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畅读三国励志人生
10406700000012

第12章 越溪脱险

推荐理由

“跃溪脱险”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跃溪脱险”主要讲了蔡瑁欲害刘备,大设宴席邀请刘备,并预先埋伏好五百刀斧手,以伺机除掉刘备。刘备察觉,借故逃脱,纵马越溪,绝处逢生的故事。

★心灵之旅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在曹操的大军往北进攻的时候,刘备就劝刘表去袭击许都,但是刘表没有打天下的野心,没能听他的话。等到袁氏败亡,曹操回到许都,刘表又后悔了。刘表请刘备过来喝酒聊天,对他说:“上次没能听您的话,失去了一个好机会,实在可惜。”刘备安慰他,说:“现在天下四分五裂,天天在打仗,上次失了机会,以后或许还会遇到,只要不再错过就是了,过去的事别再后悔了。”说着说着,两个人便谈起了以后的打算。

刘表叹了口气说:“我弟雄才大略,将来肯定会有所建树的,可是我呢,连家事都处理不好。”刘备说:“兄长有什么为难的事尽管说,有用到我的地方,赴汤蹈火我也去。”刘表吞吞吐吐地把家事原委告诉了刘备,原来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琦,是夫人陈氏生的,小儿子刘琮,是后妻蔡氏生的,刘表又给小儿子刘琮娶了后妻蔡氏的侄女儿做媳妇。蔡氏的兄弟蔡瑁和刘表的外甥张允做了刘表的幕僚。小舅子和外甥一搭一档地夸奖刘琮,净说刘琦的坏话。蔡氏又天天纠缠着他,要他立刘琮为后嗣。

刘表叹了口气说:“前妻陈氏所生的长子刘琦,人倒不错,就是太软弱了,成不了大事,刘琮倒是聪明得很,却是小儿子。但是我要是废长立幼,恐怕不合礼法,要是立了长子,又怕蔡氏族中出来争闹,你要知道军队都掌在他们手里。因此迟迟拿不出决定。”刘备说:“从古以来,废长子立幼子,准会出事,您要是怕蔡氏族中军权太重,可以想办法慢慢减轻些。”刘表理理胡子,没有说话。宴会以后,刘备闷闷不乐地回到新野,开始后悔话说得太直爽了。

果不其然,他的话给自己招来了灾祸,原来蔡夫人对刘备素来存着戒心,他跟刘表讲的话又恰好被蔡夫人偷听到了,蔡夫人就跟她兄弟蔡瑁定了计策,决心杀害刘备。

第二天,蔡瑁对刘表说:“今年秋收很好,主公应该去会会各地的官员,表示慰劳才好。”刘表说:“我近来身子不舒服,叫我两个孩子替我去招待客人吧。”蔡瑁说:“公子年轻,恐怕有失礼节,总得有个德高望重的人才好。”刘表想了想,说:“那么请玄德代我去吧。”这正中了蔡瑁他们的下怀,他们赶紧派人请刘备到襄阳来。

当时,刘备正在府中与众人议事,使者进到门内,说蔡瑁邀请刘备往襄阳去替刘表慰劳官员。刘备心想,事发突然,于是愁眉不展地把他跟刘表说的话说了一遍,自己后悔说走了嘴。众人都觉得此去凶多吉少,不赞成他去。刘备想了一想道:“想来那蔡瑁也不敢当众害我,我还是去的好,否则面子上过不去。”徐庶说:“既然如此,主公带上子龙将军以备不测吧。”

刘备带着赵云到了襄阳,蔡瑁、张允、蒯越,还有刘表的门客伊籍,都出来迎接。刘备看到刘表的两个小儿子都在,微微放下了心。

第二天,大摆酒席慰劳各地来的官员,刘备坐了主位,殷勤地向客人们劝酒。主人和客人正喝着酒,赵云被蔡瑁手下的人支出去喝酒了,伊籍也起来向大伙儿敬酒。他向刘备敬酒的时候,拿眼睛向他做暗号,低声地说:“您去上厕所吗?”刘备心知大事不好,喝了一口酒,出去了。

