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泽荣博士
秦泽荣,1963年出生于重庆市。1986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0年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攻动物寄生虫学。其间,被原国家教委选中,在职选送到日本大阪大学读微生物生态学博士、博士后达5年之久。后移居加拿大,继续生物学研究。1998年回国,在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1年,在北京中关村海淀创业园创办了北京普仁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开创了都市近郊可循环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新模式。
电话里的秦泽荣,完全没有海归知识分子和成功企业家的矜持与傲气,他是一个对自己的事业如数家珍、充满实干精神、朴实而热忱的人。他个头不高却充满活力,语调不高却充满真知灼见。我们的采访过程始终被秦博士所描绘的生态农业的美景主导着:一台不大的“傻瓜式微生物工厂”,农民自己一按电钮就可以生产出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还可以继而生产出转化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菌群。养猪、养鸡、养牛、养羊告别了异味,秸秆可转变成高效饲料,垃圾粪便可转化成绿色有机肥料和农民的新型生活能源。恢复了原汁原味的低成本无公害的绿色农副产品,从郊区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城市,上了市民的餐桌。轻松愉快,其乐融融,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秦博士的命题是在农业生产面临世界性危机的严峻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个简单而严肃的命题。答案就在他自己的事业里。
农业是最为人们所熟知和历史最为悠久的产业。近一万年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农业,正所谓“民以食为天”。
秦博士说,从世界范围农业的发展来看,城市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规模化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围绕城市周边地区迅速发展,以降低销售成本和半径。但是,人类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提高产量的手段是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这是以牺牲人类健康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追求数量的增长,易造成废弃物大量产生,病害风行,土质恶化,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资源日益枯竭。这些都严重危及城市本身的生态平衡。秦博士认为,农业生产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传统农业没有打通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条。农业作物的生产创造了资源,畜牧业又在大量消耗资源。“二元结构”是一个缺一条腿的结构,这就是世界农业面临的难题。
植物种植业加上动物养殖业,只有“2”,只有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易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负面影响。在这个链条里,还缺少一个“1”,这就是能够使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产品安全无害的重要环节——微生物增殖转化业。生产——消费——转化,这才是农业生产完整的生物链。“转化”就是“1”。秦博士的理念就是“2 1”。
“2 1”的命题不同于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它连接着未来的以微生物技术应用为特征的“白色农业”远景,具有重大的使用价值,可直接造福于人类。所谓“转化”就是变“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解决目前农业自身的负面影响。实现循环、转化的钥匙在哪里?就在人类自己的手里,也在秦博士的事业里。
利用微生物技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就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未来学家大卫·帕希格说:“21世纪的主导产业是信息产业和微生物发酵工程。”钱学森称“白色农业”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魏曦院士针对微生态技术发展趋势也大胆预言“伟大的抗生素时代之后必将是更加辉煌的微生态制剂时代。”秦泽荣就是这个方兴未艾、充满无限生机行业里的睿智人物之一。极小的物质改变极大的世界是宇宙间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辩证法。中科院闻玉梅院士说:“微生物是一类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生物群体。”微生物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但是却时刻影响和左右着人类的生存。微生物更是广泛的作用于动物、植物。经过选择培养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可以促进牲畜体内循环系统的平衡、消除有害物质、产生自体形成的抗菌素、提高幼崽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这些物质添加在饲料里,可以大大节约粮食资源,促进生长的速度,从而大大降低生产的成本。同样,应用于农作物可以大大改善其生理机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生物养分的充分吸收,分解有毒物质,从而达到稳产、高产、安全无害的目的。微生物还可以使农业的生产环境大为改善,加速废弃物中有机物的分解,消除畜牧业生产带来的有害气体,净化水质,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这便是一个严肃的命题加上一个诱人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