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幼儿文学鉴赏
10371700000014

第14章 外国作家作品推荐

第一节 法国和德国的作家作品

一、法国

(一)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

夏尔·贝洛(1628—1703)是一位法国作家。1697年,69岁的贝洛在巴黎出版了一本美丽的童话集。《贝洛童话》起初叫“有寓意的传说集”,后来又被称为“鹅妈妈的故事”,“鹅妈妈的故事”这一名称来自法国民间故事“母鹅给小鹅讲故事”。这个童话集一共包括童话:《小红帽》、《仙女》、《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林中睡美人》、《小拇指》及《格里赛里蒂》、《可笑的愿望》、《驴皮》(后又改成散文体故事)三篇童话诗。

这本童话集一问世,立即受到了法国甚至全世界的孩子们的欢迎,成为法兰西家喻户晓的儿童经典读物。现在已经是一本流行广泛、许多家庭必备的儿童读物。几个世纪以来,它像一个神奇的魔棒,点亮了全世界无数孩子五彩斑斓的梦境。《小红帽》、《仙女》、《灰姑娘》、《林中睡美人》、《小拇指》等传世经典已成为无数人美好童年的一部分。

(二)亨利·法布尔的《昆虫记》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了昆虫各自的特点,写成昆虫学的巨著《昆虫记》,展示了昆虫在大自然中的各种生活情态,尤其是它们在生存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因此,《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自然与生命的宏伟诗篇。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也获得“科学诗人”、“昆虫荷马”等称谓。

因为法布尔对昆虫们寄寓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所以在作家笔下,那些昆虫充满了灵性,它们的本能、习性、情感、繁衍和死亡无不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他在描写昆虫时常常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得到出乎意料的哲理提升,昆虫世界因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奇妙世界;身体微小的昆虫也成了具有深长意味、多维价值的载体。

人类眼中微小的昆虫成了“科学文艺”的对象,这本身就具有了不起的意义。而作者心中对万物的关爱和赞美以及将其寓于优美的文字中进行表达的热情,使这部科学文艺作品更像优美的散文,他对各类昆虫的亲切描述和介绍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幼儿的“泛灵”特点使他们特别愿意亲近和聆听这样对大自然进行亲切描绘的作品。听赏或者阅读《昆虫记》,不仅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知识和情感,更是一个独特的审美过程。

我国专门出版有注音版或者简化版的适合幼儿听赏、图文并茂的《昆虫记》。

二、德国

(一)《敏豪生奇遇记》或者《吹牛大王历险记》

《敏豪生奇遇记》有的译成《孟豪生奇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原为德国民间故事,后由德国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和戈特弗里特·奥古斯特·毕尔格两位作家再创作而成。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1737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贵族家庭。他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先后学习过矿物、地质、火山和语言学等。1767年,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和黑森州加塞尔古代艺术文物保管员,同时兼任大学教授。戈特弗里特·奥古斯特·毕尔格(1747—1794),是德国狂飙突进时期著名的叙事诗诗人。但他生活贫困,是一个薪水微薄的中级地方官员、没有固定收入的哥廷根大学教师,47岁就死于肺痨。

《敏豪生奇遇记》是介于童话和幻想故事之间的作品。它是根据18世纪德国男爵敏豪生讲的故事编写的。敏豪生男爵实有其人,他是18世纪德国汉诺威地区的庄园主,出身于名门望族,擅长言谈、生性幽默、喜爱打猎、慷慨大方,深得朋友敬重。他曾经是个军人,在俄国服务过,和土耳其人打过仗。他退伍回到德国不久,就编了许多离奇古怪、异想天开的冒险故事讲给人们听,被公认为杰出的故事家。例如,敏豪生男爵的马怎样挂到房顶上,他怎样用猪油、小铁条、缝鞋的大长针打猎,怎样骑炮弹飞行,怎样到月亮上去旅行,怎样被大鱼吞进肚里又逃出来,怎样遇到干奶酪岛上三条腿的人,怎样和大熊决斗了三天三夜……这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曲折,想象丰富奇特,虽然反映了当时德国贵族阶层爱吹牛、编瞎话的恶习,敏豪生也成了喜好吹牛撒谎、爱把事情无限夸张因而毫不可信的代名词。但是,摒弃它所反映的时代病,就这部作品本身而言,其丰富的想象力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二)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

德国的格林兄弟指雅各·格林(1785—1863)和 威廉·格林(1786—1859)两人。兄弟两人生于哈垴一个多子女的法学家家庭,同在卡塞尔上学,同在马尔堡学习法律,后又同在卡塞尔图书馆工作,1830年同时担任格廷根大学教授。1837年因抗议汉诺威国王任意破坏宪法,同其他五位教授一起被免去教授职务。1840年任柏林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直至他们去世。他们是德国童话搜集家、语言文化研究者。因两人兴趣相近,经历相似,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他们搜集、整理、出版的民间童话集《童话和家庭故事》世称“格林童话”。格林童话作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如今已被译成各国文字多次出版,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格林童话是根据民间口述材料改写而成的,它花费了兄弟两人近四十年的时间。他们搜集、整理、出版这些民间童话的目的,正如威廉所说,是“希望它成为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因为我再也想不出什么更富有教益,更天真无邪,更令人心旷神怡的读物,能比它更适合于儿童的心性与能力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是颂扬勤劳和诚实,鄙弃懒惰和自私,鼓励对暴力和邪恶的反抗,激发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护。书中的两百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神魔故事,这是为数最多的,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六人走遍天下,万事如意》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奇异,主人公或者是超人,或者有神奇的魔法或宝物。第二类是拟人体童话,一般以动物为主人公,如《猫和老鼠做朋友》、《狼和狐狸》、《青蛙王子》等,这类故事中被拟的动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生动活泼。第三类是常人体童话,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如《牧童》、《老祖父和孙子》等。