伊籍敬完了酒,溜到后园,偷偷地对刘备说:“蔡瑁设计杀害使君,城外东、南、北三路都有兵马把守,只有西门可走。你快走吧!”说着立刻转身进去了。

刘备急忙解下自己的“的卢马”,出了后园,跳上马,飞一般地往西门出去。因为声响太大,蔡瑁马上就听到了报信,立刻带领五百骑兵往西门去追赶刘备。

说起这个“的卢马”,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有次打仗,刘备缴获了这匹马,这马有一条白毛从脑门直通到嘴,很是威猛。刘表看后禁不住连声称赞,刘备见刘表如此喜欢,将此马送给了刘表。刘表手下有一人颇懂相马术,当时给马相面,管这种马叫凶马,还说此马有妨主之相,于是刘表又将马还给了刘备。

再说刘备逃出了西门,跑了几里地,只见前方有一条大溪拦住了去路。那条大溪就是有名的檀溪,虽然叫溪,却足有几丈宽,水流很急,刘备到了溪边,没法过去,只好回转。一回头,就见后面尘土大起,蔡瑁的兵马已经追赶来了。刘备连忙拉转马头,又回到溪边。

追兵越来越近了,刘备只好下檀溪,想趟着水走。哪知没走几步,马的前蹄陷了下去,连刘备的衣袍都浸湿了。前面过不去,后面的追兵已经近了。刘备一面抽着鞭子,一面大呼:“的卢,的卢,你今天就要来妨主了么!”话音刚落,只见那马从水中一跃数丈,好像腾云似地,飞身上了西岸,三丈宽的檀溪,就这样留在了身后。

刘备到了西岸,回过头来冲着东岸一看,蔡瑁的兵马已经到了。蔡瑁高声嚷着说:“刘将军,您怎么这么快就走啦?”刘备说:“我跟您无怨无仇,为什么要跟我为难?”蔡瑁赔着不是,假意说:“没有的话!您不要听信别人的闲话了!”刘备看到蔡瑁说话的空,弓箭手们却开始拈弓取箭,连忙回转马头,往西南方向策马前行了。

蔡瑁对左右说:“他怎么过去的呀!莫非真的有神人相助?看来是上天不让我为难与他了。”于是只好带人马垂头丧气的回去了。

★心星点灯

1.祸从口出小心慎言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因为与刘表的一番对话,使得自己与蔡家人结下仇恨。因此为蔡家人所嫉恨,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要不是那匹“神马”救了刘备一命,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嘴巴会给我们惹来不少的麻烦。古人讲慎言,就是指说话要多加考虑,切不可信口开河、不知深浅、没有轻重。说话前应该三缄其口,应该说的话则说,不应该说的话绝对不能说,这看似十分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让人很为难。会不会说话关系着事情的成败,个人的安危,人生的命运,刘备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古往今来,因为说错话而招致灾祸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封建时代的政治斗争中,党派林立,说话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即使是现在,因为说错话、说不当的话、说不负责任的话而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和结果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不要以为仅仅一句话而已,一句话却可能带给你一场灾难,甚至要了你的命。因此,我们说话要慎重。

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皇帝认为自己的王国是最强盛的,任何东西都是世界一流的,尤其制作的绳子更是当世无匹。可是,一群外国商人认为他们的绳子不结实,而自己的绳子才是一流的,于是他们就四下里散播这个国家的绳子不好的言论。这个皇帝知道后非常气愤,就派人把这群商人和散布传播流言的人抓了起来,同时判处商队的头子以绞刑。

行刑的那一天,商队头子被绑在绞刑架上,绞刑开始了,他不住地挣扎,左摇右晃,不肯乖乖就范。突然,用于绞刑的绳子被他弄断了,他猛地摔在了地上。在当时,如果行刑时遭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被认为是上天在保佑犯人,犯人将得到赦免。

商队头子确信自己将会得到皇帝的赦免后,得意忘形,向着围观的人群大声喊叫道:“看到了吧,你们王国的绳子就是这么差劲,连个人都吊不住!你们什么都不会制造,甚至是小小的绳子!”

监斩官将绞索断裂的消息告诉了皇帝,皇帝一听虽然气愤不已,但祖宗定下的规定不能破坏,于是就御笔亲题准备赦免商队头子。

不过皇帝问到:“绳断以后那个家伙说了什么没有?”

