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的时候,杨槐总是先收邮件,然后在互联网上打开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一下最新的消息。下班之后,回到家里,他也看电视。
杨槐说,人在30岁以前,抱负很大,等到了40岁,就知道了能把手头事做好就行。“中国人常说40不惑。确实有道理,现在能把很多烦恼看得很淡了。有时候一回想起来,发现过去烦恼得睡不着觉的事,现在都没了,就觉得白烦恼了,”杨槐说,你要是想没有“惑”的话,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工作,工作忙起来,什么烦恼就都忘了。到目前这个年龄,不论是从家乡到外地读书,再到出国留学,杨槐觉得自己的适应能力还行。
因为杨槐目前所在的实验室是新组建的,实验室里博士生有4个,硕士生也有好几个。他现在做开发,一天下来也是忙得团团转,而在日本就是上班下班,倒没这么忙。
杨槐始终深知搞科研才是自己的老本行。回国之后他的工作还是主要搞科研,他觉得毕竟在这方面具备了很多经验,是没法取代的。回来后在北科大做了一些研发项目。在工作和生活上,北科大给了他不少支持。
他的同班同学现在大部分都在国外搞科研,在高校当教授的也挺多。杨槐看来也没有例外,他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是,首先把作老师的工作完成好。上大学时,杨槐永远没想到自己会跟“企业”挂钩,想的就是搞科研。现在既然参与到企业中了,也要为企业的发展出一份力,“企业投资就要赢利,钱不能白投”。他并没有觉得教学工作和科研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在他看来,教学和科研,科研和企业,彼此会相互促进。
在日本呆了近10年,杨槐笑称已经“呆够了”。但是回国还是下了很大决心后才做出的决定。此前,他的妻子先回来,许多朋友也回来了。后来他觉得回来在大学当个老师也是不错的事情。多年不在国内,回国后发现国内变化大。虽然是在中国长大的,但出去10年再回来,很多东西都变化了,很多方面都得重新适应。
杨槐对在日本时的工作很有感触,“在日本的时候,试验设备先进。日本人很勤劳,一个人从早到晚工作,即使没人监督也不停地工作,从早干到晚,非常勤劳”。这让杨槐感叹不已。但是,杨槐认为日本的创业文化并不是很发达。在那里市场经济已经很发达、很规范化了,所以,创业的机会不是很多。
杨槐认为,无论做什么,包括管理,都离不开日常生活一些常识,并非不经过专业培训就完全不懂,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就是人和。“中国古话说的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嘛。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从这句中国古代圣贤的经典语录当中,杨槐感悟到的也许远远超过了他的学术领域。
王凌 王宏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