格林童话里的大量主人公具有勤劳、正直、善良、勇敢的品格,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或才干来反抗和惩罚压迫者及邪恶力量,争得幸福美满的生活。其主题大多是颂扬诚实善良,褒奖勤劳智慧,鞭挞凶残虚伪,讽刺贪婪懒惰。格林童话保持了民间文学生动、朴素的格调,故事结构常用民间文学里惯常采用的三段式、对比式和循环式。这也正是幼儿文学所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叙事方式。其中很多作品都是幼儿童话的经典之作。因此,格林童话不仅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也是幼儿文学中的瑰宝。

格林童话问世(1812—1815)近两百年来,已被译成七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各地搜集民间故事的范例。同时,该书还奠定了民间童话中引人入胜的“格林体”叙述方式,对19世纪以来的世界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玫瑰公主》、《不来梅城的乐师》等童话故事,脍炙人口,享誉世界。它们以丰富的想象、美丽的憧憬、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

第二节 丹麦和英国的作家作品

一、丹麦的安徒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19世纪著名的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的创始人。他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的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迷恋戏剧表演。安徒生的父亲虽然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知道很多戏剧故事,常常给只有五六岁的安徒生讲戏剧故事,为安徒生做木偶,在桌上给他搭戏台演戏。安徒生的祖母非常疼爱他,是安徒生最亲近的人,她给安徒生讲了许多民间故事。安徒生从小对事物十分敏感,加上他所受到的这些文学熏陶,使他成了一个极富幻想的人,很小便开始写诗。

安徒生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14岁的他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想进皇家剧院做演员,但他的长相以及其他条件让行家们认为他不具备表演天赋,所以未能如愿。经过8年奋斗,安徒生的创作天赋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出来。虽然这个剧本没有被皇家剧院采用,但稿件的审理意见中有一处推荐说,安徒生应该被送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这样,他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五年。1828年,他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一直靠文学创作维持生活,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先后写过诗歌、剧本、小说,并赢得了作家声誉。但真正使安徒生名扬四海的是他的童话。

从1835年5月8日安徒生发表他的第一个童话《讲给孩子听的童话——第一集》出版开始,到1872年9月下旬完成最后一篇童话《老约翰妮讲了些什么》为止,他一共在童话世界里驰骋了近三十七年,写成童话故事一百七十多篇。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的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安徒生的童话内容极其丰富。他的许多童话反映的是他及亲友的经历,他在《安妮·莉丝贝特》中一再告诉读者说“只要你不相信自己会摔下去,你就不会摔下去”。这是他的生命写照,他就是这样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这才成就了《丑小鸭》的传奇,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的有些童话叙述或解释某些自然或者社会现象,歌颂进步、宣扬科学。他与当时的很多科学家、思想家以及音乐家和艺术家是挚友,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很多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宣传这种进步。他还有不少童话是介绍历史的。也有的是从他父亲、祖母或朋友那里听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他的童话中还有不少的寓言和神话。

安徒生被誉为“童话诗人”,他在童话里倾注了自己的生命和信念,用智慧和诗情来歌唱美好、鞭笞丑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借《夜莺》中夜莺的话说:“我要唱尽那一切欢快的事,唱尽一切不幸遭遇;我要唱尽你四周隐藏着的恶与善;这只会唱歌的小鸟要飞到贫苦的渔夫身旁,要飞到农民的屋顶,要飞到每一个远离你(指强求它留下来的中国皇帝)和你的朝臣的地方。”同时,安徒生的童话里还有丹麦人特有的幽默风趣,充满人情的温暖和关怀。

诗意美和喜剧性的幽默是安徒生童话独特的艺术风格。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在安徒生的众多童话中,有很多是适合幼儿欣赏、值得推荐的,比方《丑小鸭》、《豌豆上的公主》、《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

二、英国

(一)查尔斯·金斯利 的《水孩子》

《水孩子》的作者查尔斯·金斯利(1819—1875),也译为查理·金斯莱。查尔斯·金斯利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兼作家,具体地说,他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历史学家(1860年被聘为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直至1869年)、博物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和诗人。金斯利在自然科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因此他在许多作品里,对海洋生物有大量真实而生动的描写。正是他这种丰富的海洋知识和对大海的热爱,令他在《水孩子》中对故事背景——大海的描述自然而亲切,给读者留下生动、美丽而神奇的印象。

金斯利十分关心下层人民的教育和生活,反对当时不合理的儿童教育,对损害儿童身心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有力的批评。为了反对雇用童工来干清扫烟囱的繁重劳动,也为了摒弃儿童文学中说教的传统,他出版了代表作《水孩子》。该书一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热烈的欢迎。

《水孩子》成于1863年,是查尔斯·金斯利唯一的一本童话,也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童话中,金斯利以亲切而风趣的语调,优美而简洁的文笔,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扫烟囱的孩子如何变成水孩子,在仙女的引导下,经历各种奇遇,最后长大成人的美丽故事。

