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与人生导论
10384900000006

第6章 当代人生的三大问题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此时,应当坚信,只要认真地努力向前,肯定会有好结果,应当保持心情舒畅,满怀信心,大步向前。

——[日]稻盛和夫

人为什么要活着?在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的欲望被充分调动的今天,人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欲望?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支撑人生?这是当代社会多数人都需要面对并应给出回答的问题。本节从三部文艺作品谈起,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一、人为什么要活着——从小说《活着》谈起

活着

“活着,还是死去,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这是莎翁面对人生的苦累进行苦苦的思索之后所发出的无奈的浩叹。三百多年后中国著名作家余华通过其小说《活着》给予了深刻阐释和理解。小说《活着》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被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地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福贵终于平安回到家中,老母亲却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平凡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这部小说其实就是对人为什么活着的回答。结论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如果活着意味着苦难,如果苦难并不来自社会的不公,如果苦难并不能获得彼岸的救赎,那么,人是否还有必要活着?显然,《活着》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应该活着,并且对这个人生存其间的世界心存善意。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挺住意味着一切。”里尔克这句著名的诗句就是类似的阐释。如果说古典主义的“活着”以神为最高目的,可以理解成为神活着;现实主义的活着以社会为最高目的,可以理解成为社会活着;现代主义的活着以活着为最高目的。

活着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曾几何时,我们在煎熬中苦撑度日,在不经意间已是雨过天晴,当初那似乎致命的阴霾全都化作了虚无。此时,你就会暗自庆幸“我还活着”!

1.活着就要历尽生活中的“苦难”

其实人的一生是无序的,充满了变数,甚至是苦难。而在命运的苦难与困境下坚持,再坚持,则展现出的就是一种人性的永恒不屈的精神。其实人就是在无处不在的死亡的阴影下孤独地活着,但我们却要以超然与乐观的态度看待生命。这种超脱并不是历经苦难之后的麻木,它更是一种精神——活着的精神。笑对人生,勇敢地活着。人的一生中,苦难是无可预知的,就像悲剧里的无可抗拒的命运,所有的一切都命中注定,或疾病,或死亡。苦难是一种无法拯救的永恒的苦痛,但人需要在这样的一种苦痛中,思索活着的价值,理解活着的意义,求得心灵的净化与解放。

2.在失败和苦难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珍贵的东西

有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圆圈缺了一个角,它便到处去寻找。它说自己有缺陷,感到不快乐。它唱着歌,忍受着烈日的暴晒、冰凉的大雨,冰雪把它冻僵,阳光又给了它温暖。它缺了一角,所以滚得不快,能与树木对话,闻闻花香,超越甲虫,蝴蝶停在它身上。它渡过海洋,穿过丛林,上山下山,走遍天涯海角,不怕路途遥远。它找到了一个角,问这是我的角吗?角说我不属于谁,我就是我。它发现这不是自己的角,又继续上路了。这里有一个角,结果太小;那里又有一个角,结果又太大。尖锐的角差点把它刺穿,太紧的角被它咬碎,方正的不行,圆滑的失落……它遇到过很多危险。最后,它终于找到了适合的一个角,圆和角感觉搭配得很好,便结合在一起。它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圆,没有了任何阻力便越滚越快,再也停不下来。从此,它不能和小虫说说话,闻闻花香,蝴蝶无法停在它身上,歌也唱不出来……失去了许多生活的快乐。最后,它滚得实在太累了,认为完整的感觉一点也不好。于是,它把那个角轻轻放下,从容滚开。它又快乐地唱起了那支寻角之歌,蝴蝶又停在了它身上……我们在生活中总想寻找一种完美、幸福、快乐的人生,然而,我们却永远也找不到。一旦找到了,我们就意味着永远的失去,奋斗实际上是没有终点可言的。世界最高的峰是珠穆朗玛峰,而生活永远没有最高峰。当你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时候,就失去了追求与奋斗的空间,生命也仿佛失去了意义。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因为生活中有不完美的缺陷。正是因为人有失败和苦难,才留下了奋斗的余地;正是生活的贫困,才给了我们追求的力量。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只有面对失败、困境和苦难的时候,才是获得最珍贵东西的开始。

3.活着就要“忍耐”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许多意外的打击。有的人选择坚强地活下去;有些人精神崩溃,生活在麻木中;而有些人无视自己的生命,选择不归路而“自杀”。人活着就应该分享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不负人生几十年。只要地球是运动的,人就不可能总是在一个位置,也不可能一辈子总倒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个体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就是忍耐,宽阔的忍耐会使人生变得坚定,就会无边无际地忍耐、包容一切,以至再大的苦难来临,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同时个体也会获得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忍耐”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彻悟和对受伤心灵的温婉抚慰,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索。

4.活着的本质就是坚强地“活着”

每一次灾难、失败和打击对人来讲都是对生命、对活着本身的一种进攻。活着最纯粹最本质的理解就是不管尊贵或卑微,不管舒适或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人活在世上,虽然会面临各式各样的苦难,但是我们应该坚强地活下来,而且要活得有滋有味有信心,这是因为生活中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温暖,各种各样的快乐,各种各样的幸福,各种各样的希望。正如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在悲剧之后能发出这样震动人心的声音:“尽管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而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也正如荷尔德林所言,人生充满苦难,但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二、如何看待人生的欲求——从电影《阿甘正传》谈起

