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威猛浑厚
10383800000003

第3章 寺院行童

公元1343年,这是个多年不遇的旱荒之年。转年开始流行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已经64岁。连日的糠菜草根树皮,使他极端地虚弱,病魔首先向他袭来,接着是朱元璋的母亲、大哥和大侄儿。家里没有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医药,朱元璋只能在半夜里默祷上苍。然而,四月初六,父亲终于不幸地离开了人世。几天后,大儿子重四也死了。到了二十二日,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带着对儿子永恒的期望,也抱恨而逝。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三位亲人相继离去。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朱元璋悲恸万分。他的二哥、三哥为人木讷,而且已经出赘,料理丧葬的事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棺材是肯定备不起的,实际上连给死者换的衣服都没有。而且朱家地无一垅,到哪儿去安葬呢?他想到了田主刘德。照理说,田主是应该给佃户一块葬地的,但当朱元璋求上门的时候,刘德觉得他没有了依靠,也不指望他给自己种地了。所以不仅没答应,还把朱元璋斥骂了一顿。朱元璋在自撰《皇陵碑》中回忆这段辛酸时写道:“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刘)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这时,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不下去了,表示愿意给朱家拿出一块墓地。第二天,朱元璋和哥哥将父母遗体放在两扇捆绑在一起的门板上抬出安葬。走到中途,忽然北风骤起,霹雳闪电,风雨大作。朱元璋他们在刘继祖的地界上急急地往前赶。在跨过一个沟坎时,门板被绊撞,本有些朽烂的绳索一下断开,门板随即落地,泥水一时冲刷下来,泥土松软坍塌,渐渐堆积。后来,元璋想起当初草草埋葬的情形,十分伤心,想重新起坟礼葬,“虑泄山川秀气,使体魄不安,益增悲戚”,便就草葬之地修建起巍峨的皇陵,并口授大意,由大学士危素写了《皇陵碑》,十年之后重修皇陵,再次勾起朱元璋的辛酸,便一字一泪地自撰了《皇陵碑》,来寄托他对父母的深深怀念。

安葬了亲人,朱元璋与哥哥回到家中。空对四壁,想起今后无法谋生,哥俩又痛哭起来。哭声惊动了隔壁的汪大娘,她赶来安慰。听说他哥俩要去逃荒,就提起当年朱五四曾在皇觉寺许过愿,答应重八舍身为僧的事,劝朱元璋去做和尚,一来还了愿,二来还有口饭吃。朱元璋同意了。这一年,他17岁。

皇觉寺,又称於皇寺,它座落在钟离县太平乡东十四五里,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高高的台基上松柏苍郁,青瓦红墙,也算得上当地一景。它平日香火很盛,但是,今天这里却十分冷清。不见一个上香的人,连庙门都没有开。朱元璋爬上台阶,只见山门的釉彩剥落,山门旁的一幅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字迹也有些模糊。出来开门的是一个懒散疲惫的中年僧人。他把汪大娘挡在门外,单独带元璋进去。朱元璋被领在法堂一角,垂首站立。一个年长和尚被请了进来,慢步走向高台椅子上坐定,这就是高彬住持了。依照预先教导,朱元璋向前施了礼。其他十几个和尚也都垂首站起。高彬则是双目微闭,手持佛珠,好大一会,他像是看了朱元璋一眼,吩咐一句:“去吧。”朱元璋就被领出去落了发,换上一个黑色破旧袈裟,又来到法堂前。按照往常规矩,要由住持给“燕顶”,即在头顶上用香烧出疤痕,用来表示偿清一切业障之债、永远解脱一切烦恼的决心,所谓“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今天法仪草率,一切都从简了。在高彬长老严肃而刻板地宣告之十诫后,朱元璋就算是受过十诫的小沙弥了。

朱元璋成了於皇寺的一名行童。所谓行童,就是寺庙中的童仆,每天要干许多杂活,如打扫寺院、劈柴、上香、点烛,还经常“值班”报点。寺院规矩,每日清晨寅时(三点钟),“值班”的童仆击打木板四下,提醒全寺僧人起床,到大殿里上早课。这时,当值童仆负责敲木鱼、钟鼓。在众僧进早餐、坐禅、行香、用午膳、上晚课时,都由当值僧人报点,十分辛苦。佛门很讲究论资排辈,叫“先入山门者为大”。朱元璋进寺晚,资历浅,自然要受老和尚们的气,干一些最累最脏的活。众僧晚课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到伽蓝堂向寺院的守护神伽蓝祝诵。这里最脏,常常由朱元璋负责打扫。有一次,他干活干累了,不留神被伽蓝神像绊了个跟头。他爬起来,觉得没地方出气,就用扫帚把伽蓝神狠揍了一顿。这件事后来被高彬法师知道了。他觉得这个小行童不驯服,心里有了成见。

钟离县的旱情没有扭转的迹象。十一月初,高彬告诉徒儿们,寺内罢粥,要他们各寻生路。这时,朱元璋入寺才50天,经文没念上一卷,各种杂活倒做了不少。朱元璋后来说,这期间他在於皇寺做了50天行童。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离家远游。说是17岁,实际在这个苦难的人世间里只熬过整16个年头。他还是个孩子,一个被皇天后土、神佛菩萨、春花秋月、阳光雨露遗弃了的孩子。

朱元璋离开於皇寺,随心所欲,云游四海,只要听说哪里的饭好要,他就往哪里去。爱走多远就走多远,爱走多久就走多久,却也无牵无挂。从这时到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的三年中,朱元璋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河南南部的山山水水,而更多地活动在汝宁府光山、固始、息县、确山、汝阳、颖州一带。朱元璋曾沿着大别山脚一直西行,他后来形容此行的情况说:“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喙而侠佯。”也实在是受尽了山路崎岖的凄清与孤苦。几年来的流浪生活,尝尽了人世的辛酸,也看到了各地百姓普遍的困苦。熟知了这一带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体魄。更重要的是,在元璋的云游中,所到之处,正是彭謍玉秘密传教的地方,红巾军起义星火燎原。同是出家人,朱元璋虽没有见过彭和尚,却与彭和尚的门下徒弟相接触。因此,他接受了明教的新思想,自然也就加入了秘密组织。

公元1348年,朱元璋21岁。他结束了4年的流浪生涯,12月底,返回於皇寺。高彬长老以及师兄都对他表示了热烈地欢迎。朱元璋决心继续留在寺里。

从至正七年到至正十一年(公元1347~1351年)的四年中,朱元璋一直生活在於皇寺。他学习了许多知识,诵经,打坐,化布施,作道场,外加清除,上香,劈柴,担水,读书,识字等。白天清斋几碗,晚间香甜一觉,倒也不紧不缓,自由自在。木鱼声、钟鼓声、诵经声、终日不断。世态的嬗变没有给於皇寺带来任何变化,仿佛地球根本就没有运转。可事实上,外部的世界已经剧烈地躁动起来了。表面看来,朱元璋和走出於皇寺时一样,一顶破箬帽,一个木鱼儿,一个瓦钵。实质上,他已不是当年的小沙弥了。他要以於皇寺为栖身之地,立志“勤学”,刻苦读书,练习武功,结交天下豪杰,准备干一番大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