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两撇是有意义的,左边一撇是代表品德,右边代表技术。把两撇都修炼好了,才能站得住脚。”这是于景成在员工培训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里的每个人辐射出去的。”
对于人才和技术,于景成总是毫不吝惜。“在员工眼里,领导的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看多了企业,你会发现,老板怎么样,公司就是什么样。老板大气,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学得大气。要是老板斤斤计较,员工也会非常计较。”人情味是于景成最看重的公司文化之一,就是要“把每个员工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尊重他们”。
于景成刚回国时建立的团队走得并不顺利。后来,他和两个朋友一起重新组建了一支团队,重新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逐渐又有很多身怀技术的归国留学生加盟,“可以了解国外最新的研究动向,知己知彼。”还有一位从韩国留学回来的女研究生,拥有两项专利技术,在韩国得过奖,该奖项第一次由外国人获得,在环保领域深有研究,成为于景成公司的中坚力量。
在这样一个高科技企业,研发是生存的根本之道。目前,于景成的团队一共有40多人,其中大约有1/4是专门从事研发工作的。“实际上,我们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也经常对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很多是我们这些坐在办公室、实验室里的人所想不到的。”
“创新就是打破现有的规律。”于景成说。“研发从来都是曲折的,每分钟都有困难。”除臭技术三年内一共研发了四代产品,都是团队人员的心血结晶。2003年公司在研发上投入了60多万,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模仿是没有机会可言的。在国外,出席社交场合,要是我和别人穿了一样的衣服,我觉得很不舒服。技术也一样。我们要寻找另一条路,一条捷径。”公司现在的技术多数是自己研发的,即使有引进,也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改进。
在企业的管理层,信任则是凝结合力的根本。在公司,于景成主管技术和管理,投资人通常不过问公司具体事务,给予景成和他的团队提供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投资人把信任全寄托在我身上了,我拿什么回报他们?只能是100%的承诺,能把企业做好。”
在他看来,企业要修炼“人”这两撇,就是要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环保事业则天然的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尽管“环保不能让人变得很有钱,但是能回馈社会,这是我要达到的目标。像小时候拣粪积肥、攒粪换鞭炮一样,我们要变废为宝,给粪便贴上价值的标签,顺便也保护了环境。”
政府部门则为企业实现社会价值创造着条件。“现在的政府官员都非常务实。”于景成提及自己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联系工程的时候说,“尽管技术上有距离,政府官员一般都不特别了解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无害化的技术,但是他们都想把事情做好,拍板的时候主要是看技术能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在加拿大有一个‘绿色计划’,政府部门有一个职位叫做环保经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他们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非常认真,首先会对生态系统进行排查,哪里出了问题,从哪里人手,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都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中国也逐渐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是,目前环保事业的目标市场主要还是大城市。“总的来说中国发展得很不错了,很多小城市和农村也在关注环境问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毕竟国家整体上比较落后,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还上不去,离环保技术的应用还有一段的距离。就像你把贝多芬的音乐放在农村,不会有多少人听一样,这需要一个过程。”
于景成举了个例子。2000年,他们推出的免冲水生态厕所能把人体的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变成有机肥料,在北京街头推广应用之后,反响很不错。然而,最初设计的时候是收费厕所,每天使用人次只有200人左右。在公厕取消收费以后,使用人次突然猛增,变成一天6000~8000人次。为了节约用水,附近居民都使用公厕,自己家的厕所反而不用了,结果处理设备的能力达到极限,饱和之后消耗不了,处理效果就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