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与人生导论
10384900000007

第7章 人生目的之思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美]爱因斯坦

传说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狄奥根尼(约前404—前323)常常在大白天也点着灯走路。每当人们诧异地问他时,他便回答说:“我正在找人。”亚历山大国王问他需要什么,他说:“希望你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哲学家是以“点灯找人”的行动告诉人们:人是很难真正配得上“人”这一称呼的,并寓意一个真正的人是具有追求阳光和真理、崇尚自由和幸福的人生目的的人。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重要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追求的最终价值是什么。人生观和人生目的是关系到自身命运、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苦苦思索、不懈探索人生存的意义,为的是使自己活得更幸福。

一、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是人生哲学的一个范畴概念

在哲学语境里,人生目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关于活动或行为的对象性的自觉认识,并表现为活动或行为的自觉的对象性,也就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共同目的,是人们生活的实际追求。人生目的是人所特有的自觉目的性而区别于动物的精神现象。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人生目的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它的产生并不是由自我所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自我所处的具体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存在。因此,一个人的人生目的的形成,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体现。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人生目的观念的强化是一个与社会文明的推动同步、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生目的是什么”的哲学问题讨论由来已久。由于人们所处的阶段地位不同、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人们的需要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的类型,可作多种划分。可以从人生目的的内容上来划分,也可以从人生目的的对象性的范围和程度来划分,还可以从人生目的的时间期限上来划分。

2.几种错误的人生目的论

纵观中西方传统文化和现代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理论,以下几种错误的人生目的观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1)禁欲主义。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原罪说”和“赎罪说”极力贬低人对物质幸福的追求,认为只有来世的天国生活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和幸福的。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摆脱尘世欲望的束缚,进修道院或过禁欲生活。以朱熹为代表的中国宋明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也属于这种人生目的观,也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虚幻、歪曲的反映。

(2)享乐主义。这种人生目的把人生看成是人的生理本能需要,把追求感官快乐,满足个人物质欲望、享受作为人生的目的。中国古代的扬朱也宣扬人生在世应该及时行乐,尽情享受。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则把“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享乐”作为人生的原则。快乐固然是人生的需要,痛苦是人生应当避免的。但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目的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而不会做“快乐的一头猪”钱钟书先生的一篇文章《论快乐——写在人生边上》中说:“穆勒曾经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一头猪’相比较。”,而人生更应当成为一个“快乐的苏格拉底”。

(3)实用主义。这种人生目的把追求“有用”、“方便”作为最基本的人生准则。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詹姆斯说:“有用的就是真理。”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完全凭个人主观创造,其目的和价值只在于“实用”。实用主义人生目的在现实中的一个主要表现是离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道德与文明于不顾,片面地追求个人的实惠。

(4)存在主义。这种人生目的以追求个人意志的绝对自由作为人生目的。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可能性是它的最重要的本质。他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无客观根据,也无道德准则,完全是随心所欲地“自由选择”。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的“自由观”。存在主义还提出“他人即地狱”的命题,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是冷漠的、讨厌的、互相监视的,人的一生只能在“自我实现”,一旦不能实现“自我”就“自我毁灭”。存在主义人生目的对人生采取了目空一切的态度,否定了社会客观规律的作用,否认了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否认了个人能和社会达到统一。

(5)虚无主义。这种人生目的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整个世界就是一片苦海,人生充满了苦恼、毫无乐趣,生活既无目的又无意义,死亡才是摆脱痛苦的捷径。这种人生目的从对现实的不满出发走上对社会和人生持完全否定态度,因而消极、悲观,甚至逃避现实、轻生厌世。当代一些青年人也受此影响,当在生活中遭受一些挫折后,就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渺茫的,由此产生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目的。有的人“看破红尘,涉世无缘”,有的人“浮生苦梦,得过且过”,还有的人“混世轻生”,在现实面前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推却了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

(6)权力意志主义。这种人生目的的特征是“官本位”,追逐政治权力,认为有权就有一切,拜官崇权,趋炎附势。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就是主张权力意志主义的人生目的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人人都有统治别人,奴役人的意志,人不仅有求生的欲望和意志,而且也有谋取权力的意志。在尼采看来,人生的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获取统治别人、管理别人的权力,实现“权力意志”。

(7)拜金主义。这种人生目的是从金钱的作用出发,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在有些人的眼里,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不仅能买到山珍海味、高楼大厦,而且可以买到官职、美女和慈善家的名声。他们只认识“钱”,他们是为钱活着,为钱奋斗,金钱成了他们的最高生活目的。在当今社会里,有的人也存在着拜金主义思想,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有的人甚至说:“为人民币活着。”钱是人谋生必不可少的东西,通过诚实劳动和正当手段掌握一定数量的资金是必要的,是达到人生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赚钱不是人生目的,一个人如果被金钱迷住了心窍,忘记了自己做人的品质,就把自己降到了商品的地位,失去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二、现实生活意义上的人生目的

“人活着的意义”的现实看法就是由需要达到满足而产生的幸福快乐。人的幸福快乐的情感是人生目的的直接反映。幸福快乐是人生目的的现实追求,它离不开功利和效用,离不开现实的、多方面的需要和满足,脱离了这一点,人生价值就是空洞无内容的东西。但人生不是纯粹的精神快乐,人生的目的是通过改造社会来完善自我。自我实现又不是一个纯粹追求功利的过程。因为人有高尚的理性和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结合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的论,人生目的和追求分为“物质”、“精神”和“自由全面发展”三个层面。因此,幸福快乐是建立在人生价值实现之上的人的情感,人生现实生活的意义必须以崇高的精神形态的人生价值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来引导功利的幸福感受,否则将会脱离人的社会本质,陷入欲望的满足之中。

