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10378400000004

第4章 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的概念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其数量庞大,而且其大量分布在重要行业领域,对国民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不仅仅要保证其一定的存量和增量比例,更要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作为国有经济主要载体的国有企业,其数量和分布影响着国有经济的布局,其实力和竞争力影响着国有经济的效率及质量。

一、国有经济的概念及其特征

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有经济的概念

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的范围较广,包括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荒地、草原和其他陆海自然资源,还包括政府授权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利用国有资产投资兴办的企业,以及政府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和国防设施等。从狭义上说,国有经济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即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公司中归属国有的部分。

2.国有经济的特征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首先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提供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此外,国有经济还是政府宏观调控的衍生工具,帮助政府更加有效地进行宏观管理,引导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1)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中国有经济的作用举足轻重。首先,国有经济比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有绝对大的比重。这一比重的经济内聚集了国民经济中最优质的资产。其载体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一级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汇集了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最先进的装备,尖端的技术和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国有经济为其他经济体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和能源资源,为国民经济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可以说,国有经济的这些外部正效应,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从分布上看,国有经济广泛分布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自然垄断行业、提供(准)公共产品行业、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等,相比于非国有经济高度聚集的高利润、高回报的竞争性行业领域,国有经济分布的行业领域普遍具有市场化程度低、门槛高、前期投入大、风险大、产品外部性强等特点,是非国有经济无法进入或不愿涉足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经济扮演着先行者和铺路人的角色,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垄断产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的问题,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减少了障碍。综上所述,无论从质量上、数量上还是分布上,国有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有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西方经济学指出政府承担着保障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政府要有效履行这些职能,除了进行间接调控之外,通过国有经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来影响其他经济体也是一个有效途径。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国有经济特殊的“公共”属性,“公共”属性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盈利,更是要帮助政府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职能。

首先,国有经济的进退帮助政府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目标。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全覆盖被证明是低效的,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政府把资源使用到市场经济最需要其发挥作用的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目前,国有经济有选择地退出非国有经济可以胜任的竞争性较强的行业领域,大量进入关系重大的行业领域。这一运动改变了原来僵化的国有经济布局,使得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和社会价值大幅提升,同时还为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保障。

其次,国有经济帮助政府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受历史和客观条件限制,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至今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这给社会的和谐带来了隐患,也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而且,随着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更要打破现状。但是,要缩小经济差距,改变不平衡的发展现状,仅仅依靠政府的间接调控是很难实现的,可以通过国有经济的灵活投资来帮助政府实现这一目标。国有经济优先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投资能源、原材料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那些具有显著外部性的项目,可以为当地低成本地提供人民生活和经济起步阶段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其他经济体的跟进投资减少阻力;同时,国有经济还广泛投资民生工程,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工程等,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加工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东部的产业升级留下空间,同时带动了西部经济的起飞。

二、国有企业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国有企业全民所有或国家所有的性质,决定了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最密切,政府对其影响最大。国有企业无论是在称谓上,还是经营方式上,都在不断变化。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国有企业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1.国有企业的概念

国有企业是归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所有的企业。这些企业由政府出资或政府授权机构出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市场中独立经营的法人主体,以保值增值和盈利为主要目标,在需要时服从国家的意志,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一方面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盈利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政府的公共政策导向,实现政府调节经济的目标,具有社会性的一面。

2.国有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实现形式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顺应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着名称、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从最初的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到后来的国有股份有限公司,再到《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定义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出资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着国有企业的不同改革历程。

(1)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必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就是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营企业,政府是唯一的出资人,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管理方式上,实行以行政控制为主的集权型计划管理,更多是政府层级之间和政府内部各主管部门之间进行管理权限划分,国营企业在政府的行政指令下进行各项活动,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销售的实现到产品的分配都由政府相关部门计划安排;财务上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的利润和折旧全部上缴,纳入政府预算;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如基本建设资金、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也由政府统一划拨,甚至连流动资金也由财政部门进行拨付,企业完全没有财务管理权和经营自主权。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有肩负部分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的国家工厂。

