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
10397200000034

第34章 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付出

物质资料的付出,教辅人员的配置,不在此讨论范围。教师的付出,也不在可以价值化的、作为产品成本的意义上讨论,因为这些都属于经济学范畴。

教学活动中的付出,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类,是他们用于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教师方面,不包括他们用于提高自身素质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方面,不包括他们在教师要求之外或教学内容之外的学习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

时间的付出与精力的付出具有同一性。时间概念在此专指精力的延续或连续性,时间付出就是精力的连续付出。但是二者又有区别,因为在时间付出中不计较精力付出的强度,只计较连续性,而精力付出有强弱之分,所以在时间付出一定时,精力的付出可以不同。

精力指以脑活动为中心的人的身体活动能力。它首先指脑的活动能力,而且是指最抽象、最一般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脑活动能力,不是指具体的、针对某一类内容如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的活动能力。精力也包括身体其他部分的活动能力,一方面,身体其他部分的活动一般要受脑活动的支配;另一方面,它们又要与脑活动相配合,为脑活动提供辅助、支持、保障。精力的付出不单纯只是脑的活动,更不单纯只是身体其他某一部分的活动,它是以脑活动为中心的、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相辅相成的共同活动。

教师的付出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两大环节,准备活动主要是备课,包括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确定、对实施过程的设计等。这其中需要一定的学习研究活动,如对内容与形式的研讨比较、对相关经验的审视与借鉴、对相关材料的甄别与学习、对相关指导思想的再学习、对学生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等等。准备活动还包括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准备教具与实验、对学生提出准备要求等。实施过程,包括狭义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包括后续的延伸活动,如布置、检查、批改作业,为学生补课等。

学生付出,包括按教师要求或按惯例进行预习活动的付出、按要求进行其他课前准备的付出、课堂上的付出、课后完成规定作业的付出、接受其他反馈检查的付出、有些学生还有接受补习的付出等等。

教师的付出有以下特点:

重复性

虽然教学对象的变化,总能为教师的工作注入新鲜的成分,使它充满挑战,需要不断创新。但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却是同一的、相对固定的,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相当程度的重复性。

于是教师的付出可以借助文字、音像、网络等形式复制为物化形态,复制之后,可以反复使用。而且随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物化水平不断提高,重复使用时的损耗越来越孝效率越来越高。

教师的付出,也可以被自己记忆。因为付出内容具有知识的形态,所以无论怎样保留,下次教学活动都可以使用,节省的付出部分,则可以用于对教学活动的优化。

一人同时对多人

教师的付出,在班级教学形式下,表现为一对多人或个人对集体的行为。并且,随技术手段的发展,可以大大突破原有比例的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施教学活动,如现有的网校形式。

这可以在教师个人付出不足或优质付出不足的情况下,正常实施或优质实施教学活动。

替代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人的付出,可以由同行中的其他人替代,教学活动可以照常实施,效果可以基本不变。

继承性

教师的付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承传。他的经验、技能、方法、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收集积累的教学资料、制作的教具、教案、课件等,都可以在同行中传承、扩散。这会不同程度地减少大家在教学准备中的付出,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此外,在教师的付出中,投入于教学活动准备的比例一般较大。

学生的付出则与上述特点相反:

不可重复

学生的付出不可能重复使用。学生付出的目的是自己的收获,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一次付出,一次收获,要有新的收获,就必须有新的付出。尽管学生的付出也可以有一些物化的表现形式,但那并不能用来代替学生追求新收获时所需要的付出。

不可替代

学生的每一次具体付出,都必须是亲历亲为。学生必须靠自己的具体的认识活动将客观存在的知识内容化为己有,不存在如同教师那样可以由他人替代的可能。由他人替代了,自己的收获也就没有了。

不可能同时一人对多人

学生的每一次具体付出,都只能面对一个具体的教师对象,不存在一对多的可能。所以,如果说个别学生的缺席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并无大碍的话,那么一个教师的缺席,足以使一次教学活动落空,造成对学生集体或个人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学生流逝了的时间与精力是无法挽回的。

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虽然也可以借鉴他人的学法、技巧等,但是如同教师那样可以直接挪用他人付出的情况极少。学生付出中投入准备的比例一般也不大。

师生双方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师生的付出,都具有有限性。无论是在个别、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是一个时段内的整体教学活动中,都是如此。但是,从上述双方付出的区别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付出的有限性更为突出。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学生的付出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付出情况为转移,要从学生付出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教学的内容、进度、实施的形式与方法等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争取使学生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得到最科学合理的使用。