幸福是同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现实生活和理想联系最为密切的道德价值现象。古人云:“福喜之事,皆称为幸”,“幸福,盈也”。幸福有广泛的含义,如理想、抱负、爱情、家庭、劳动成果、艺术享受以及文化修养、经历、境遇、性情、习惯、心情、爱好等都能给人带来幸福。人的需要被满足或目的实现后,就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幸福感的愉快心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个反映人的需要目的的最有名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指个人所得到和享受的客体的有用性。由此可以看出,效用越大越幸福,就是要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幸福存在于人类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活动中,人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欲望越小越幸福,有欲望不是坏事,但欲望是幸福的分母,与幸福成反比。因而要处理好幸福与欲望的关系,就是欲望要合理,有节制,即知足者常乐。需要的满足还与需要主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关,即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幸福的一般意义是指个人的自我奋斗。但作为一种更高更深刻的幸福,则表现为个人自我目标的实现和对社会的创造与贡献,即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相统一。人生实践的主体应具有建立在为人为己价值观之上的人生幸福观。“为人为己”是现实社会生产关系要求人们所遵从的道德准则;“为人为己,利人利己”是人们自觉地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作出的价值选择。

值得说明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命题中众多的主体“人人”与个体的主体“我”并存,“人人为我”这是社会视角的特征,不是特定的个体“我”能够达到的价值取向,因而不是个体“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是从社会群体的众多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对于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这是个体的规定性。若失去这一个体性,任何个体都可以相同,社会则失去存在的意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社会道德价值理想,个体的人可以实践这种“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思想,而其中的“人人为我”不是由个体的人所左右的,这其中充满了变数,因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是个体的价值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西方历史上很早就有的一个思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从苏联的“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翻译过来的,也是从基督教教义“一人为大家幸福、大家为一人幸福”的价值理念中提炼出来的。就其渊源来说,古希腊就出现了这样的思想。

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很漫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青年时期确定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和发展方向,对于人生是否成功至关重要。青年大学生只有努力树立为人为己的思想,才能体会幸福的真正含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可见,在人我关系层面上,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既能为自己创造幸福,也能为他人和人类谋幸福。

我为何而生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如何解释人生

葛佩荣

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人生呢?以下四个步骤可以作为参考:①认清自己的现状;②欣赏古人的典型;③评估今人的作为;④选择自己的方向。

首先,认清自己的现状,必须兼顾外在与内在自我。外在自我是一个人在各种团体(如家庭、学校、机关、社会、国家)里面所扮演的角色之总和。由于这些角色具有多样性、异质性而不易充分协调,因此内在自我显得更加重要。要想认清内在自我,首先可以看看自己所交的朋友。朋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自己的性向。其次不妨回忆生平最苦之事和最乐之事,在这两极之间为自己定位,找出趋吉避凶之道。当然,最好的办法是经常反省,给自己时间,与自己交谈,跟自己做朋友。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又怎能正视命运的挑战?

接着,我们要欣赏古人的典型。古人之可贵在于他们通过历史的检验,在有限的文字记录中,留下各种生动的画面,我们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展现完整的生命风格,为人类的潜力定下坐标。我们在阅读英雄豪杰的传记时,油然而生“有为者亦若是”的向往之情,从而激发蹈厉飞扬的志节,不愿虚度此生。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帕斯纵观历史上的伟人,推举“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为四大圣哲,值得所有的人奉为典范,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证明了人类在精神上、智慧上、道德上可以达到无限完美的地步。

然后,为什么要评估今人的作为呢?因为今人与我们生活在相同的时空里,承受着相似的命运,好像风雨同舟的旅客,必须携手合作才能渡过难关。耶稣的门徒不仅要彼此相爱,还须以慈爱对待一切的人。佛陀的悲悯普及众生,人人都应互相担待。孔子的弟子也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并不因此抹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却反而由于珍惜共同的前景,要深刻思索现代人的作为所隐含的价值系统,看看它是否偏离了人性的常轨,正在走向弥天大祸。我们不能撇开现实来谈理想,却反而要以清醒的心志投入到现实的搏斗,让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更为美好。

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自己的方向。所谓“自己的方向”,并不是指标新立异或冲破习俗,而是指内心的态度:在清楚知道自己的意愿之后,能以坚定的步伐向着目标前进。人生不是直线赛跑,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迂回往返的过程中。但是只要不迷失、不倦怠、不放弃,则过程本身的每一阶段都足以使我们的心灵充实欣慰。凡走过的,必留下足迹;凡奋斗的,必经历成长。希腊悲剧里“伊迪帕斯王”的遭遇至为凄惨,但是他在被放逐异乡、目盲体衰的老年,仍然秉承内心的信念:“一切都很好!”

我们有理性,可以明白事理,因此经由好学与深思,能够彻悟人生真相。然而,解释人生,不能光靠理性,还需付诸行动,担起责任。真正的解释就是创造。

1.如何看待中西关于人性假设的不同?

2.人生为什么需要信仰支撑?信仰对人生的价值有哪些?

3.阅读小说《追踪卡西亚托》,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

4.你认为科学、理性、有价值的人生目的是什么?

1.[美]维克多·弗兰克,追求生命的意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这本书将会成为你阅读过的最重要的一本书。

2.[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生命的心流,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当你沉迷于一项活动,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和身在何处时,“心流”便是意义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将为你指明人生的方向。

3.[美]波·布朗森,这辈子,你该做什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我们都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布朗森曾引导数百名美国人反省自己。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令人感动、鼓舞人心和含意深刻的故事。

4.[美]埃伦·兰格,专注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我们很多人总是会稍不留神就被生活绊倒。我们经常被日常工作所困扰,而忽视了周围的事物。只有摆脱这种状况,才能释放我们的创造性和找到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