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汇聚中关村
10382600000075

第75章 借力人才优势

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楼柏良博士

楼柏良,1963年出生,浙江慈溪人。1983年获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化学学士学位:1983?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先后获有机化学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获首届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990?199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化学系Hanessian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工作1994?1998年先后在美国加州Cytel公司和Ontogen公司做研究员:1997~1998年在美国Kentucky州Helios药物公司做高级研究员:1998?2001年在美国Kentucky州Advanced SynTech药物公司任化学部主任。2004年7月在中关村汇龙森创业园成立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像大多数海归一样,楼柏良虚怀若谷、不恃张扬。采访他的前前后后,他始终把同事、他人放在第一位:“如果说我今天有点成就,那也是所有同仁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不认为我做出了什么,这次接受采访,我倒是觉得我有义务为我们的团队、为中关村创业园的领导们说些什么。”

约楼柏良约了好久,因为他置身于大洋彼岸,与之沟通交流总有时间、距离的障碍。好在,7月10日他从美国回来了。

当天康龙化成的办公室主任打电话告诉我,说楼柏良近期会与我联系。果然,7月11日中午,电话那端传来了稳健而老成的声音:“马记者,不要写我个人,如果说我有一点点成就,那都是团队共同努力、中关村创业园有关领导关心,还有国家政策支持的结果,要写就写写他们吧。”

对于这样的开场白,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作为记者我看到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而海归群体都是这样的谦虚和谨慎。

“楼博士,您的团队总有一个带头人吧,写您的团队当然要写团队的领导者您了,而且通过我的这次采访,广大读者包括中关村创业园区的有关领导才能更多地了解海归人士创业过程的感受,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我回答说。

沉默了一会,楼柏良同意了。一天后,我采访工作开始了。

楼柏良对我说,“我们今天能够回国创业,首先应该感谢祖国的大环境,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与此同时,中国发展需要高新技术支持,正巧中关村创业园为我们创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国外不能做到的事,我们在国内轻松地达到了。”

谈到他所从事的生物活性筛选和建立新型药用小分子化合物库,楼柏良介绍,天然产物总有穷尽的时候,而在短时间内可以合成数十个乃至数百个药用小分子化合物,同时将化合物库内活性最高的化合物挑选出来作为新药研究的先导化合物,是一种非常快速、经济的研究策略。而我国在这方面是一个空白,在中国开展研究和生产工作非常容易。但他强调,他所从事的事业不是把国外老生产线转移到国内,而是参与国际合作,他看到的是国内的人才优势。

楼柏良不无感慨地说:“我1978年上大学,1983年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而我们现在一批新锐力量就出生在70、80年代,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聪明、自信,在化学合成研究方面完全可以与国际中上水平看齐,在一些项目上完全可以与国际同行抗衡。我现在要做的只是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其才能的平台。”

据了解,楼柏良的化学合成研发工作与国际同步,他们的实验室参与到美国各知名厂家的研发之中。这其中有他的考虑,新药物的研发与资金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而参与国际合作是培养我国自有高端人士,进而填补我国化学合成药剂创新领域空白的最佳通道。

记者从北京康龙成化公司了解到,2002年该公司成立时只有七八个人,到2004年职工总数在50人左右,2005年职工总数增至180人左右,2006年职工总数则达到了300人左右。在员工构成上,研究员与行政人员的比例为7:1,其中研究员主要由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组成,其比例为1:10:17:4;博士生和研究生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主要来源于社会招聘的有2-3年工作经历的人员。

当然,用人的同时也培养人才。目前康龙化成的团队中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内顶尖实验室学习,并且正计划把优秀的骨干派到国外深造。

“我们现在承担着国际一流水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楼柏良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