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竞技中关村
10391700000084

第84章 从工厂到大学,他的命运因学习而改变

北京芯慧同用微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晋

罗晋

罗晋,男,1955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198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取得硕士学位。1987~1992年从事前沿模拟运算和脑神经仿真等科研工作。1992~1996年承担美国国家科研IC设计项目。1989~2003年任美国Tanner Research的研究员。1997年在美国创办国际咨询事业General Circuits,LLC。2003年回国,在北京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等初始业务。2005年在中关村成立北京芯慧同用微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

走进位于知春路的集成电路设计园——量子银座,宽敞的大堂,小桥流水式的走廊,让人赏心悦目。经过保安的细细盘查,我们终于走进了位于五楼的芯慧同用公司。

采访之前我曾听人介绍,罗晋是IC设计和代加工接口工程技术的专家,擅长于规划和实施有特色客户服务性质的商务活动,拥有多年的集成电路设计经验。这是我对罗晋仅有的了解。

在芯慧同用公司凉爽的会议室里,我见到了罗晋。他身材高大,热情而又有几分憨厚的神情。当我请他谈谈他的经历时,他的开场白竟然是:“我只上到小学4年级,就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学了,接着又在西城区的一所临时中学上了两年初中,主要是军训、学农和政治教育。进大学之前我一直在当工人。”

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这位在美国最高等工程院校留过学,并有近20年工作经历的集成电路专家,上大学前,竟然只受过小学4年的正规教育,这实在让我感到意外。

罗晋的父亲也是归国留学生,曾经在上海交大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1951年博士学成归国,第一个承担的项目就是中国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的设计、引进和建设。父亲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奠基人和政府管理部门(从20世纪50年代的重工业部、机械部十局到90年代的信产部科技局)的创业和管理人才。父亲曾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80年后成为两院院士。在罗晋印象中,父亲经常出差,很少和他在一起,父亲对他的影响并不是那种很直接的耳提面命,而是一个榜样。

1970年,算是初中毕业的罗晋进塑料厂当了电工。罗晋并不像一般的工人那种甩甩扑克、“侃侃大山”,而是到处找书来看。那个年代,书很不好找,他居然看了很多“杂书”、“禁书”,包括中西文学经典、科学、教育、哲学和翻译小说等等,为他的人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罗晋很自然地想到要考大学。当时已是车间主任的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向高考冲刺。由于没有读过正式的中学,加上长达8年失学,已经23岁的他自学起来十分艰难。但他坚信,只要舍得付出努力总能成功。那一年,他每天一下班,就埋头学习初、高中课程,而工厂的业务也没有间断和放松。为了请老师辅导,他每日在东城、海淀之间骑车奔走,学完又赶回位于西城的工厂。辛苦一年后,1978年,罗晋终于进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系。

罗晋说,在大学,他比直接从高中考入大学的同学年龄大了许多。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因此保持了好的成绩。

1983年,罗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工作。这是一家自1958年以来北京的重点地方企业。在那里工作近两年,他参加了数字电压源仪器的设计工作。师从汪铁华(是“文革”前最后的大学毕业生、中国第一批出国进修学者,后为研究所总工)。这是他最早接触到国际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