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竞技中关村
10391700000022

第22章 “我从小就不踏实”

北京汉通天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培生

丛培生

丛培生,男,1965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1984年,师范毕业,就职于凌源市第四高级中学,任语文教师。1987年,就读于辽宁大学法律系,1990年,任凌源市报社总编室主任。1997年,就读于中国新闻学院。1999年,获夏庇若新闻奖。同年留学英伦。2002年,回国,创办北京九洲互联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后更名为北京汉通天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学士后英语教育业务。

“马走日,象走田,对不对?”

“看!我可要将你的军了!”

刚走进汉通天下的大门,就看到了一大片公共活动区域,传到耳朵里的是并不太标准但是语调兴奋的汉语,一群肤色各异、国籍不同的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下着中国象棋。

这样的情景让自认为颇有见识的记者大吃一惊。再往里走,一个单独的房间里,近十个外籍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使用最现代的方式进行教学。记者刚到门口,就隐约听到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不由凑得更近一些,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能博得他们阵阵的哈哈大笑呢?令记者更加吃惊的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很多北京观众都非常熟悉的大胖脑袋——德云社的当家人郭德纲。

“让外国人感受地道的、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这是汉通天下的理念,也是丛培生的思路。第一次采访他,是立秋之后的一个下午,北方秋日的阳光遥远而温暖,透过办公室大大的玻璃窗照射进来。眼前这个结实的东北汉子,就是丛培生。那个下午,因为他的微笑、他的朴实和坦率,让人不由得感觉很温暖、很踏实。但他的经历,却有着类似堂吉珂德般的些许“冒险”经历。

丛培生出生在辽宁“特别偏僻”的地方,用他的话说,即使坐长途客车,也得走15里地。谈到家乡,他的微笑中又多了些许狡黠的坏笑,他归纳自己小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非常淘气;第二,非常努力学习。”看似矛盾的两个特点,使得“小丛培生”成了好孩子与坏孩子的“结合体”——要学习的时候,谁淘气他都不淘气;不学习的时候,他必须得淘气。不是把东家的东西捣坏,就是去西家的树上偷枣、破坏东西。记者总结了一下这个新闻前辈:“你从小就‘闲不住’?”他笑着默许。“我不是很循规蹈矩,很能闹。”这似乎难坏了老师,刚刚选上他当班长,但因为调皮捣蛋又被撤职,最终因为学习好,又再次当选。

初中毕业的丛培生,赶上了恢复高考。但他面临一个人生的重要选择——上师范中专,学费全免,直接分配工作,拿固定粮票,还是考大学?这个选择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眼界。

丛培生的选择,用他老乡——演员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的精明。他一边教书,挣着每月45块钱的固定工资,一边准备考大学。“如果考上了,我再走,如果没考上,还可以继续在这里教书。”1987年,他考上了辽宁大学法律系函授班。在这期间,一本凭借大量的基层社会调查撰写的《凌源市志》,再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从而得以成为凌源报社的记者。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他就经历了从一名小记者到部主任,再到总编室主任的发展。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他在北京新闻学院上了大学,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在丛培生的老家东北,大家对这样的人有种说法,叫“作”。大抵是形容闲不住、能折腾的意思。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年少的他,已经显露出了不凡的魄力和勇气。他的人生轨迹是两条线交织进行的,除了学业,另一条,就是他的经商之路。

“那时候我们家庭非常贫寒,我有三个兄弟姐妹都在念书。仅仅靠着我的那点工资,日子没法过,所以我尝试做买卖。”

1988年的春节,要过年了,但他家连置办年货的钱都没有。“我急得就去市场转,突然发现蔬菜公司储存了不少蒜薹,但是没有储存好,全烂了。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外扔。”他当时就把这些“垃圾”全包了,总共10麻袋,“我拿回家叫我兄弟姐妹挑,挑出好的一定能卖高价。”果不其然,当年蒜薹烂了之后市场上就没有了,一下子就挣了不少钱。买了一个猪头过了个年。最贫穷的日子就这样熬过来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听得厌烦了的话,在丛培生身上找到了新的诠释。有一次在街头,他发现有不少人围着一个小摊贩买缝纫机线。丛培生觉得这是商机,就和他们谈价钱,一毛钱一团,批发是7分钱。“骑着自行车去卖,串家串户串商店,大家看我人挺实在,再加上左邻右舍过来一煽乎,买的人特别多。”半年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几乎骑车走遍了凌源市大大小小的乡镇,最远200华里,终于完成他的原始积累——几千块钱。这在上世纪80年代,无异于“暴发户”。

商业的嗅觉和头脑,让丛培生尝到了甜头,他已经不满足于从“二道贩子”手里以7分钱的价格拿货,于是到处打听线团的产地。就凭箱子上“河北新乐”四个字,他便坐上了火车,辗转又跑到石家庄,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那个市场,以“5分钱的价格”进了34箱线。那个年代,经商的人要做点事情并不容易,比如就连基本的物流运输业都没有,他就一箱子一箱子地扛进火车站。就是靠卖这些针头线脑的小玩意,第二年,他又挣了1.7万块钱。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