《阿甘正传》宣传画

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被破格录取,成了橄榄球明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在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最后,阿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为了纪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却成为一名园丁。阿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在奔跑了许久之后,阿甘停了下来,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途中,他收到了珍妮的信。最后,他终于赢得珍妮的爱,一起回到了家乡,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对于阿甘来说,复杂的人生经过他那颗近乎原始、纯朴的头脑的过滤后,就变得如此的简单和令人感叹的清澈,那些曾与阿甘同时代的大人物们虽然个个精明善算,神气十足,但最终或昙花一现,或灰飞烟灭,而只有善良和傻乎乎的阿甘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影片以一种自然和纯朴的人生欲求来对照当代人类被现代文明所激起的五花八门的欲望和复杂的生存状态。我们一天比一天地现实,一天比一天地功利,我们每天追求比昨天更多的物质。我们以为我们一天比一天聪明,可结果和我们的预计总是差那么一些。而阿甘则以一颗简单纯洁到几乎是白纸一张的心灵来反衬出现代人类的狡诈和精明中透出的愚蠢。也许每个人相差并不大,真正相差的也许就是那么一些心的容量。阿甘的生理、智力缺陷使其不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迷惑,保持自己纯真的天性。阿甘的“愚蠢”并不是真正的愚蠢,而是智慧。阿甘的愚蠢卸掉了他精神和肉体上的所有负担,只留下了我们最为渴望的美德:真诚、乐观、持之以恒和他的人生原则——永远爱人,坚守承诺。他总是以“笨人有笨人的方法”为自己的行动作阐释,并且勇敢而坚强地战胜困难,做自己该做的事。跟随阿甘用他不带任何偏见、杂质的眼睛来看这一切,以他的思维方式引领大家回顾历史,也许这样能更容易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在后工业社会,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自身严重异化,人文精神严重失落,人身上原有的种种美德也大大丧失。与此同时,人类生存环境也被严重污染,现实社会中出现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人文关怀淡漠、行为方式失范等现象,人们不断陷入现代文明的挤压之中,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身心疲惫,开始对现代文明感到畏惧和恐慌甚至出现反抗。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需要以一种自然和纯朴的人生欲求来对照当代人类被现代文明所激起的五花八门的欲望和复杂的生存状态,重新反省自己的本质,重新思考如何避免因经济和金钱至上而导致现代人感情的枯竭和退化。

发展科技的目的在于改善物质条件,它的进步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的欲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造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已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一桌丰盛菜肴的时候,我们的味觉已完全被它们所麻醉;当我们面对闪烁着霓虹灯的街道时,我们的视觉已完全被它们所占据……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挣钱,结果,只是享受了一些我们本可以不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交换到底值得么?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人类的欲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提高,改善和发展了生产力,从刀耕火种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如今的电子信息革命,可以说在近百年中人类仿佛从桃花源般的自然王国一夜之间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的自由王国。这都是以人的欲望为动力产生的,所以说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是人类欲望所造成的。但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遭受到无休止的,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无法挽回的破坏。人类一边享受着舒适的生活方式,一边遭受日益严峻的环境威胁,直至生命的威胁。

人生路上,鲜花、名望、金钱等诱人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要学会甄别,会辨别是非美丑,让灵魂洁净,让情操高尚,让高雅的生活情趣占据你的心灵。善的欲望需要发扬,恶的欲望需要压抑。除此而外,还有非善非恶的欲望,如正常的生理需要等,这些欲望本身虽然没什么过错,但它们一旦和我们的贪嗔痴烦相应,就会介入恶的成分而变质。

幸福和快乐是大家一致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感受决定于人们的心态,而不是存在于什么地方。只要大家每天在工作之余,抽出几分钟的时间坐下来对自己说:“这几分钟是属于我的,我要非常单纯地去享受这几分钟的美妙时光。”时时保持着单纯的心态,时时保持着单纯的视野,运随心转,幸福和快乐也会如期而至。知足常乐、无欲自然心如水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愿我们能多一点热情投入到人生这场长跑中,简单一些、自然一点,少一些恐惧怀疑、多一份执著专一,生命便会返璞归真。

三、我们应该用什么支撑人生——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谈起

《肖申克的救赎》宣传画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惊悚大师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它讲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安迪,因被误判杀妻及其情夫而锒铛入狱。在狱中生活长达19年,他从年纪轻轻到两鬓斑白,从无辜入狱受尽折磨和毒打到运用自己的理财能力改变了狱中孤立无援的处境,结交了朋友,最后凭借着一张偌大的海报以及一把仅仅可以雕琢小石子的小锤子逃出了牢笼获得自由之身,还帮助了狱中老友瑞德实现了愿望。该片深刻探讨了希望、自由、救赎和友谊,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反思。