教学活动中存在“无效”和“负效”付出的现象。在学生方面,指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却令学生一无所获,甚至对某些原有收获与积极情绪状态造成破坏的现象。在教师方面,指对教学活动毫无裨益,甚至造成干扰的劳动付出。以下主要看学生的无效付出。

学生无效付出举例:

①不必要的重复。有的课堂活动或作业内容,简单重复过多,或属于画蛇添足,使学生付出没有收效。当前在应对考试的复习、练习中,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主要是教师有宁滥勿缺的思想。

②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形成空耗。有的课,环节颇多,而环节之间的变换、过渡若不得法,则造成学生的付出流逝。当然这不包括有意且有益的“布白”,“布白”当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课堂艺术。

③教师迟到、早退,及各种课堂纪律的干扰、外界的干扰,造成学生的付出流失。

④教学内容与形式严重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状态。例如教学内容过难、过易;教学形式陌生,完全背离了学生既往的学习习惯,一时无法适应;教学内容与形式所需要的情绪状态与学生的即时状态相背离,又不能有效调节等情况,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都会发生流失。

⑤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出现混乱、不符合学生需要、偏离学生的问题,学生白白付出了时间精力,却没有回报。

⑥对课堂组织失当、失控,出现乱堂现象等,造成学生时间精力的空耗。

⑦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或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造成教学过程中断、学生等待,学生的时间精力在等待中流逝。

⑧学生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情绪失控、注意力失控,人在课堂心在外,造成自己时间精力的流失。

学生付出还有负效的时候,例如以下几种情况:

①由于教师进行了错误的或者自相矛盾的讲解与指导,致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接受了错误的方法,或者对已有认识产生怀疑、困惑。

②教师对课堂情绪的调节或纪律要求出现相反效果,学生情绪出现强烈波动或产生抵触情绪。

③学生自己在课堂活动中陷入某种矛盾冲突中,并且无法立即摆脱。

以上三种情况,学生付出不仅无效,而且需要其后的补充付出才可以纠正错误、解决问题、平复心理,所以必然对后续的教学活动或其他活动造成干扰。

上述学生付出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凡是为教师所主导的或归因于教师的,都同样含有教师付出的无效与负效。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准备活动中,也会有一些无效的付出。但是教师的无效劳动,有时具有相对性,只要教师处于不断探索追求的境界,那么许多无效和负效的付出都可以转化为有益的经验。甚至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必须有这样低效、无效、负效的付出做铺垫,这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事。那些有了相当功力、经验的教师,为了探索、创新,为了精益求精,也仍然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可能区别在于后者的无效付出一般发生在面对学生之前,主要表现为在准备、设计中的自我否定行为。

两类付出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讲,是以教师的付出为主导,学生的付出相对被动。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在相当程度上,教师的付出是自变量,学生付出是因变量。当然,学生的付出对教师的付出也有影响。但是,因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的付出只是为实现教学根本目的提供条件,是外因,学生的付出才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内因,学生的进步成长归根到底要靠自己付出的努力。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付出的互相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看:

①教师的付出,决定着学生付出的发生时间与数量,学生的付出一般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

②在学生收获一定的情况下,教师更多的付出,可能导致学生付出的相应减少;教师也可能以学生的更多付出,来弥补自己付出的某些不足,或使自己的付出相应减少。

在追求学生更多收获的时候,教师付出的更大增加,可能导致学生付出的较少增加,或不变,甚至减少;教师也可能以学生付出的更大量增加,来保证自己付出的较少增加,甚至不变。

以上情况的具体出现,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付出的质量、内容与形式。

③教师以自己的更多付出,带动、带领学生更多的付出,二者共同以更多的付出投入教学活动。当教师的付出质量不高,缺乏成功的创新,缺乏高明精当的指导,只是因循成规时,为了有保证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或追求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时,最常用的就是这种办法。而且往往是以师生付出的大量增加,只换取学生的少量收获。

还有一种和上述相反的情况是,教师自己付出较少,对学生的要求较少,从而造成学生付出的减少,结果是学生收获也相应减少。一般讲,这不能算正常的教学活动,这是教师缺乏责任感或有错误认识的表现。

上述师生付出的关系可以证明,教师的付出,并不一定总与教学效益成正比,也并不总有正的相关性。教师付出的增加,只有能够带来学生付出的相应减少,或者能够使学生收获产生倍增效果的时候,才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益的付出。从提高教学效益的观点看,那些早来晚走、中午不休息、甚至晚上熬夜、节假日也奉献掉的做法不能一概表扬与提倡,如果因此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精力、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的话,不仅不应表扬提倡,反而应该限制。只有对那些因为自己的大量付出,而使学生在收获增加的同时付出相应减少的表现,才应该表扬与提倡。

(韩凤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