一个扫烟囱的小男孩名叫汤姆,他失去双亲,被他的师父——格里姆斯这个恶棍雇用,整天在烟囱里爬上爬下,清扫烟尘。他受尽师父的虐待,仍然无忧无虑,十分快活。一天,他同师傅去哈索沃庄园扫烟囱,路上遇到了以穷苦妇女面目出现的仙女,仙女从此开始关心汤姆。在哈特霍夫乡绅的大庄园里清扫烟囱时,小汤姆在黑黑的烟囱里迷了路,失足掉到庄园主的小女儿艾莉的卧室里。因为全身漆黑,形象怪异,艾莉吓得尖叫起来。汤姆在恐慌中跳下窗户夺路而逃。仆人们以为他是盗贼,都朝他追去。在仙女的暗中保护下,汤姆逃进森林,横越荒野,好不容易爬下悬崖甩掉追赶者,逃到温德尔一位老太太的村舍里。仁慈的老太太款待了汤姆,给他端来食物,然后叫他去睡。由于汤姆一口气逃了10里路,早已疲惫不堪,发起了高烧。迷糊中好像听到教堂里响起了钟声,他就朝一条清澈的河走去。他脱下衣裤,跳进水里,不一会儿就在水里睡着了。他的躯体被淹没,但他并没有死,而是脱去了身上的污垢,变成一个身材小巧、不死的、两栖的水孩子。他开始独自在水中生活,同水中的各种动物打交道,增长了见识。一天,他跟着鲑鱼群顺流而下,在途中帮助了一只大虾,因而看到了别的水孩子。其实,他们一直生活在小河里,只因汤姆难以克服人类的自私自利才看不见他们。汤姆同其他水孩子一起来到神奇的圣·布兰登岛,这是大海中的一座仙岛。那正是仙女和许多水孩子的住处。仙女委派艾莉(汤姆变成水孩子后的一天,艾莉在海边看到了水孩子汤姆的身影,她想看个仔细,不料脚下一滑,头撞到礁石上,受了致命伤。没过多久,艾莉也来到汤姆的海底世界,同样成了一个水孩子)做汤姆的老师,教他读书。汤姆渐渐改掉了许多坏毛病。在他变成一个好孩子之后,仙女对他说,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男子汉,就必须出去闯世界:要找到格林姆斯,把他改造成一个好人。他要去的地方比世界尽头更远,他必须到闪光墙那里,通过永不打开的白色大门……汤姆决心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正在受难的师父。他历尽艰辛,游历了许多奇怪的国度,碰见过奇怪的人们,还见到了海洋生物的造物主——伟大的卡蕾母亲。汤姆完成了使命,他帮助师父悔改了过去的罪恶,同时他自己也成长为一个热爱真理、正直、勇敢的人,得到了奖赏:星期天同艾莉一起“回家”(也就是去天堂)。

《水孩子》从头到尾充满着春风般轻快的情调。作者始终感觉在为自己的孩子写书,所以口吻总是针对着孩子,而且常带有调笑的口吻,读来亲切。另外,由于金斯利平时爱好自然,同时也是个博物学家,所以该书中关于自然界的描写都极其真实而且生动。可以说,这是一本根据19世纪中叶的科学成就写成的童话,其中有不少讽喻和劝诫的成分。但那些劝诫寓于故事中,幽默风趣,寄托了作者对自己的孩子和所有孩子的希望:爱清洁,行善事,勇敢正直,健康成长,成为博闻广识、心胸开阔的人。汤姆听到的声音是:“下海去;下海去!”他得到的教导是: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如果想成为一个男子汉的话,就必须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他必须像每一个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一样,完全靠自己在外面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鼻子闻,自己睡自己做的床,自己玩火就烫痛自己的手指头……

《水孩子》不但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也是一本真正有益的书。它被译成各种文字,介绍到许多国家,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名作。

(二)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童话作家,原名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柴郡达斯伯里人,出生于一个教区牧师家庭。母亲早亡,他是长子,下面的兄弟妹妹还有七女三男,家庭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18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留校任教成为数学讲师,此后在牛津大学任教近三十年。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以及逻辑学方面都有造诣,又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他有相当数量的数学论著留世,但让他饮誉世界的却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刘易斯·卡罗尔在成人社会被认为是脾气孤僻、性格内向的人,但他与儿童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他常常给孩子们讲故事,用谜语和游戏去培养孩子们的智力。在与孩子们交往时,刘易斯是一个幽默家、幻想家和讲故事的天才,这时,他一讲授数学就口吃的毛病也会消失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产生就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事件。

1862年的一个夏日,卡罗尔带着邻居基督堂学院院长的三个女儿在泰晤士河上划船,三个女孩一如既往地要求卡罗尔讲故事,他随口给孩子们编了一个“奇境记”的故事,把排行居中、当时十岁的爱丽丝作为主人公编进了故事。后来,应爱丽丝的要求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叫《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并亲自插图,于两年半后的1864年圣诞节送给了爱丽丝。这部手稿作为礼物送给爱丽丝以后,好多人传阅,大家都很感兴趣。小说家亨利·金斯利读后也大为赞赏,他建议爱丽丝的母亲劝说卡罗尔把故事整理后公开发表。于是卡罗尔把它修改扩充成大约七万字的中篇童话,并且把它更名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卡罗尔后来还为此书写了续书《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在卡罗尔去世的一百多年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已经传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对它爱不释手,一代又一代的成年人和老年人也从这本书里回忆起他们的童年时代。《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座高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故事写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在打瞌睡时,突然看见一只穿衣服的白兔跑过去。爱丽丝跟着兔子跌进了一个黑洞,跌了好久才跌到一堆枯树叶上。她走进一个大厅,四周有许多扇门。大厅中央玻璃桌上放着一串金钥匙。她用其中一把打开了一扇最小的门,里面是一座美丽的花园。但门太小,她钻不进去,后来喝了桌上的一瓶饮料,变成了一个只有10英寸高的小人。她吃了桌下一块糕,一下长到9英尺,又进不了门。就这样,她一会儿用白兔丢下的扇子扇一下缩成小人,差点被自己刚才巨大时落下的泪淹死;一会儿逃到白兔家,喝了柜子上的半瓶饮料,身体又变大,头顶天花板,胳膊伸出窗外,无法动弹。兔子捡石头砸她,石子落地全变成糕饼。她一吃,马上又缩小了,于是夺门逃跑到林子里,吃了点蘑菇才恢复原形。爱丽丝后来走进一个公爵夫人家的花园里,在这里她认识了扑克红心国王K和皇后Q。皇后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砍掉人家的头。切舍猫惹皇后生气,被判砍头。但猫的身子消失了,刽子手不知怎样去砍没有身子的头,最后皇后又下令砍掉不肯对荒唐事作证的爱丽丝的头,爱丽丝在自卫中惊醒。