被送进黑暗残暴的肖申克监狱,无疑是落入了人间地狱,安迪的救赎之旅是充满绝望和无比沉重的,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什么使他面对冤枉时没有感到委屈,面对压制时没有变得狂暴,面对困境时没有感到绝望,而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顽强的斗志,也就是说他依靠什么来支撑人生,答案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安迪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理性和坚定的信念。

1.人生需要理性支撑

银行家的理性使安迪镇定地接受了现实和恶劣的环境,虽然被监禁,但他的灵魂是自由的。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地应对着残酷的现实带给他的一切。理性使他不畏残暴的狱棍,抓住时机,冒着被推下屋顶的生命危险向警卫队长提出如何避免缴税而继承遗产的建议。安迪不但让同伴们喝上了肖申克最凶恶的狱卒所请的啤酒,而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赢得了典狱长的信任,为其做账洗黑钱,成为受其庇护的金融咨询师。从此他免于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行动自由的图书馆管理员,为逃亡打开了便利之门。作品几乎没有着墨于安迪如何艰难地、顽强地、智慧地掘洞,而是表现了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代表。安迪在那个残酷吞噬肉体和灵魂的魔域里自始至终没有丧失善良的人性,顽强地完成了对人性的坚守,即对作为一个人的情感、权利、价值的顽强的自我意识的肯定。安迪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对知识和理性的坚守,他让身体沉默,用理性的力量支撑人性,怀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自由的憧憬,借助“知性的绝对势力”,为实现自我的拯救而不懈努力。理性使他永不认命,使他深信人性不会泯灭,使他对自由始终怀着希望和憧憬,使他为实现自我救赎和人身的真正自由而不懈努力。理性使他能够自如地在得失之间求取平衡,使他自己身离了仇恨,超越了自我,并最终到达自由的彼岸。

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需要一个清醒的头脑,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在理性的支配下,自如地在灵魂与肉体、善良与邪恶、冲动与克制之间找到平衡,用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达到自由的境地。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其中,思想与知识是人性价值设定的基础和标准,知性是一切势力中最惊人和最伟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势力。

理性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前提,是人类之为人类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族类产生的角度说,没有理性的形成,就没有人类的形成;从一个个体成为人的角度说,理性的形成是他真正成为人的一个根本标志;从人的现实存在的角度说,失去了理性,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一个根本条件。

而理性的养成基础在于知识的获取。著名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培根的话明确地告诉人们,知识和力量是同一的,有知识就有力量,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实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实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一致的。因而,人生需要知识来支撑和发展,尽可能做到探求知识——向它求爱;认识知识——与它同在;信仰知识——为它而乐。在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中,人们不仅能达到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符合,而且自身也能受到理性品格的陶冶,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但必须强调,对知识的追求必须是全面的,无功利的,因此要追寻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获取,自觉加强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自然知识能够给人带来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而人文知识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目的的追求和渴望,在自己的灵肉和人格显现中,也能看到自己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2.人生需要坚定的信念

在那个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安迪的理性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不断改变自己的处境,并一步步靠近自由之门。正如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所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似乎可以把勇气借给需要勇气的人的电影。在当今这样一个信念严重缺失的时代,该片对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坚强的意志有很大的帮助。

影片中主人公安迪正是一个具有坚强信念、顽强意志的人,在19年的狱中生活中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许多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他的身上都变成了现实。影片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当安迪做监狱图书馆管理员时,为了扩建图书馆让更多的犯人获得文化知识,他决定向参议院申请拨款资助。此举当时遭到包括典狱长和安迪身边好友在内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这样做简直是白费气力,但安迪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为了达到目的,他每周都给联邦参议院写信申请资金,坚持了整整6年,终于参议院不堪其扰,给了他200美元和一些旧图书打发他,可安迪并没有满足,为了得到更多的拨款,他开始每周给参议院写两封申请信,终于他的赤诚感动了参议院,参议院决定每年给安迪的图书馆500美元的拨款。又如图书馆建成后安迪在狱中办起了文化补习班,帮助许多文化水平很低的犯人获得了高中文凭,其中竟然包括一个原本几乎一字不识的嬉皮士,这在当时美国的监狱中不得不说又是一个奇迹。片中最大的也最能表现安迪顽强意志的奇迹是他花了整整19年时间用一把仅6英寸长的小石锤在监狱的墙壁上挖出了一个洞,并从这个洞中成功越狱,重获自由。这在一般人眼中,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坚强的安迪居然将它变成了现实!由此可见,不论任何人,只要坚持信念,顽强拼搏,就一定能最终获得成功。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可以获取绝对的自由,但只要心存希望,我们便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监狱的第一夜是最难熬的……当他们把你放进那个小房间,那些铁栅栏‘砰’地关上时,你就真切地感受到身在监狱了。”原来的生活转眼间消逝,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过往的人生供你去回想。“很多新人在第一夜就几近崩溃了。总是有人会禁不住号啕大哭。”但安迪一直没有出声。他是怎么熬过来的?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不属于这里。“他有一种平静的气质。他的行动、言谈都不属于这里正常的生活。他就像世界上最无忧无虑的人在公园里散步一样。”《肖申克的救赎》为信仰缺失、精神生活匮乏和人文生态失衡语境下的观者们提供了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