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406400000041

第41章 “桃李”代称学生

“桃李满门”、“桃李满天下”、“门墙桃李”、“桃李遍天下”,是赞美老师培育了众多的有作为的学生。词中的“桃李”,指的就是学生。

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曾经推荐姚元崇等数十人,都是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唐朝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发榜后诗因而继和》诗:“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唐朝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那么,为什么古人用“桃李”来代称学生呢?

“桃李”一词出自西汉今文诗学开创者、博士韩婴编纂的《韩诗外传》。这本书杂述古事古语,虽然每条都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则实系引《诗经》以与古事相印证,并不是阐述《诗经》本意,而是要说明自己的思想。在汉代,《韩诗》即以《内传》、《外传》著称。

在《韩诗外传》卷七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这里记载了一段故事。

战国时代,魏文侯在位时有个臣子叫子质,因罪向北逃亡。在北方,他遇到了简主,并向简主说:“从今以后,我不再栽培人才了。”简主问他:“这是为什么呢?”子质说:“大堂上有半数的士人是我栽培的,朝廷上有半数的大夫是我栽培的,边境的军官有半数也是我栽培的。现在大堂上的人在国君面前说我的坏话,朝廷上的大夫用法律来恐吓我,边境上的人也拿着兵器抢劫我,所以我再也不栽培人才了。”

《韩诗外传》卷七接着记载:“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这段文章大意是:简主说:“唉!你的话错了。如果春天种的是桃树、李树,夏天就可以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就可以采食它们的果实。但如果春天种的是蒺藜,夏天不但不能采它的叶子,到秋天还会长出刺来。从种树来看,问题出在你所栽培的人身上。现在你所栽培的人,都不是正直的人。所以,君子要先有选择,然后再栽培他们。”

后来,人们就把“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培植的人才,并逐渐也把所栽培的后辈、门生都称为“桃李”,最后“桃李”也就成为学生的代称了。

子质和简主的话都有一些偏差。按照子质的说法,因为培养的学生反对老师就不从教了;简主说培养学生要有选择。其实,“有教无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才是有道理的。如果有选择的从教,那么“差等生”、“落后生”岂不更差、更落后。在教育领域里不应该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今天的差等生经过努力可能成为明天的优秀生;今天的优秀生有可能不会永远优秀,现实的教育领域这样的例子不少。在这里首先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报载,一个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在一次展销会上偷东西被抓,这就说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是要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