(三)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杨柳风》

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1859年3月8日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童年十分不幸,5岁丧母,9岁跟随父亲迁移到伦敦以西的伯克郡。不久父亲也去世了,他在泰晤士河畔的库克安沙丘外婆家度过了梦幻般美好的童年。中学毕业后无钱进大学,20岁时即进英格伦银行工作,结束了动荡的生活,同时利用晚上和假日的时间写作。从孤独的童年开始,他就习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一个完全属于他的童话世界。当时他还爱研究自然,这正好为他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1895年格雷厄姆出版了包括19篇文章的《黄金时代》,非常出色地描写了他在外祖母家度过的童年。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1898年又推出续篇《梦幻的日子》,同样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两部描写当代儿童的作品被认为是当代的一场革命。以后近八年时间辍笔。在此期间,他给儿子讲述关于鼹鼠、蟾蜍和水鼠的故事,断断续续讲了近四年,最后于1908年整理成名著《杨柳风》出版。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就是童话《杨柳风》(也译成《柳树间的风》或《柳林风声》)。

格雷厄姆的儿子为了听他讲故事而不愿去旅游,格雷厄姆只好同意用写信的方式把故事写下来寄给儿子,如此才产生了《杨柳风》这部儿童文学的名著。这是一部具有散文风格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用奇妙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具有田园诗般的清新和明丽。生活在一条美丽的大河边草丛里的鼹鼠、河鼠、蟾蜍、獾等动物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尤其动人的是老獾、河鼠和鼹鼠为了阻止蟾蜍胡闹而演出的美好故事。蟾蜍很富有,靠着祖上传下来的富裕家产过日子,但他挥霍浪费,追求新奇玩意儿,屡屡受伤受骗。为了拯救蟾蜍,不让他伤害自己,老獾、河鼠和鼹鼠商量后决定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强制的办法把蟾蜍软禁在自己的房间里悔过。哪知蟾蜍使计逃了出去,一看见别人的红色汽车就难以抑止兴奋情绪,偷了那辆汽车开着去兜风,因盗窃和顶撞警察等罪名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后来虽然历经风险逃了出来,可是他的家产已经被黄鼠狼和鼬们侵占了。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又历经艰险把家产夺了回来。

小动物们在林间河边的故事浓缩了格雷厄姆的童年幻想和成年生活感受。他把动物的拟人心理和人类对动物的行为交织在一起,描绘了一个充满情趣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不仅迷住了孩子,也吸引了很多成年人。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亲自写信给作者说他看了三遍《柳树风》。后来迪斯尼把这个童话改成动画片后,立即风靡全球。

我国的一些出版商将《杨柳风》做了必要的删改和浓缩后,出版有不同版本的适合幼儿听赏的《杨柳风》。

(四)詹姆斯·巴里的《彼得·潘》

詹姆斯·巴里(1860—1937),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现安格斯郡)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他一生为孩子们写了许多童话故事和童话剧,《彼得·潘》是他的代表作,影响最大。

《彼得·潘》最早是一个幻想童话剧,全名为《肯辛顿公园里的彼得·潘》。1904年12月27日(圣诞节)首次在伦敦公演,引起轰动性赞誉。此后除1940年外,每年圣诞节都上演该剧。后来,作家埃利诺·格雷厄姆将剧本改成中篇童话,评价也很高。

《彼得·潘》的写作缘起是这样的: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从那儿路过。一天,他看见有几个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还扮作童话中的仙女和海盗。这游戏吸引了巴里,他站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后来,一个胆大点的孩子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于是作家高高兴兴地加入了孩子们的游戏,一直玩到天黑。在回家的路上,巴里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的那个男孩叫彼得。后来,孩子们从家长那里听说巴里是个作家,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便把他围住,要他讲《彼得·潘》的故事。等巴里讲完,他们才知道自己都在故事里了。后来,巴里把这些小朋友都称为他创作的合作者。《彼得·潘》公演时,孩子们每人还分到五个便士的稿费!

彼得·潘这个形象是永无止境的游乐、永恒童年、永不衰老的精神象征。作者詹姆斯·巴里在剧中虚构了一个会飞的、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彼得·潘。彼得·潘身上带着仙气,在夜间飞行时会发出拳头大小的光亮,他是那个童话国度里的主宰和英雄。他天真活泼、疾恶如仇、勇敢而富有牺牲精神;有着过人的机智和勇敢。被狼群围攻时,他可以从两腿间反看狼群,使它们惊惶而逃;他曾砍掉海盗头子胡克的左胳膊,把它扔去喂鳄鱼;最终用计使胡克葬身鱼腹。彼得的种种义举和他的侠义、乐观、自主,敢于冒险的精神使孩子们无比佩服,因此也成为无数小读者的崇拜对象。

作者还虚构了一个故事发生的地方——虚无岛(也有译作永无岛)。那里有孩子希望出现的各种“人物”:仙女、人鱼公主、印第安人、海盗、野兽和飞鸟;还有孩子们渴望的各种乐趣,“永远没有枯燥乏味的时候”。这个童话突出了永无止境的游乐、永恒童年、永不衰老的精神。

(五)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系列故事《比得兔的世界》

在世界文学的长廊里,活跃着一只古老而又最年轻、最顽皮、最惹人喜爱的兔子——比得兔。自从1902年他以菜园里狼狈逃窜、丢掉了蓝色上衣的形象在图画书中登台亮相以来,他和他的伙伴们便一个接一个地以不可抗拒的魔力闯进了数以千计孩子的童年生活。比得兔的作者是美丽、富裕、无私、高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国作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1866—1943)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平时很少与父母见面,也没有玩伴,由保姆带大。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家的教室里和家庭女教师、弟弟一起度过的。小波特和弟弟有时会感到寂寞,但并不无聊,他们在教室里饲养了很多宠物,有兔子、老鼠、鸟、蝙蝠、青蛙、蜥蜴、水龟……波特经常为她的宠物们想出故事来,它们便是“比得兔”系列故事中各种角色的原型。

