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10404900000057

第57章 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出现了一所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特殊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它虽只存在八年,却可永放光芒。

“万里长征”来昆明

西南联大是一所蜚声中外的著名大学。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我国名牌大学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联合组建而成的。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平津危急。为了保存高等学府和中华文化,国民政府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1937年11月1日,北大、清华、南开在湖南长沙联合组建成“长沙临时大学”,然而,形势继续恶化。12月,日军攻陷南京,危及长沙,刚驻足岳麓山下的“临大”又被迫再次南迁。经临时大学常委、原北大校长蒋梦麟专程赴南京面见蒋介石后,最后由蒋介石拍板定案,将临时大学搬迁至昆明。

根据临时大学常委会的安排,全校师生分水陆两路迁至昆明。水路安排女生、教职员及家属,还有部分因病不能步行的男生,共约800余人,由长沙乘火车至广州,再由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再经滇越铁路乘火车至昆明。陆路师生共约336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实行军事管理,编为两个大队,学生一律穿草绿色军装、打绑腿,身背干粮袋和水壶,步行长征。闻一多等教授也参加此路步行。师生们从1938年2月19日出发,一路上翻山越岭,晓行夜宿,沐风栉雨,吃苦耐劳,经68天长途跋涉,于4月28日到达昆明。旅行团横跨三省,行程3326里。这次步行南下,不仅使师生们身体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本领和互相关心爱护的好品德,而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访问苗家、侗家山寨,调查风土民情,收集民歌民俗,特别是接触了人民,了解了在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困苦生活。

誉满神州的“民主堡垒”

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后,于1938年4月正式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5月4日,开始上课。

初到昆明时,西南联大没有校舍,经云南各界大力支持,才初步安顿下来。西南联大的四个学院17个系大致安排如下:理学院和工学院设在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江西会馆上课;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校舍。在蒙自设立分院,将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安排在蒙自上课。1938年8月,为了帮助云南培养中学师资,西南联大增设了师范学院。1938年底,联大新校舍(今云南师大)建成后,文学院、法商学院也迁往昆明。至此,西南联大共有五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在校学生多达3000人,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西南联大的建立,使全国大批第一流的专家、学者、教授云集昆明,昆明一时间成为全国文化与教育的中心。这是中国的一次文化大迁徙,它比历史上的庄蹻入滇、诸葛亮开发南中、元明清三朝文化南迁,等等,对云南的影响都要深远得多,大大地促进了云南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及其稍后的一段时间内,西南联大的闻名,不仅以其办学质量的高水平誉满华夏,而且也以其政治上的进步而名扬全国,被誉称为“民主堡垒”,北大、清华、南开本来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它们是“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的先锋。此时,面对日寇入侵,国土沦陷,同胞受蹂躏的惨状,又鉴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对敌妥协投降,以天下为己任的联大学生,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怎能不挺身而出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联大师生与反动势力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如1942年1月的“倒孔运动”;1944年的“五四”纪念活动、抗战七周年时事报告会和10月10日的形势讲演会,以及护国起义纪念大会;1945年的“五四”纪念周和震惊全国的“一二·一”运动等,都是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开展起来的。此时的西南联大,成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堡垒”,成为广大爱国青年向往的民主圣地。

名扬四海的学府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八年里,在联大受过教育的学子约有8000余人,其中有2522人毕业于联大。为了抗日,联大不少学生投笔从戎,血洒沙场。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所记,抗战以来从军的联大学生就有数百人。在解放战争中,不少联大优秀的儿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纷纷离别学府,到农村去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上山打游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来了祖国的解放。当今中国众多的科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化教育专家中,不少人就是当年的西南联大学生。西南联大的校友遍及五大洲,他们之中不少人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第一流专家、学者。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于1946年5月间复员北归,西南联大至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