“陛下,”太监说,“他说我国的绳子就是差劲,连个人都吊不住,我国什么都不会制造……”

皇帝一听气愤至极,把赦免令撕了个粉碎,大声说:“好,既然这样,就让我们证明事实与他想的相反吧!”

第二天,商队头子再一次被推上了绞刑台。这一次,绳子没有断。

商队头子冒犯了皇帝,遭到意外的赦免之后,不仅没有见好就收,反而不知深浅地揶揄皇家的绳子,结果皇帝知道后改变了赦免他的主意,商队头子最终难逃一死。事情可以不是这样的,商队头子本来很有运气,吊到绞索上还能收获意外的赦免,但是他最后却死在自己的嘴巴上。

这个外国商人最终没有逃脱被绞死的命运,本来他是有机会获得释放的,结果,他的嘴巴使他失去了获释的资格,真是悲哀。更悲哀的是,他死到临头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生活中,慎言尤其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修行,管好自己的嘴巴,不仅为自己避灾免祸,而且还可以给人留下稳重谨慎的印象。有的人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巴,善于造谣中伤,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心里伏下了阴影。爱散布谣言是心灵芜秽的表现,增加了别人的仇视和自己的孤僻,归根到底,于人于己都是伤害。

有个观点说得很在理: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说话前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认真地考虑这句话当讲不当讲,说出来会有什么效果,是使别人恼怒还是让别人愉悦,是会给别人带来不快和伤害还是会温暖人心让人心情豁朗……所有这些都必须前思后想的斟酌好了,才是一个成熟而谨慎的人。

2.别让面子害了你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犯了两个很严重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跟刘表说话的时候,没有注意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不妥当,引起了蔡家人的嫉恨,差点丢了性命;第二个错误是死要面子,他明知道,蔡家人想治他于死地,却因为死要面子,怕自己不去别人会看不起他,笑话他怕死,于是他冒着危险去了。

刘备是个要面子的人。要面子没有错,但是,面子要到这个份上就有些过了。中国人好面子,世人皆知,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无论什么身份、地位的人都看重面子,人们总是想尽办法来维护自己的颜面。

生活和工作中,与面子相关的事情可真不少,“面子问题”是大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造成很大的困扰。但是,任何东西都要有个度,爱面子,好面子,给人面子也都是有讲究的,那种一切以“面子”为重,不管不管,死顾面子不讲原则,甚至不讲法律法规、不讲人情的事情,是做不得的。

在《孟子·离娄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齐国有一位穷酸之人,娶了一个媳妇,还有一位“偏房”,这位先生祖上也许发达过,可现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可低不下来,就是在自己的妻、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肿脸充胖子。于是他对她们说,经常有贵客请他赴宴,而且每次都装成酒足饭饱的模样。其实,每天他都来到东门外的一个墓地里,跑到上坟人那里去乞讨剩余的祭品。原来他就是这样参加宴会的。而每天他回来后,都洋洋自得地在他一妻一妾面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丝毫也不感觉惭愧。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算有面子,哪里还管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

封建时代,人们把勇敢看成有面子。传说有两位勇士,为向世人昭示自己的勇敢,居然互割对方的肌肉下酒,最后双双送了性命。这种面子,当然是非常愚蠢的。

当前,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在不断分化,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许多人在社会剧变中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判断,心理遭到极大的扭曲,没有了精神的追求和判断力,因此只有借助于虚荣来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穿、用,普通人比收入,有钱的人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操办红白喜事时,讲究排场、摆阔气;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借贷消费。其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他人将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这其实是很可笑的,难道这样就有面子么?这样的面子有什么意义?

从小处说“面子”所带来的虚荣心腐蚀了人的正常心理,破坏了人的健康情绪,成为了人们性格中的一个毒瘤;从大处说,这样的面子,损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要面子”与“丢面子”也是对立统一的。有些“面子”是非要不可的,但有些“面子”不要也不要紧。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在涉及到国家、民族荣辱的时候,面子是非要不可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周总理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记者见桌子上放着一支派克牌钢笔,便不怀好意地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笑了笑说:“提起这支钢笔,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拒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生产的这支笔。”

周总理这次答记者问,涉及到国家的面子问题,但是他机智而又委婉含蓄地回答了美国记者的问题,保全了国格,又讽刺了美国。

面子既不能不要,也不能都要,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这个问题,否则,自以为要了面子,而实际上却丢脸丢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