波特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并一直乐此不疲,直至晚年。少年波特以她特有的艺术敏感,把宠物作为模特孜孜不倦地练习绘画,这为她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岁时,波特随父亲到英格兰湖区度假,立即就喜欢上那里的乡村景色。青山绿水给了她很多灵感,并就此成为比得兔和它的朋友们展开趣味故事的背景。她非常喜欢孩子,富有童心和童趣,常常用自编自绘的童话给朋友的孩子写信。1893年,波特在给一个患重病的小男孩诺维尔的信里讲述了比得兔的故事:“亲爱的诺维尔,我不知道应该给你写些什么,那么就让我给你讲一个关于四只兔子的故事吧,它们的名字叫做——弗洛普西,默普西,棉尾球还有比得。”1900年,她从诺维尔那里把所有的信件都借回来,进行整理编辑。为了出版《比得兔的故事》,她曾先后向六家出版社投稿,均遭拒绝,在向沃恩公司做第二次努力时,沃恩公司终于接受了《比得兔的故事》,于1902年10月印刷了8000本图文并茂的童话书。书很畅销,到了圣诞节,他们又加印了20000本。“比得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波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她又陆续出版了《松鼠纳特金的故事》、《格鲁塞斯特的裁缝》、《小兔本杰明的故事》等。

波特不仅具有敏锐的文学和绘画天赋,还具有超乎常人的商业意识,她不仅参与“比得兔”的出版事务、对图书进行准确定位,还及时为比得兔的形象进行了商标注册,并积极致力于外延产品的开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沃恩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沃恩家族的财务管理者被控入狱。作为沃恩公司的忠诚朋友,曾经因为结婚搁笔的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倾尽全力帮助他们,重操旧业,以出版《阿普利·达普利的童谣》、《塞西莉·帕斯利的童谣》的利润挽救了沃恩公司。波特的后半生,以自己无私、高尚的品格从事着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经常资助青年女子协会、伤残儿童救助协会和国家信托组织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团体。最突出的是她几乎把自己全部的财力和后半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保护大自然和土地免遭破坏的事业上,去世前,将自己拥有的四千多英亩土地全部留给了国家信托组织。由于波特的无私奉献,英格兰湖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那里的人们现在依然按照原来的、传承了几个世纪的农耕形式生活着。

波特高尚的人格和她的艺术成就一样,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如今,虽历经百余年,“比得兔”故事系列仍然魅力不减、神采依然,成为照亮儿童心灵的不朽经典。比阿特丽克斯·波特也因此名垂青史,在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作家的长廊里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比得兔”故事系列是友情和爱心的颂歌。23篇精美的童话各具异趣,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友情和爱心的温馨。丛书中,爱的美德常常与智慧和力量相伴。在《格鲁塞斯特的裁缝》中,当裁缝在做衣服遇到困难时,那些平时受到他关爱的小老鼠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他渡过难关;不仅有爱的宣扬,这套丛书同时也有惩恶扬善的警示。在《凶猛坏兔子的故事》中,作者对坏兔子毫不留情,让他在失掉胡子和尾巴的痛苦中反省。而对于孩子们通常都有的顽皮禀性,就像比得伙同表弟去麦克格莱高先生菜地里偷菜所遭遇的惩罚那样,作者给予的是一种善意的劝诫。

这套丛书的美不仅在于故事,主要是作者亲自绘制的精美的图画与文字相得益彰,一幅幅精美的绘图逐页插配,诗画巧妙结合、相映成趣。

比得兔自从诞生以来,至今已经翻译成36种语言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出版发行,销售量已逾千万册。在英语国家中,几乎每个孩子手中都会有一两本比得兔的故事,因此它享有“儿童文学中的圣经”的美誉。

(六)亚历山大·亚兰·米尔恩的“菩书”

亚历山大·亚兰·米尔恩(1882—1956),英国著名幽默作家。他一生撰写过许多幽默诗文、轻喜剧和儿童剧本,也写过侦探小说,他为幼儿创作的许多诗歌享有国际声誉,尤其有名的是他创作的“菩书”系列,其主人公——一只棕色的玩具小熊“温尼·菩”,可以说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为作者带来了国际声誉。“菩书”系列包括两部童话《小熊温尼·菩》和《菩角小屋》,诗集《当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已经六岁了》以及《温尼·菩的歌》等。

在“菩书”系列中,脍炙人口的是《小熊温尼·菩》和《菩角小屋》两部中篇童话,它们描写的是玩具熊——温尼·菩和它的主人小男孩克利斯多弗·罗宾以及菩的其他小伙伴在森林里的生活,主要是他们的种种趣事和历险活动。这两部童话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熊温尼·菩》出版于1926年。温尼·菩虽然是一个玩具熊,但在作者笔下,他是一个既有活生生的“熊”性,又稚气十足、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形象。作者赋予这只小熊爱吃“蜂蜜”这一特殊的“熊”性,让他为了吃蜂蜜而经历一桩桩的趣事,比方为了吃到树梢上蜂房里的蜂蜜,温尼·菩聪明地把自己全身滚上一层泥,乔装成“一朵乌云”用气球把自己升到空中,还杜撰了一首《云歌》唱起来迷惑蜜蜂,当蜜蜂不上当仍然警觉地嗡嗡叫不让他接近时,他很快就找到借口,说这些蜜蜂有毛病,他们酿造的蜜不好,不要吃这样的蜜,让罗宾用枪把气球打破,他慢慢地降了下来;温尼·菩到兔子家串门,因为贪嘴,吃多了蜂蜜和面包,滚圆的肚子被卡在洞口出不来,进不去,只好饿一个星期等身体瘦下来才被朋友们拔出去;还有一次,温尼·菩和小猪一起想捕获一头大象,做了一个陷阱,用一罐蜂蜜做诱饵,晚上温尼·菩忍不住就去看那罐蜂蜜,看见蜜后忍不住就伸进头去罐子里舔蜜,最后的结果是把蜂蜜吃完了,罐子罩在头上取不下来,被后来的小猪以为是捕到了大象而招呼来很多朋友,让温尼·菩大出洋相。同时,米尔恩又赋予这只小熊许多幼儿的特点和个性:性格开朗、快活、淘气、善良、热情、诚挚、热心助人,同时还健忘、爱钻牛角尖、爱炫耀自己、不懂装懂等等。这些品性与孩子的天真稚拙交织在一起时就出现了很多幽默的故事,比方为老驴找尾巴;当小猪被急流围困时,小熊机智地想出将伞倒过来做成船去解救小猪的计谋等很多故事,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幼儿有一种无限热爱和欣赏的温情。

