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创业中关村
10382400000187

第187章 精诚合作 打造世界设计品牌

国外有一种说法: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0,而每年完成的工程量却是美国的10倍。张轲说,国内建筑设计浮躁,出现一些抄袭现象,而美国或欧洲,任何一个设计师都以抄袭为耻。中国建筑设计在世界上还处于落后状态,施工深度和品质远远达不到国外的要求,而建筑物则源源不断地落成。面对此情此景,张轲和张弘为自己提出了口号:设计创造价值——“标准营造”用自己的设计,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帮助企业和政府实现高价值的开发。

一个世纪以前,made in Germany是产品低劣、没有设计的象征,但是精确严谨的德国人通过奋斗让自己的产品在世界上树立起口碑。二战后,商品上印有made in Japan同样意味着商品没有技术含量。但是,自强不息、善于学习的日本人用设计改变了当时的状况,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索尼的创立人之一盛田昭夫将其自传命名为《日本制造》,他说,“日本制造”从轻蔑的用语变为一种称赞。当今,张轲和他的标准营造事务所提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改变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落后面貌,把标准营造事务所打造成世界设计品牌。”

张轲与张弘属于创业人群中的“另类”,是中关村的“边缘人”。他们所提出的“设计创造价值”指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文化价值,因为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大的价值是长存和永久。“标准营造”成立至今完成了十几个项目,寻找他们的客户越来越多,但是他们每个星期都会推掉两三个,他们坚持每年两三个项目的设计进度。目前,他们的合作伙伴已经遍布全国:武汉华润、上海万科……曾经有很多风险投资家找张轲帮助事务所上市,都被拒绝了。他们要坚持自己的文化艺术设计理念,不从商业角度来运作,不受商业牵制。有很多人笑话张轲,出国前很挣钱,但是留学回来却不追求经济利益。张轲坚持说:“我们的每个设计都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要发现这个时代新的建造方式、体现自己建筑的特点,就要剔出浮华、肤浅的元素,寻找建筑的本质。”因此,在“标准营造”发展的道路上,张轲追求的是建筑“家”而不是建筑“师”。这个“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建筑设计的追求:二是事务所的工作氛围更像一个家。

“标准营造”是“多国部队”,合作伙伴除了张轲、张弘,还有张轲的哈佛同学茹雷和葡萄牙的Claudia Taborda。他们都是乐于为文化建筑做出贡献的人。张轲和张弘的名字听起来像兄弟,事实上他们是清华上下级同学。张轲在安徽长大,张弘在清华院里长大。“标准营造”这支“多国部队”,管理上很正规,合作氛围很轻松。张轲笑称,员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导师带学生,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为员工发工资。很多清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喜欢来“标准营造”工作,因为一有机会张轲就把他们推荐到哈佛或其他外国名校,外国学生也希望来“标准营造”工作,前几天还有几个麻省理工的外国人来此报到。张轲、张弘也希望“标准营造”成为国际设计人员交流的纽带。

张轲非常乐于推荐事务所的人出国留学,去年推荐了一个人去哈佛大学深造,今年又推荐出三个人:分别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很多公司老总都喜欢将人才留住,而张轲为什么将人才推向国外呢?张轲说,如果他推荐出国的10个学生中有一个人能够回国,也是国内的收获。现在,他和“标准营造”正在朝着日本的索尼和韩国三星集团的方向奋发图强,他们要把“标准营造”打造成国际设计品牌。张轲说:“到那时,中国的设计师也会像日本设计师一样,被盛情邀请到世界各地做设计工作。”

采访结束已经深夜,行人稀少的路上,灯光格外耀眼,由此,我想到:这灯光、这路、这人,正如标准营造事务所,迎接他们的是朝霞满天的黎明。

李晶侠郭媛媛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