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留钱不如教孩子本事
10385100000013

第13章 他不是个“小皇帝”

邓颖超说:“父母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用得对地方。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国外媒体是这样定义中国的“小皇帝”的:中国有个叫“小皇帝”的流行语,是指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小被娇惯不知贫苦的独生子女一代。

一位父亲曾无奈地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我过生日那天他连一句祝贺的话都没有。更可气的是那天朋友给我打来电话祝贺,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后来朋友告诉我,那天儿子对他说:‘我爸过生日关我什么事!’听了这话我的心都伤透了!”

还有一位生活不富裕的母亲,她知道女儿喜欢吃大闸蟹,狠狠心用自己两天才能赚到的钱买了两只。做好端上桌后,她看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着心里很高兴,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看着孩子吃完饭了,妈妈想尝一下剩下的蟹腿。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别动!”她12岁的孩子对她说,“那是我的蟹!”这位母亲回忆起这件事时眼里仍然满含泪水。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从小被泡在“密罐罐”里长大,全家人围着这么个“独苗苗”团团转,爱也爱不够,疼也疼不够,谁要是出了半点差错,立即遭到其他人的严厉指责。不经意间,父母用过多的情感投入给了孩子多余的保护,养成了太多的“小皇帝”。他们不需要与人交流,因为早有一班人马顺着他的心意为他做事,他也懒得动手,因为大小事情都有“臣子”们一一落实。

邓颖超说过“父母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用得对地方。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于关心娇惯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经历困难、遭受适当挫折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所以,爱子心切的家长们一定要把孩子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下来,让他知道自己不是个“小皇帝”,而是有一定自理、自立能力的“小公民”。

要让孩子不做“小皇帝”,首先要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时就不会事事都依赖父母了。

一项关于中国孩子自理能力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吃饭、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在独生子女自身缺点的自我评价中,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依赖别人”;28.0%的孩子“很少帮助家长干活”;15.1%的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

幼儿园来了一个叫豆豆的小朋友。由于爸妈在外地工作,豆豆自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备受宠爱。

时光流转,豆豆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在爸妈的催促下,爷爷奶奶不得不将孩子送入学校。但两位老人向幼儿园提出一个要求,要来园陪孙子一段时间。学校的老师几经劝说都没有效果。

从此,这对老人便天天抱着孙子来幼儿园,做孙子的“保护神”,为孙子服务:帮要上厕所的孙子脱裤子;帮要喝奶的孙子冲奶粉,一勺一勺的舀给孙子喝;孙子中午吃饭,爷爷奶奶一个喂菜一个喂饭,馒头掰成一口一口的,米饭几乎是数着米粒往嘴里填;中午睡觉爷爷奶奶要给孙子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孙子睡着后,才轮着打个盹……

老人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根本不听老师的劝告。直到有一天,幼儿园组织了家长开放活动,看到豆豆不会洗手,不会用杯子接水喝,不会脱鞋子,不会擦鼻涕……总跟着别人后面邋里邋遢。老人才真正的意识到娇惯对孩子的危害。

豆豆的故事其实并不少见,由于我们的过分娇惯使得孩子习惯了依赖大人,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美国,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儿子外出。当他们走到楼门口时小男孩主动跑到门前用力拉开大门,孩子的母亲若无其事地走了出去。有人问孩子的父母,在美国是小孩子给大人开门吗?孩子的父亲回答说:“不是的,在美国是女士优先。我的孩子是小男子汉,所以他要给母亲开门,让母亲先走。”可在中国,父母的溺爱使10岁的男孩连上厕所都要爸爸陪同,更不要说洗衣、叠被、自己去上学了。他们不但没有照顾他人的能力和责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在加拿大山区的路边竖着很多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dead bear。”翻译过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

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反而会死呢?原来过去很多游人在路边看到熊都十分好奇,就从车里扔东西给它们吃,次数多了,熊尝到“甜头”后,干脆就在路边等食物,慢慢的它们便失去了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扔给它们食物时,这些熊就会被冻死、饿死。为了保护“熊族”,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牌,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就是把熊喂死了,因为它们丧失了觅食这一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又何尝不是在阻碍着孩子对很多基本自理能力的掌握呢?想要让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必须在生活中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开始做起。因为,自理是自立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在生活上自理就谈不上什么自立。长大了也干不成什么大事,甚至连“混一口饭吃”的独立生存都成问题。

《后汉?陈王列传》中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话说东汉有一个叫陈蕃的少年,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屋里混乱不堪,便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倍感惭愧。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故事也同样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不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又怎么能干得成一番事业呢?学会自理和提高生活能力,这也是为孩子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培养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在学会照顾自己的同时也更懂得关爱别人。

“小皇帝”的另一特征是任性。任性行为是日积月累地娇惯形成的,具有一定的习惯性不是短期内就能克服的。父母要循序渐进地改变孩子的这一不良性格。

对于任性的孩子父母要加强他与同龄孩子的接触,这有助于潜移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让孩子多与年龄相近、脾气相投的孩子一起玩耍、学习,让他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好吃的食物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种鼓励孩子共同参与的行为,能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共同合作和大方无私的团队精神,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不能有“小皇帝”的特权,这对克服任性行为很有帮助。

著名漫画家几米讲过这么一句话:“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还真有点道理,很多父母不就是自己一手把孩子养成了“小皇帝”的吗?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孩子怎么那么像个“皇帝”,自己却像是个“奴仆”,那首先你就要自我检讨一下了,为什么你的孩子变成了个“小皇帝”?

总结而言,“小皇帝”的两大“劣根性”究其原因就在于:

1.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起因在于父母的过度操心,事事包办代替。

2.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爱护别人。起因在于父母一味地娇惯顺从,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分寸、有节制,不能无原则、无限度地迁就、娇惯和放纵。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父母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拒绝并说明原因,使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从而培养孩子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让他心甘情愿地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5种对孩子无益的“损脑食物”。

1、腌渍食物:包括咸菜、榨菜、咸肉、咸鱼、豆瓣酱以及各种腌制蜜饯类的食物,含有过高盐分,不但会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而且会损伤脑部动脉血管,造成脑细胞的缺血缺氧,造成孩子记忆力下降,智力迟钝。

2、过鲜食物:含有味精的食物将导致周岁以内的孩子严重缺锌,而锌是大脑发育最关键的微量元素之一,因此即便孩子稍大些,也应该少给他吃加有大量味精的过鲜食物,如各种膨化食品、鱼干、泡面等。

3、煎炸、烟熏食物:鱼、肉中的脂肪在经过200度以上的热油煎炸或长时间暴晒后,很容易转化为过氧化脂质,而这种物质会导致大脑早衰,直接损害大脑发育。

4、含铅食物:过量的铅进入血液后很难排除,会直接损伤大脑。爆米花、松花蛋、啤酒中含铅较多,传统的铁罐头及玻璃瓶罐头的密封盖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铅,因此这些“罐装食品”父母也要让孩子少吃。

5、含铝食物:油条、油饼,在制作时要加入明矾做为涨发剂,而明矾(三氧化二铝)含铅量高,常吃会造成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戒掉以油条、油饼做早餐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