《小熊温尼·菩》的结构方式也很有特点,作者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让菩和罗宾一直贯穿始终,线索清晰;而各章内容又相对独立,不互相牵制。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爱听故事,但其注意力又不能持久的心理特点,让幼儿每次听故事都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吸引他们不断听下去。

《菩角小屋》是《小熊温尼·菩》的续篇,出版于1928年。这部童话写冬天来临,小熊和小猪想帮老驴盖房子却把老驴的房子拆了的幽默故事,以及小熊和他的朋友们在森林里度过的愉快时光。这部童话在体例、风格和篇幅上都与《小熊温尼·菩》保持着高度一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风趣幽默。而小熊的嘴馋、淘气、热情、诚恳等特点以及出口成歌、出奇制胜的能力更进一步得到发挥,保持了他特有的魅力。

(七)帕梅拉·林登·特拉弗斯的“玛丽·波平斯阿姨”系列

帕梅拉·林登·特拉弗斯(1899—1996)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北昆士兰,在一个种植园里长大,20世纪20年代当过秘书、记者、演员、舞蹈家,后来从事创作,曾长期住在美国。在她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用玛丽·波平斯阿姨当主角的几本系列童话,如《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玛丽·波平斯开门》、《玛丽·波平斯在公园里》和《厨娘玛丽·波平斯》。这些童话已经成为儿童文学里的经典名著,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拍过电影。玛丽阿姨也成了著名的童话人物。

《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写玛丽·波平斯在樱桃胡同的班克斯家亟须保姆兼家庭教师时,从天上随风飘来照料班克斯家的四个孩子。玛丽阿姨是个有魔法的神奇保姆。她一进班克斯家的门就制造了孩子们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的奇迹:坐在楼梯的扶手上由下到上“哧溜——”就滑上了楼,两只手里还拿着手提袋,这方法与众不同而且技艺高超;她的手提袋也很特别,迈克尔分明看见里面什么也没有,是一床毛毯做成的,可她却从里面拿出围裙、睡衣、肥皂、牙刷、发夹,还取出鸭绒被、枕头、折叠床以及一个可以倒出不同饮料的瓶子。有一天,玛丽阿姨带简和迈克尔到贾透法叔叔家去。这个贾透法叔叔正翘着腿、倒着坐在半空中看报纸呢。因为他的肚子里装满了笑气。孩子们觉得好笑也笑起来,结果也全都飘到天花板上,坐在空气里吃茶点。玛丽阿姨还带领孩子们乘上她那张魔毯,转动指南针到世界各地遨游,真是趣味无穷。

玛丽阿姨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她的神秘。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无不带上神秘的光环,日常的一切因此变得神奇无比。她似乎对孩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甚至能与婴儿和动物交谈!与玛丽阿姨在一起时,一切都合乎孩子的想象,一切又超乎孩子的想象。作者把现实和幻想两条线索交织起来,结合得自然巧妙,以此展开时真时幻的故事情节。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人,玛丽·波平斯阿姨和普通人一样有自立独特的个性:有教养,神态高贵,外表严厉,不苟言笑,甚至有些傲慢;她还有点儿怪癖:喜欢大声吸鼻子,说话时习惯轻蔑地“哼”几声,出去逛街时总要在橱窗前照照自己,即使吸入笑气也不露一丝笑容等等;她爱时髦,喜欢给人看到她最漂亮的样子;她对孩子们要求异常严格。而作品表现玛丽阿姨的魔力时,则用夸张粗犷的笔调,将真幻和谐地统一起来,使玛丽·波平斯获得了奇妙的魅力和活泼的生命力,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超人形象。

玛丽·波平斯是一个集幻想和现实为一体的童话形象,也是一个充满了童心和活力的成人形象。孩子们喜欢她是因为她会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她理解孩子们、富有童心,会玩儿、爱玩儿,让自由无拘的游戏精神充实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作者在塑造玛丽·波平斯阿姨形象的同时还描写了一大批古里古怪的人物:如贾透法先生、鸟太太、科里太太等。最神奇的是科里太太,她竟能掰下自己的两个指头变成麦芽糖送给孩子们吃,而她指头掰掉的地方又能马上长出指头。作品中像这样神奇的事件比比皆是,有力地增强了这部童话的趣味性和童话意境。

这篇童话在超越现实的同时又反映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通过一些幻想的情节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思考与批判。如“拉克小姐的安德鲁”一章就表达了作者对富人的愚蠢无聊的嘲笑;而在“月亮圆了”这一章中,通过描写动物园里人驮着动物,动物观赏和喂养笼子里的人,以及动物界里的眼镜蛇和北极鹅、狮子和鸟、老虎和小动物这些天敌和平友爱相处,而人却显得贪婪、凶恶、庸俗等人兽颠倒的怪诞情节,表明了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态度。

