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汇聚中关村
10382600000036

第36章 中关村的创业时代

1990年黄建军来到北京工作,他没有选择南方,很快,南方将成为追求梦想者的天堂。在研究院工作三年之后,国有事业单位的体制在慢慢消磨着一个年轻人的斗志,黄建军意识到这里的低效率只会消耗自己,他在走下坡路。他开始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外面的世界。当时他试着接触了很多当时新兴的软件企业,通过这番摸索,他才知道去日本学技术除了留学之外,还有直接去日本工作这条路,这条路对自己可算是唯一的最佳选择。但是日本当时受房地产泡沫崩溃的影响,经济在迅速的下滑,他应聘的软件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帮助他走上这条路,工作签证都办好了,最后这班飞机没能登上。回到单位,他遭遇了大家的白眼,离开已经是唯一的选择了。把目光收回来,黄建军看到的是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心脏。与那些和他抱有同样梦想的年轻人竞争,最终他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去深圳一家公司工作的机会,而同时,他的工资也由每月200元飞涨到每月2000元。可是,正是来到深圳,黄才开始真正第一次尝到被轻视的苦头。

深圳公司做产品研发,在成立研发小组时,没有根据个人能力的高低选择组长,而是由公司领导随机决定的,这种令人瞠目的选拔机制害苦了黄建军。由于他的能力突出容易遭人嫉妒,在平庸的小组组长和一个香港总公司过来的管理人员的共同压制下,他在这里无法充分施展自己。就像一个被压抑了浑身斗志和力气的壮士,他再也忍不住要跃跃欲试了,自己多年辛苦所学在哪里可以一展所长,在哪里可以进一步得到快速提高?催化剂在哪里?那时的他虽然去了南方,但并没有创业的资本,时代到来了,但是自己的积累还不够,做生意是不适合他的。黄在心里埋了一个愿望,去日本学技术、赚钱,当二者兼备时,也就是自己回国创业的时候,早晚自己是要创业的,要闯出个名堂。从小黄建军就是父母眼里的希望,考上大学后,更是家乡的一个传奇,自己不能走平庸的道路,自己不断创造的神奇不允许自己轻言放弃。

黄建军鼓起勇气给学生时代的恩师、远在日本的西亮教授发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就是这封信,改变了他以后的路。西亮教授很快给他答复,并向日本美装株式会社推荐了自己喜爱的学生。美装是从事建筑外墙维护设备开发制造的世界著名企业,是日本国内该行业最大的公司。他们的选拔标准十分严格,再加上日本方面也极少直接聘用没有任何在日本生活和学习经验的中国人的先例,所以公司方专门从日本派来两名人力资源专家面试黄建军,然后又邀请黄去日本进行第二轮面试。通过这两轮面试,日方的人力资源主管在鉴定书上写下评语:黄建军是一个从中国著名学府哈工大以最优异成绩毕业的天才,他的资质完全符合公司的要求。在同事们羡慕的目光下,黄建军来到了向往多年的日本,开始了他长达5年的国外工作生活。

刚到日本,黄建军被分到公司下面的技术研究所工作,年薪300万日元,约合4万美金,这个数目很高了,跟他周围的日本同事不相伯仲。在这5年里,他先后参与了高楼擦窗机器人和封闭海域水质净化机等多款世界级或世界首创的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制造。而同时在这5年里,黄建军看上去只是在日本一家公司的研究所里从事研发工作,实际上他在不断为自己将来的归国创业作准备。在公司里的头一个项目是擦窗机器人的研究开发,通过这个研究,黄建军锻炼出自己过人的自信和研发能力。在常人看来日本很多尖端技术都是神秘的,不可企及的,所以国内若需要这项技术往往是先购买一部样机,照猫画虎的仿制一个,甚至连一点修改都不敢做。通过在日本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黄建军渐渐摸索清楚日本人开发一项新技术的过程,揭开了笼罩其外的神秘面纱,他也逐渐克服了国人对国外尖端技术的惧怕心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独立开发具有同等水平的世界尖端技术的能力。在这方面打好基础后,黄开始有意识的注意适合作为创业项目的高端技术,这时他得知公司将投入开发海域水质净化机。机器人在中国不适合做创业项目,黄是很清楚的,但他感觉环保产业在未来的中国将会大有前途。所以当得知这个项目时,他主动请缨参与该产品的研发。

在日本平凡而枯燥的搞研发的日子里,黄建军订阅了很多日本同行不屑一顾的技术杂志、产品广告、行业信息等刊物。他在为将来默默做准备。到了第四个年头,当时摆在黄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路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尖端技术已经学到手,呆下去了无生趣,要么马上回国创业;第二条路是要么在日本读博士。专职读博士对黄建军已没有太大的吸引力,31岁的他最终决定:归国创业。

1998年,香港刚回归祖国,时代仍在继续,但是黄建军身上的时代感已没有原先那么明显,回国至今,黄领悟到两个字的力量: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