新中国成立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国营企业的发展满足了国家的建设需要,决策的高度集中有利于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中国工业雏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集权的管理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平均主义大锅饭”,使得企业普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劳动纪律涣散。企业负债累累,让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矛盾日益凸显,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国企改革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进行了放权让利、拨改贷、两次利改税、税利分流以及承包制等试点改革,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放了权松了绑,但是改革都没有深入到体制层面,没有科学地界定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所以改革成果大多昙花一现。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份制公司。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历了数次国企改革尝试后,政府逐渐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政企不分”,要搞活企业必须在体制上进行改革,重新界定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于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呼之欲出。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要求进一步从体制层面上深化国企改革;同年,国家颁布了《公司法》,宪法修正案将“国营企业”修改为“国有企业”。一字之差,意义相去甚远。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一次改革是要实现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拥有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在此基础上,国家还鼓励一部分企业通过上市变成公众公司,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向社会募集资金。同时,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政府不必亲自经营企业,从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这种转变也给予那些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发挥才能的机会,放权让他们去搞活企业。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会议再次肯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随着“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大多数国有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依据2009年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其主要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三、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关系

国有企业是个微观概念,是国有经济的主要载体,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主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国有企业经营能力的好坏和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1.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要载体

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国有企业是其最重要的载体和构成。

首先,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调整需要依托国有企业来实现。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大一统的格局,通过有进有退的战略方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主要依托国有资本的流动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来实现。目前,国有资本主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从具体的方式上看,一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成为行业的领军人;一部分企业通过转让或变卖等方式退出竞争性行业领域,实现了国有经济“让位于民”,变现了国有资本;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变原来的生产范围,把主业集中到国家优先发展或是关系重大的行业领域,并进一步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来扩大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这是国有企业为了顺应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借此充分利用稀缺的国有资本,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其次,国有经济比重的调整需要通过国有企业数量的增减来实现。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鼓励非国有经济积极发挥作用。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主要通过国有企业数量的减少来实现。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大减少,减少的国有企业大多属于地方政府所有,广泛分布在竞争性强、市场化程度高、门槛较低的行业领域。由于制度的限制和历史问题的存在,国有企业在这些行业领域往往不具有明显优势,与其勉强维持不如退出,为非国有经济留出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虽然这部分企业不再国有,但是比重的减少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从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虽然数量减少,却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缴纳税金、劳动生产率等大幅度增加和提高,国有经济按销售收入计算,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大大增强了。

最后,国有经济的增量增长主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完成。国有经济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等,属于不可增值资产。而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利润,利润是国有经济增量资产,这部分资产通过再投资,不断循环实现新的增值,源源不断地增加了国有经济总量。这部分增量资产壮大了国有经济实力。

2.国有经济的效率及质量提高依赖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其对国民经济的主导力和控制力,就不能再片面地追求国有经济的数量的多少,而必须提高其质量。国有经济质量的提升必然依赖其载体国有企业实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首先,国有企业通过提升自身实力,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保障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有企业在经历数次改革,特别是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之后,大大减少了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企业普遍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三会”制度,提升了软实力;同时,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吸引高端人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在占据国内市场的同时,许多企业还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抢占世界市场,提高企业的硬实力。软硬实力的提升扩大了国有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提升了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其次,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为国有经济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是政府税收的重要贡献者,国有企业自身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了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在“公共财政”的引导下,政府公共预算大量地投入属于国有经济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等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质量也越来越好,这也是国有经济质的提高的表现。

3.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有经济的有力支持

国有经济的主要载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其中占的比重最大,作用最突出,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国有经济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从形态上分类,国有经济形态有企业(股权形态)、实物(资源等)等。其他形态的国有经济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其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保证,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公共产品,任何企业都会遇到发展的障碍,甚至要承担一部分公共成本,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交通运输、环境条件、水电等则可以促进企业更高效地进行生产,从这个层面上说国有经济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基本生产条件;其二,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源,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基本归属国家,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要生产首先必须从国家获取资源,没有资源的保证,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无从谈起。所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