这部作品没有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幻想的故事之间也无严格的逻辑顺序,只是靠玛丽阿姨和孩子们串联而成。但情节起伏,幻想诡异。那些幻想都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想象。语言也特别富有动感,极其精简,大部分用人物精彩、简洁的对话来展开故事,而且对话语言也十分注重个性表现。

(八)罗尔德·达尔的《慈善巨人》

罗尔德·达尔(1916—1990),祖籍挪威,20世纪英国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尔应征入伍,在皇家空军中晋升到中校。1942年出任英国驻美国使馆空军副武官。这个时候,他开始文学创作。最先是创作风格独特的短篇故事,后来因为给自己的四个孩子讲睡前故事从而开始创作儿童文学,写了19部畅销全世界的儿童文学杰作。童话有《小精灵》、《詹姆斯与大桃仙》、《巧克力工厂的秘密》、《魔指》、《玻璃大升降机历险记》、《大鳄鱼的故事》、《慈善巨人》、《女巫》、《古怪的福克斯先生》等。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写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在巧克力糖中包入五张金卷,宣称获得金券的孩子可以参观无人(实为机器人)在其中生产的巧克力工厂。结果五个不同品格、不同教养的孩子分别落得不同的结果。唯有家教良好而家境贫寒的查理被厂主挑选为自己的财产继承人。

《慈善巨人》写把好梦送给孩子,把噩梦吹送给恶魔的故事。这是一个美丽荒诞的故事:巨人用网兜捉蝴蝶的方法,捕捉了亿万个漂游于空中、像清雾般的梦,这些梦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好名称,然后他把它们装进亿万个瓶子里,晚上用吹梦器吹进千家万户熟睡的孩子们的卧室,让他们睡得甜甜美美,做着幸福愉快的梦。用同样的方法巨人把噩梦吹给恶魔让它们受到惩罚改邪归正。这是一部优秀的幼儿童话,幽默地表达了作家对孩子身心都健康成长的关注。

达尔的童话构思奇特,情节紧凑,在每个故事的一开始就打破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常规对应,不落俗套,具有非常的想象力,给人一种或幽默或荒诞或机智的美感;同时,他的童话语言清新、流畅、隽永和机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

达尔被称为“20世纪最具想象力的童话大王”。他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六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的作品及其中的人物已成为许多电影、电视连续剧、音乐和诗歌的创作源泉,令无数孩子和成年人着迷,而教师们也往往把达尔的书当做向孩子介绍世界文学的入门读物。达尔曾经说过:“我热衷于教孩子们学会读书,使他们对书感到惬意而不是畏惧。书不应该让人感到畏惧,而应该有趣、令人兴奋、奇妙无比,养成读书的习惯会让人受益无穷。”他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独具风格,值得细细欣赏和品鉴。

第三节 美国和俄国的作家作品

一、美国的作家作品

(一)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

莱曼·弗兰克·鲍姆(1856—191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纽约州。他从小体弱多病,受到家人的特别关照。他对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迷恋几乎到了“白日梦”的程度,很小就展露了写作和讲故事的才华,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编出一个奇幻的童话故事来。做了父亲以后,他常常回忆自己童年时代所听过的故事,觉得那些故事枯燥沉闷,讲的尽是些令人讨厌的道德和训诫的内容。于是他自己构想出一些使人愉快的故事,同时还把儿歌改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1897年,他编了一本《鹅妈妈的故事》散文集,出版后获得成功。又出版了一本小诗集和一本儿歌《鹅爸爸的书》,这本书附有精美的插图,全由他的艺术家朋友W。W。邓斯洛绘制。

一天晚上,他在给几个儿子讲故事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灵感,他一边哄孩子们安静下来,一边随手抓起能写字的纸片,兴奋不已地把这个灵感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关于翡翠城的故事,是奥茨国探险故事的最初创意。1900年,鲍姆45岁时写成《绿野仙踪》(即《奥茨国的魔术师》)。它的第一版也是由邓斯洛绘制插图。其印刷之精致可与《鹅爸爸的书》媲美。

《绿野仙踪》是美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受到赞赏的童话,从出版一直行销至今。被誉为20世纪杰出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品。这部历险记之所以为儿童甚至成年读者所喜爱,原因在于它与以往的这类故事不同,不仅满足了小读者的好奇心,而且激发儿童勇敢进取的精神。

《绿野仙踪》译名很多,除了《奥茨国的魔法师》之外,还叫《奥兹国的巫师》、《奥兹国的魔法师》。这部长篇童话写的是堪萨斯大草原上有个名叫多萝西(也译为桃乐丝)的女孩子和她的一只小狗淘淘(也译为托托)被旋风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芒奇金国去了。她遇见三个芒奇金人和北方的女巫。在女巫的指点下,多萝西到翡翠城去寻求奥兹(也译为欧兹)的帮助。她在途中遇到要去找脑子的稻草人、找心的铁皮人和找勇气的狮子,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结伴而行。一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险,终于找到了翡翠城,但是奥兹要他们杀死西方的恶女巫后才肯满足他们的愿望。于是他们离开了翡翠城去寻找恶女巫。他们不熟悉路径,却被恶女巫先发现。她招来一群飞猴将多萝西等掳走,囚禁在温基国。恶女巫发现多萝西穿的银色的鞋有神奇的魔力,企图抢夺,但她只夺到一只,反而被多萝西泼了一桶水就溶化了。多萝西救出被囚的狮子,释放了被恶女巫奴虐的温基人,又与同伴们回到翡翠城,找到了奥兹。原来奥兹并不是法力无边的魔法师,他只能满足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的愿望,却无法把多萝西送回家去。多萝西打听到南方的女巫格林达很善良,能够帮助她回到堪萨斯草原去。便又与她的几位朋友一道向南方进发,找到了格林达。格林达告诉多萝西,只要把脚上的银鞋后跟互相碰三下,并念道:“请把我带回爱姆婶婶那里去”,就行了。多萝西抱上小狗淘淘,照着格林达的吩咐去做,结果她腾空飞去,回到了堪萨斯草原上爱姆婶婶的身边。

