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10381300000013

第13章 回首细流汇入川

2003年1月,陈榕受到前来中关村科技园区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陈榕的辉煌是靠着自己的勤勉与聪慧磨砺出来的,自从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考取中科院计算所出国留学起,陈榕就目标明确:向着计算机领域的最深处探寻下去。

以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取得硕士学位为标志,此后的每一人生阶段,陈榕无不是在自己钟爱的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中度过的。五年继续在伊利诺大学的研究使他洞悉了操作系统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992年他进入美国微软公司工作,先后从事了多媒体软件、操作系统、IE3、OLE自动化、OLE、COM 的开发工作。这样的学术背景又为2000年回国参加创建北京科泰世纪公司,开发“和欣”操作系统和CAR技术,成为主要的设计师提供了保障。因而2004年1月《程序员杂志》将陈榕列入“影响中国软件开发的20人”的第一位。

在一个领域拿出具有开创性的成果非常人所能,他需要恒久的精力和毅力维持。陈榕在上小学时就使用过计算机,这在现在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在那个年代可是凤毛麟角,在他小小的心灵深处,从此就栽下了计算机梦想的种子。陈榕是科学家的后代,理应受惠于这样的家庭背景,但在中国那个特定的年代却有一番别样的命运,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去了五七干校,沉重的家务就落到了陈榕的身上,要知道,这个年龄按过去的标准还应当倒在父母的怀里撒娇。陈榕的妹妹比他小6岁,在上幼儿园,他每周都要走两站路,再转乘2路公共汽车接妹妹回家,然后跑到菜市场买菜,回家后摘洗、做饭。因为人还没有灶头高,陈榕炒菜时总是一跳一跳地用铁铲翻炒。由于自己是黑五类的后代,住在机关大院却没有在城里读书的权利,只能去上附近的农村小学。这在少年陈榕的心里一直是一个阴影。失落和无依感一直伴随着他的童年,农村的孩子与大院里的孩子打群架,他站在哪一方都会落得“叛徒”的称号。身份的暧昧不明让他迷茫不已,于是他开始发泄自己的愤懑,他讨厌学校僵死的政治挂帅教学模式,经常逃课,一个人下河摸鱼,偷学校里的书躲到小树林里看。这时他才享受到了自由的慰藉……

中学一毕业,命运就将他投到了北京郊区的永丰公社,每天早出晚归受煎熬,种地喂猪流大汗,假如不是那一年恢复高考,这种重复的内容也许会磨碎他的一生。现在回想起来,这段人生经历的确磨炼了陈榕的意志品质,如同一首交响的乐章,低沉的部分正酝酿高潮的崛起。

不管后来他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段历史的每一个内容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格的发展。成长过程的每一天、每件事,就像长江上游的潺潺溪流从每一个细节汇集起来,直到鸣响起生命的浪花汇成涛涛大川。透过眼前这个稳重坚毅的脸似乎看到了这条大河的发源地。每掠过一地都要积攒起能量。

在微软这个当时具有一万人的软件帝国里工作,让陈榕有了天高任鸟飞的感觉,陈榕工程实践做得很多,比如现在我们广泛使用的浏览器在IE3.0版本前的图片不能边下载边显示,这就是陈榕在微软时,把这种技术整合进浏览器的。

上个世纪末,Java平台的问世,使他大感顿悟,C 编译后的文件名是。obj,而Java编译后的文件名是。class。obj就是Object,不就是对象、元素吗?Class不就是集合吗?人们每天都在忙着编译各自的程序,可是又有谁真正把Java参悟透了?想到此处,陈榕只觉得醍醐灌顶,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顿时迎刃而解。原来一直对如何解决操作系统面向对象问题茫然的陈榕,终于领悟到:当初看Choices为什么想不通到底它哪里设计不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处在元素层面,是无法理解集合概念的。

人生的川流形成了人的特定性格,漂浮在河流上面的知识之舟伴随着东流人海,在宽阔中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