体活动,分散注意力,可以有助于我们以静养生。

面对着如此高速运转的生活和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工作,需要拼搏,但是我们同样少不了宁静,缺不得松驰。古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也是明智的养生之道。如果只张不驰,那么肯定导致疾病,从而损害我们的健康,缩短寿命,可谓是得不偿失。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在当今紧张而激烈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节能养生首先就要从养心开始,保持心灵的宁静,更是养生之要诀。为了我们的生命之后能够燃烧得更长,更久,让我们大声疾呼:现代人赶快让自己躁动的心静下来吧!

杨力提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这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对于心绪和人体脏器之间关系的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调济精神,摒弃不利于人体的悲忧怒恐等精神情志因素,有利于神气调畅,而情绪,心态的宁静,平稳对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