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山1985年出国,在美国生活了将近20个春秋,获得了地球物理学的博士学位,有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有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又以2400万美金卖掉了用业余时间创办的网络公司……在美国这块土地上,他得到了一个普通人梦想拥有的一切。然而所有这些,都没能使他留在美国。因为他的家在中国,“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回忆起在中国的青春岁月,最让他刻骨铭心的仍然是8年的北大荒生活,以致到美国多年后,午夜梦回,哼唱出来的仍然是东北小调。为什么?因为今天的张天山是从北大荒走出来的。
“文化革命”开始的1966年,张天山13岁,到1968年复课闹革命,他在中学里呆了一年多一点,基本上没学什么东西。后来,从北京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们的同班同学,大概90%多的样子,同乘一列火车,并且是专列,那是张这一生中坐的唯一一次专列。从北京站上车,一直开到不通火车为止,然后换上大汽车,又坐了好些个小时。
张天山回忆道,去的那年,粮食歉收。他们就把麦麸子再放在磨子里磨一遍,就吃那个。蔬菜就是土豆洋白菜。
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张天山默默承受着人生的磨炼。收粮,要扛200斤的麻袋,上两层楼高的粮囤;割谷子,他横扫六垄一马当先;挖酒窖,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穿件单褂,出的汗结成霜。很难将今日略显单薄的张天山和当年的那个骁将联系起来。
张天山的命运转折来自于一个朋友的话,这个朋友在去北京大学西语系上学的时候告诉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此,张天山利用别人打扑克、下象棋的时间,自学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张天山在一万多人中脱颖而出考上吉林大学,成为当年仅仅考中的两人之一。
在大学,张天山认识了马丽,也就是后来的妻子。因为大学上的是物理系,当时大家都觉得学物理要继续读硕士,甚至要出国读博士。有意思的是,张天山和妻子双双获得了国内的硕士学位,还同时得到了去美国深造的签证。张天山在国内读的是北京大学电子学硕士,在美国读的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在美国,张天山经历了许多:“我想很多人在出国之前都不会有为生计发愁的体验,都是想求学,想念书,想得学位。但是一到了美国,马上所有人都会面对一个非常残酷的生存问题。因为美国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就是今天有人给你提供一份工作,明天你早晨上班,老板就可能说,今天是你最后一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说到了美国才真正体会人首先得有饭吃,吃饱了饭,有地方住,才能思考,才能做其他的一切的事情。”
在生活领域,张天山有了儿子,有了负担;在事业领域,他去了美国贝尔实验室;在科学的领域里,张天山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算法,做了一个地球磁场的三维模型,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创的。张天山的导师因此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他力邀张天山和他共同建立一个全球的地磁数据中心,开辟一个崭新的科研领域。然而,张天山不愿意让家人以清贫生活为代价,成就自己科学家的梦想。
就这样,在贝尔实验室的工作时期,张天山开始了自己的未来之旅。使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总是默默地做一些事,这些事总能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甚至革命性的影响。而人们的惊讶在于,谁也不相信,这是出自张天山之手。这种沉默所集聚的能量,也许我们不久就能感到……
秦皇李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