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10404900000072

第72章 顽强的改革家——商鞅

自古改革皆不易,只有披荆斩棘,百折不回,才可能取得胜利。商鞅变法便是一例。

商鞅,原名公孙鞅,战国时期的卫国人,故又叫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很有一些治国用兵的韬略。后来事魏,但不为魏惠王所用。时值秦国孝公求贤,经孝公宠臣景监推荐,卫鞅入秦见孝公,陈说变法图强之理。为孝公赏识,委以重任,封他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前340年,卫鞅用计大破魏军,立了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洛镇),号为商君。以后,改称商鞅。

秦国商鞅变法,准备了三年,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制定变法方案,二是大造变法舆论。变法前,为了取信于民和警告旧贵族,做到有令必行,有行必果,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贴了一张告示:“谁能将此木扛到北门,赏他十金。”他们认为这不是开玩笑,便是圈套,没人敢去试。商鞅又将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搞不清楚这闷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了。出于好奇,一个大汉壮着胆子去试试,他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按约付赏。这件事轰动了都城,官民皆知新上任的左庶长是说话算数的。但仍有不知时务者,如旧贵族的代表甘龙、杜挚竟公开跳出来反对变法,主张“法古”、“循礼”,说什么“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毫不退让,驳斥了他们的复古谬论,提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进步主张,并罢了甘龙的官,为变法扫清了障碍。

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于前359年和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军功,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发展地主经济;奖励耕织;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建立县制,分全国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统一度、量、衡;烧毁儒家诗书,排除复古干扰,等等。

这些措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自然也就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在都城里,数以千计的旧贵族起来反对、攻击变法,闹得满城风雨。秦孝公和商鞅对这些“乱化之民”,坚决打击,将他们统统流放边疆,保证了变法的初步成功。从此以后,“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乡邑大治”。商鞅也因变法立功,由左庶长升为大良造(即相国兼将军)。

前380年,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即秦惠王。这时,旧贵族疯狂地起来反对商鞅,并以“欲反”之名,车裂了商鞅。但这也阻止不了变法的继续进行。商鞅死后,新法照样实行。这次变法使落后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