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畅读三国励志人生
10406700000008

第8章 割发代首

推荐理由

“割发代首”选自《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割发代首”主要讲述了曹操在行军途中不小心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违犯了军规,打算依法对自己进行处罚,最后被将士劝说免于一死,以发代首的故事。由于曹操本人严于律己,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心灵之旅

东汉末年的时候,由于军阀混战,各地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的缘故,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纷纷称颂丞相的英德。

曹操很清楚赢得民心的重要性。为了得到百姓拥戴、有个稳定的后方,他三令五申地要求军队必须遵章守纪,不去扰乱百姓。针对有些士兵行军作战时不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的现象,曹操特意制定了严格而具体的法令“全军将士,上至统帅,下至马佚,行军训练,不准践踏庄稼,不准打骂百姓,不准调戏女子,不准倒犯民利,违令者斩首。”

公元199年的时候,适逢麦熟时节,曹操率领的大军准备和袁绍在官渡地区进行决战。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皇上的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如果有士兵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赶紧回来,不要耽误了麦收。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诸位将士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老百姓一开始还对上面颁布的指令将信将疑,看到这些,没有不称颂的,有的百姓望着官军的背影,还会跪在地上拜谢。

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浪,和很多在田间收割的百姓,想到来年的粮草不愁了,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沉入遐思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坏了,它嘶叫着狂奔起来,一下子就蹿进了附近的麦子地。等到曹操反应过来,使劲勒住惊马的时候,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

曹操稳了稳神,看到眼前的情景,连忙从马上下来,叫来执法官,十分认真的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执法官一下犯了难,按照军纪,踩坏庄稼,是要治死罪的。但是曹操是主帅,况且他的马踩了麦苗是因为突然受惊,并不是故意要践踏庄稼,不能以斩首论处,于是就对曹操说:“按照《春秋》大义的说法,‘法不加于尊’,刑不上大夫,您身为全军统帅,虽然是违犯了军令,但这是不必领罪的。”

曹操听了十分气愤地说:“什么《春秋》大义?如果大将们都不去遵守法令,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呢?我是主帅,我自己制定的法令,自己都不去遵守,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说着,就要抽出腰间的佩剑自杀。

众人连忙把他拦住,大臣郭嘉眼疾手快,走上前一把夺下曹操手中的宝剑,说:“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宏图未展,壮志未酬,怎么能自杀呢?您若死了,谁来指挥打仗?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哪!”这时候,众将官也纷纷上前,下跪求情,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好久,深深叹了一口气,恳切的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身为主帅,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然后就用剑割断了自己的一大缕头发说:“这样吧,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

接着又下令传谕三军:“统帅战马践踏麦苗,本当斩首,众将不允,遂割发代首,务望全军将士严守军法。”

其实,在现代人看来,割掉一缕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但在古代人认为,割掉头发也是一种很重的惩罚,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这一“割发代首”之举,起到了震慑全军、令行禁止的效果,全军将士得知此事,都十分佩服曹操严于律己的精神,更加自觉的遵守纪律了。不久,曹操统率这支严格训练、纪律严明的两万精兵,一举击败袁绍十万众兵,取得官渡决战的胜利。

★心星点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句话说得好,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一个组织与团队要想持久生存和发展,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自己能身先士卒的维护纪律。因此,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能够以铁的手腕贯彻团队纪律,带动整个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在这个故事里,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驰骋疆场的军事统帅,在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善于纳谏、屈己守法方面,堪称楷模。曹操以丞相之尊尚能“依法办事”,不搞特殊化,这为后人遵守法律提供了绝佳范例,同时他所体现的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也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诚信是不谋而合的。曹操以身作则、捍卫团队纪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三国军阀混战的时代,各种诈谋权术、无视法律法规的行为均甚嚣尘上,曹操割发代首这个情节,就体现出了其宁死也不违背制度、誓用生命来捍卫制度的权威和尊严,这种气节与精神,颇令人佩服。所以,后来曹操虽屡逢大难: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逢周郎、华容遇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均能让手下的心腹大将死心踏地的为其卖命,最后逢凶化吉。其实这些,都与其割发代首等的情节不无关系。

就算在今天,“割发代首”,这个故事还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从严治军是必须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思路和处理事件的方式还是存在一些错误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部门、有些地方,只是喊口号、不动真格,一旦真的要执行法纪的时候,就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有人专在这个“代”字做文章、下功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纪律处分的用口头警告“代”之,该撤职查办的却调动一下工作了事,该用法律处理的改用党纪处理“代”之,该自己承担责任的让下属“代”承担,类似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时间久了,所谓的纪律就成了空壳了,就成了形式了。但是,纪律就是纪律,法令就是法令,有了纪律、法令,就要严格遵守和执行,所谓“令肃方可以振军威,命严始足以明军纪。”

诚然,时代不一样了,在曹操那个时代,所谓法律和制度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封建时代的法制,是为其封建统治服务的。如今,我们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制定的法律是为人民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不管多大的官犯了法,都同样治罪,这是我党的优秀传统。

抗战时期,延安一位屡建战功的干部黄克功,因失恋而枪杀了恋爱对象,边区法院依法判处黄克功以极刑。毛泽东主席在一封信中谈起此案时写道:“不这样,就不能教育我们的党,教育我们的战士,教育一切普普通通的人。”解放初期,天津市委书记和地委书记张子善、刘青山,鲸吞劳动人民的财产,同样受到了极刑的制裁。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严格的法制、严明的纪律,才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所谓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句话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果制度制定了之后,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就很难让其他人也来遵守纪律;如果下属违反了制度,做领导的立即板起面孔处罚,而自己违犯了制度,就当事情没发生一样,这样制度就成了橡皮筋了。有些领导者不是不能遵守制度,而是偏要违反制度,目的是用事实告诉手下:权力在自己手中,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让手下惧怕自己,接受自己手中权力的约束和领导,不能有任何反抗。其实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实上领导者要想用好权力,首先自己就要带头遵守规章制度,起到表率作用。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就是因为组织成员都必须遵守规章制度,无论是谁都不能例外。

因此,我们要向那些以身作则、积极维护法律、捍卫法律,遵守纪律的人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