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创业中关村
10382400000022

第22章 应天星的“安全”事业

应天星(北京)科技有限以司董事长戴素兰博士

戴素兰,1960年生于上海。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医学地理博士,从事社会经济变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曾荣获维多利亚大学以及加拿大卫生部CIHR健康研究奖等6种奖项。1978年到1983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学习,1983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工作。1994年到加拿大工作,创办SAMELAND公司。2004年在中关村北京理工大学创业园创办应天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创业资金10万元。

几乎每一家企业都是由市场的前景而筹建,而应天星的成立则是为了一种社会公益,为了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生产制造业尤其是矿业领域的伤亡问题。这是应天星的第一动机,仅此便显得与众不同。公司的每个领导者都与众不同,从董事长戴素兰,到董事陈明彻、范晓华、刘丰和陈砚林,他们都有某种使命感,而且举手投足之间有着某种安详、从容和大气。

在北京理工大学创业园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是一个团队的事业,而不是某个人的事业,这种感觉十分强烈。而戴素兰也不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那不属于她的性格,她说:“我只是发起人之一。”其他人也这么说,如此的谦和究竟能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董事长戴素兰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医学地理博士,从事社会经济变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曾荣获维多利亚大学以及加拿大卫生部CIHR健康研究奖等6种奖项,加拿大SAMELAND公司创始人。这是一位闲不住的女士,也是一位博爱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许多外国朋友,每当看到电视及报纸上关于中国矿难的报道,都慰问戴素兰,说:“你的国人遭遇了不幸,真是不幸。”仿佛戴素兰就是中国的代表,难道不是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的一个代表,都应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文明与国格。

每当这个时候,戴素兰总感到一种痛楚——有多少家庭忍受这种痛苦?有多少家庭不再完整?矿难不单纯是一个人的灾难,而是群体性的社会性灾难。中国需要加强措施减少这些事故。我们应该做些实事来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以求改善一线生产安全。提升中国煤矿的国际形象!

带着这个问题,戴素兰频繁联系了一些老朋友,谈话讨论中,发现大家都有着共同的心愿,早就想为国内的煤矿、石化安全生产做些实事。于是,戴素兰与陈明彻共同发起,又联系了范晓华、刘丰、陈砚林等几位不仅拥有海内外先进的光电高科技技术,更拥有海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的同仁。他们谈到中国大量的矿难,想为国人出力,于是谈到成立一个基金会。但在讨论中,陈明彻提了一连串问题,基金会的钱怎样才能保证不被挪用,而且更有效地用在矿工身上?现在应用的采矿产品是安全有效的吗?我们为什么不用其他方法解决?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将怎样有效保证……

最终,成立一个企业的构想就实现了,他们带着共同的理念,从北美到中关村,在2004年的夏天,5位朋友在加拿大成立了应天星总公司,在国内的北京理工大学创业园成立了应天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这个企业的主营项目就是生产领域的安全产品,这些产品应用的技术和工艺均是世界一流的,以便在硬件上保证和提升安全产品的安全性能。同时,也会促使其他相关企业改良工艺和技术,从而提升行业标准,间接地造福于广大的产业工人。另外,公司良好的运营必然形成利润,这些利润可以流向基金会,成为基金会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基金采购,选择合格的产品向众多工矿企业进行馈赠,广大企业应用最好的产品以后,必然产生市场需求,于是产生购买行为。到那时,“企业一基金一矿工一企业”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且整个链条就建立起来。在链条的运动之下,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就是采用安全产品的企业提高了效益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获得了利润。社会效益则是保证了中国产业界的人身安全,让更多的家庭幸福快乐地生活。这样,企业和基金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谈到应天星的名称,陈明彻颇有感触。当前国家正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并拨巨资以防止煤矿爆炸,解决群死群伤问题。中关村创业园管委会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号召海外学人回国创业,为国效力。对海外学子来说,谁不愿自己的祖国强大?谁不愿中国人民富裕健康?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天意。他说这个企业就是响应祖国的号召,应承人民的需求而成立的,可谓应运而生。因而取名叫“应天”。后来因注册的需要,戴博士又在后面加了一个“星”字,故称“应天星”。英文名称是YINGTIAN STAR TECHNOLOGIES INC。客观地说,每个应天星的人都是一颗有理想的星星,创业团队们更是如此……

当美国东部的一个智者听范晓华说到应天星这个公司的创立时,肯定地预言说,应天星将开启一个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