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10400100000033

第33章 冬至

冬至这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此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逐渐变长。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即大雪后十五日,按我国传统阴阳观念,则认为阴极而阳至,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兰州至迟在清乾隆时,有冬至拜小岁的习俗。所谓小岁,即汉晋时为腊月的第二天,要“敬酒尊长,修刺贺君师。”至明代以冬至夜为小岁。明清以来,冬至这天,兰州人要请私塾先生吃饭饮酒,弘扬尊师重教之道。绅民从黄河沿搬来冰块,用绸子包裹,放在督署南面大照壁下,或其他官衙的照壁下,给官府献冰块。晚清,诗人张质生赋诗吟此习俗:“献冰官府一条斜,照壁惊看插象牙。钟乳倒垂绵岁月,生绡硬裹护英华。配成颜色孤山鹤,合署贴头处士家。独抱冬心撑玉骨,阳春一曲和谁夸。”百姓一大早要吃头肴泡馍。所谓头肴,就是用肉臊子、豆腐丁、胡萝卜丁、金针、木耳、粉条子,加粉芡,熬制的稠汤。滴水成冰的寒冬,喝一碗泡着馍馍的头肴,热到心里,暖到身上,企盼一冬天都不要冻着。何以在冬至吃稠糊糊的头肴呢?因为按干支计算,农历十一月属子,子为混沌初分,混沌就是天地未开辟以前的状况。或许兰州人冬至吃头肴,就是以应开天辟地的日子呢!近年来,随着东南移民的增多,兰州人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吃了饺子不冻耳朵,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兰州的冬天耳朵也不冻了。

从冬至这天起,大人们就要教娃娃们吟诵《数九歌》:“头九二九,关门死守。三九四九,冻破碴口。瞎五九,冻死狗。六九七九,精沟子(光屁股)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犁铧遍地走。”娃娃们在传唱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即天气寒暖、物候变化,对人事物事的影响。五六十年代的冬季,兰州相当严寒,一般在零下二十度左右,黄河封冰,地面冻开裂口,尤以三九、五九最冷,冻裂手足、冻破水缸之事常有,家家以火炉、火盆、热炕取暖。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上述情况已不复出现。

有文化的兰州人,还要从冬至这天起填写《九九消寒图》。即选九个字,要连缀成文,均为繁体字,每字九笔,用双钩空白字,一般为“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天用毛笔填一笔,到九九八十一天填完,也是一种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