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在政府主导下为国有企业脱困、解决融资问题建立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实现了价值的数倍放大,而上市后的国有股份公司更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资本运作,进一步放大了企业价值。可以说,国有资本通过证券市场不仅实现了保值增值的基本目标,还牢牢地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强化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一、国有参股和控股企业的上市有利于其价值放大
国有参股和控股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通过溢价发行股票,实现企业价值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放大。
1.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为国有股的价值放大创造了条件
2005年正式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里程碑,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是解决证券市场设立之初将上市公司的股份硬性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公众流通股三类的问题(前两类不准流通),股权分置割裂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流通股股东的收益大多来源于股票转让过程中的溢价和上市公司的年度分红派息,而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主要表现为净资产的增减,从会计报表中来看就是资本和负债之差,即所有者权益中其按出资比例享有的部分。所有者权益的大小,与企业盈利状况和融资活动直接相关,与资本市场中股价的高低并不完全相关。这种割裂的利益格局使得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分享到股票发行过程中的资本增值以及上市后公司融资活动带来的资本增值,但是却失去了获得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化带来的资本增值的好处。而且,股权分置的状态导致了同股不同权不同利,大股东一言堂,无视多数中小股东的权益。市场上股民的投机性远远大于投资性,往往是见好就收,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东能够享受到股票溢价带来的收益。公司在上市之后,由于股本的差异,原国有股和法人股成本比较低,而上市过程的溢价,抬高了这部分股份的价值,通过流通可以使得这部分增值实现。同时,改革之后,国有持股机构可以通过资本注入或再融资等多种方式,放大其持有的国有股的价值。总之,股权分置改革为国有股的价值放大创造了条件。
2.国有股在上市过程中实现价值放大
证券市场为国企改革而建,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府和银行的融资作用,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在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而证券市场出现以后,居民和各类机构成为新的资金提供者。
国有企业的溢价上市实现了国有资产在短期内的价值倍增。中国不允许折价发行股票,股票必须以平价或溢价的方式发行。大多数股票采取的都是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大于股票面值。从会计的角度来看,流通股股东高价申购产生的股本溢价(实际收到的现金超过股票面值总额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由所有股东共享,而其中按比例国有股东分享了较多的资本公积。因此,上市过程给企业带来的这部分额外的资本公积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和国有资本的价值。
企业上市过程的价值放大及国有资本的增值过程实质上是财富所有权的转移过程,是这部分财富从流通股股东手中转移到了企业所有者手中,在所有股东中进行分配。因此,企业的上市过程并没有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二、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上市后通过资本运营进一步放大价值
资本运营是一门艺术,它远远超越了传统经济活动所发挥的作用。国有企业上市后,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或再融资,吸纳社会的闲置资金,扩大企业的规模,国有资本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其活力和增值能力显著提高。
1.国有企业上市后通过母公司资产注入实现价值放大
国有企业上市分为许多类型,比较常见的有整体改制上市和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第二种往往是在企业无法达到整体上市的条件时,企业将优质主营业务资产整合上市,原国有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母公司。出于种种目的,母公司可以通过换股合并、资产置换、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通过资产注入可以实现上市公司的价值放大。一方面,从交易本身来看,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一般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与上市公司业务关联度高。资产注入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往往能够得到大幅的提升。另一方面,从市场对交易的反应来看,资本市场中的信息往往左右股民的买卖行为,进而影响股票的价格。注入资产相当于母公司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这对于公司本身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股民会在利好的情况下,增持公司股票,需求的增加推动股票价格上扬。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股东持有的股票实现了价值的增值。
2.国有企业上市后通过增发、配股等融资方式实现价值放大IPO使得企业的原始股东在朝夕之间实现价值激增,其获得了流通股东让渡的部分财富,实现了股权价值的增值。在企业上市之后,企业依然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实现价值放大。最常用的方式是上市公司的增发、配股和发行可转债。
(1)增发和配股。增发和配股过程与首次上市发行的原理相似,相当于企业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进行再融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每股净资产一般会大幅度增加,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按比例实现了价值增值。
(2)可转债。可转债是一种兼具股权和债权特点的金融工具,在一定情况下,债权人可以将债权转换成股权,将债券折算成一定数量的股票。从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在熊市中,可转债持有者更愿意持有债券,获得稳定的利息。在牛市中,持有者一般会愿意以持有股票的方式获得市场溢价。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在实现股本增加的同时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增值。由于非流通股股东的每股成本和流通股的每股成本不相同,可转债的价格一般定价高于非流通股的每股成本,每股净资产被摊薄。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实现了价值的增值,这种增值也是一种价值让渡,即价值从流通股东手中让渡到了非流通股股东手中。
3.国有企业上市后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价值放大
上市国有企业通过许多方式实现价值放大,其中重组是比较常用的方式之一,也是政府大力倡导的方式。重组就是在资本市场上重新配置国有产权和其他权能,这种配置既包括了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也包含了国有上市公司和国有非上市公司,或是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
(1)从短期来看,资产重组在证券市场会给企业带来利好,特别很多重组行为得到政府和媒体的追捧,引起资本市场股价的上升;从长期来看,资产重组特别是定位于财务互补、经营互补或产业互补等长远目标的资产重组,将给企业带来1 1>2的结果。总体上说,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这是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本,也是企业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还有一部分是政府引导下的重组。由于特殊的国有背景,许多上市公司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政府会利用资源更好地保有稀缺的“壳资源”。出于这种目的的重组行为必然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大幅上升,企业价值增加。那些母子公司关联交易性质的资产重组也往往使得上市公司的价值放大。
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绝大多数重组案例是优质资产通过关联交易或者其他方式从证券市场外向市场内流动,目的或是实现上市公司的扭亏、增加业绩,或是满足政府的政策需要等。重组往往会带动市场的连锁反应,并改善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