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汇聚中关村
10382600000089

第89章 潘海东如何运营维客

显然,潘海东的价值需要他的互动在线公司在科技产业史上的地位来界定。历史往往以成败论英雄。这种残酷性使得潘海东具有创业者的压力。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将会为网民和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于潘海东而言,他必须先找到这种商业模式。

(一)网络社区

既然要做互联网第二代即Web2.0业务,就需要自己的阵地。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网络社区,这是和广大网友结识的平台与界面。如何设置这个界面,沿用搜索模式还是新浪搜狐的内容模式?

IDG的李建光建议最好做一种同中国搜索以及百度这些本地搜索不一样的搜索模式。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中,前任Intel中国区总经理MichaelBruck(这个人后来成了互动在线的顾问)建议潘海东,把维基放到前台,而搜索引擎方面的内容隐入后台,由此成为互动维客的整体发展方向开始形成。

2005年6月7日互动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同年11月8日,互动维客的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一个月之后,互动维客一个很有特点的YelloWiki频道推出。至此,潘似乎找到了比较好的商业模式。

(二)YeIIoWiki频道

维客YelloWiki的原型叫做Yellowikis,出自英国人Paul Youlten在2005年1月创立的一家维基类的衍生网站www。yellowikis。org。它与维基百科(Wikipedia)的精神及模式很相似,主要是针对商业公司名录,把传统的黄页和维基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模式与在美国已经很成功的分类广告、在线黄页等虽然类似,但仍然有所不同。互动维客所做的事也并非是改个名字而已,而是想在中国推出一个“实用Wiki”。

YelloWiki和分类广告并不是一回事。分类广告的时效性非常强,而YelloWiki更强调黄页特性。用户不仅可以看到企业更多、更新的东西,同时还可以回到最基本的信息层面。早在潘海东2005年5月去美国考察的时候,他就注意到了一家名为Superpages。com的商业化在线黄页网站,觉得其本地搜索做得很到位。

潘海东认为,模仿也是一种创新。中国做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C2C(Copyto China)的过程,就是把美国的商业模式和中国的国情结合应用,这将是很长时间里一条屡试屡爽的定律。鲁迅以前讲过的“拿来主义”是中国学习和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必然路径。

(三)商业构想

按潘的构想,互动维客为自己规划了很丰富的盈利模式。一是创建一个全球最大的中文维基百科网站,这个方向上的盈利模式就是广告模式,维基的条目形式使其内容有更明确的方向性,所以广告投放也更有目标性。以后还可以像BSP(博客服务提供商)那样逐渐过渡发展为WSP(维基服务提供商),在两三年之后,向个人收费的模式也将进入计划。尤其在3G时代到来的时候,维基手机化的趋势,也使得向个人用户收费成为可能。

另外,互动维客打算在合适的时机,将中文维基系统中的在线协作编辑软件的部分功能独立出来,提供给其他企业或网站,作为协同办公的软件产品。待整个维基系统稳定成熟之后,互动维客打算将其开源化,让更多人和企业接触维基,以促进中文维基生态圈的茁壮成长,如鼓励公共网站开设维基频道,或者将其应用于企业内部的协同办公平台。

“这些模式会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倚重。”潘海东透露说,按互动维客的技术规划,其核心的中文维基系统中,正在逐步融人像Ajax、SNS等符合潮流的新元素;在线协作编辑软件也会不断完善,以增加多种文件格式的兼容性;甚至不久后还要发布“可以定制的网站首页”等类似个人门户的新功能。这些举措与维基百科在国外不断衍生出大量新形态的方向正好相反,互动维客正是在这种反向整合中寻找未来,把大量新元素融入维基的大框中。

(四)技术壁垒

任何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市场竞争点,显然潘海东已经为互动维客打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商业化的维基站点,我们目前的盈利模式很清晰。因为互动维客本身已经开发出了全球第一个中文维基系统,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立身之本,所有商业活动和技术开发都围绕于此。”

潘海东打开www。hoodong。com主页,随手点击“端午节”条目,端午节的由来、各种传说、习俗,甚至“从韩国买回端午节中文域名”的最新新闻都立刻出现在页面上,而且人物、地名、书名、国家等重要词条都有链接。点击链接,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条目,犹如进入了一条源源不绝的知识之河。潘强调:“每一个条目都是在志愿者不断修改、完善、编辑的基础上完成的。”

“美国的维基百科在非赢利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得这么好,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在让用户有所收益的情况下反而会做得不好呢?”潘海东始终对他的事业信心十足。

(五)网民心理

对于已经有了上百万流量的网络社区而言,潘海东正在不断扩大与网民们的互动。这种互动的效果将改变一个产业的未来走向。但是如何使流量增加?除了扎实的技术和良好的平台支持,广告和品牌塑造是一个催化剂,或者是一些能够引起网民注意的策划。

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将不是决胜维客未来的单纯指数,最主要的是互动内容与方式。也许,这是维系客人的并使之成为主人的’因素和动力。

还有,潘海东必须考虑,除了准确的知识,他还能为网民们尤其是那些参与创作的网民们有什么样的回报?

显然,未来的考验不仅仅是某个环节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问题。准备好了吗?小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