《绿野仙踪》是一部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经典童话。这部童话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相当于《西游记》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它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着迷。直到今天,这些神奇的故事仍然魅力四射。所有读过这些故事的人都会获得自己原来所没有的品质——丰富的想象力、宽容待人,对多彩的生活更敏感等。

1900年,《绿野仙踪》出版后,连续两年高居童书畅销榜的首位。似乎处处都不走运的鲍姆,终于因为一项童年嗜好而获得了成功。他写《绿野仙踪》时,并没有想到要把它写成多卷集,可是这部书的成功在读者中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人们要求把它写下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后来,他虽然努力尝试去讲不同的故事,但狂热的读者不断写信催促他继续创作奥兹国的故事,“逼”着鲍姆成了真正的“奥兹国的伟大魔法师”。于是,鲍姆又写了13本长篇奥兹国的系列童话。这13册的故事是:回到堪萨斯以后的多萝茜,在一场风暴中与一只名为毕琳娜的黄母鸡相遇,又回到了奥兹国,有许多新的各种历险。它们的大致顺序如下:《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魔法师》、《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南瓜头》、《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奥兹玛公主》、《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大法师》、《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多萝茜小公主》、《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诺姆国王》、《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补丁姑娘》、《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滴答人》、《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稻草人》、《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林基廷克国王》、《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青蛙人》、《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铁皮人》、《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比尔船长》、《奥兹国经典历险故事——好女巫》。

看看书名就知道,这是发生在神奇国度——奥兹国——的一系列故事。后面的系列故事,有的发生在第一个故事之后,有的发生在之前。故事留下的有趣线索,由后来的探险故事来发展;故事中出现的一些奇特人物和事件,由前面的故事来交代。那里有善良可爱的多萝茜、仁爱的奥兹玛、好心的铁皮人、聪明的稻草人、胆小的狮子……还有许多多萝茜新结识的朋友:南瓜头杰克、黄母鸡毕琳娜、古怪的长毛人、彩虹的女儿彩蝶、粉红小熊、方形乌吉、聪明扣、滴答人、饿老虎、长辫人、糖果人、橡胶熊、玻璃猫、锯木马、青蛙人……

(二)休·洛夫廷的“杜利特医生”童话系列

休·洛夫廷(1886—1947),也译为罗夫汀,美国童话作家、画家。他出生于英国伯克郡的梅登黑德,少年时代加入美国国籍;从小喜爱动物,对狗的兴趣尤浓。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曾服兵役,在战场上他看到人受伤会得到救治,而马则被枪杀后,认为人应该理解马的痛苦,它们也应该进医院有医生为它们救治。于是他想象出一个住在英国乡村的能听懂动物语言、能给动物治疗疾病的心肠慈善的医生形象,这就是“杜利特医生”,并把这些想象写信告诉给自己的孩子。1919年洛夫廷负伤回家,孩子们说喜爱他信中写的杜利特医生。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决定把那些信改写成书。1920年,他的第一部以杜利特医生为主角的童话《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出版了。这本童话一炮打响,大受小读者欢迎。人们认为它是“天才之作”,“既富有幻想,又很幽默”,“是真正的儿童典范读物”。

两年后,即1922年,休·洛夫廷又出版了第二本童话《杜利特医生航海记》,这一本还获得了1923年美国著名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自此休·洛夫廷一年写出一本杜利特医生的童话,一口气写成了八本,正好写到杜利特医生上月亮,即1928年。他本来想就此收笔,可是小读者不答应,问医生几时回来,于是隔了五年他又出版了《杜利特医生的归来》(1933年)。杜利特医生童话系列一共有《杜利特医生的邮电局》(1924)、《杜利特医生的马戏班》(1925)、《杜利特医生的花园》、《杜利特医生的动物园》、《杜利特医生的月球之行》等十二部。最后两本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杜利特医生童话的插图,全部是洛夫廷自己画的。

(三)罗伯特·罗素

罗伯特·罗素(1892—1957),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1939年,罗伯特·罗素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本和我》。这本书的出版充分展示了罗素的写作能力。1945年,他凭借着《兔子坡》,一举赢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为了纪念这一成就,他把自己的家园命名为“兔子坡”。

《兔子坡》共十二集,故事围绕着一户新来的人家展开。新人家就要来了,兔子坡的居民们开始变得非常兴奋,因为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为此,跳远健将乔奇还特意请了足智多谋的阿那达斯叔到兔子坡来做客!起初,小动物们对新人家很满意,他们慷慨、大方,留给狐狸许多剩饭;他们辛勤耕耘,给小动物们带来了仲夏夜丰收的希望;他们温和、善良,愿意与小动物们和睦相处。他们不但救下了落水的威奇,救活了被卡车撞伤的乔奇,还竖起了保护小动物的路牌。可是到了后来,小动物们突然对新人家产生了误会、猜忌甚至对立的情绪,矛盾由此展开,故事的情节因此曲折生动,最后当然是和好如初。

长久以来,《兔子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都名列前茅,它以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弘扬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并且号召人们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

(四)苏斯博士

苏斯博士(1904—1991),也译为“索士博士”。本名叫西奥多尔·苏斯·盖泽尔。他是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图画家之一。苏斯博士并没有真正获得过博士学位。他开始写儿童文学作品时,要用个笔名,就好玩地用上了“苏斯博士”。后来,他说:“我爸爸一直希望看到我的名字前能冠上‘博士’,我就加上去了。我这样做,我想至少省了他上万块钱。”这位儿童文学领域中的“博士”,主要从事广告漫画工作,为美国几家杂志做漫画插图以及广告设计,同时还为好莱坞撰写电影脚本。1936年,苏斯博士去欧洲度假,听到船上引擎的运转声而引发灵感,写出他的第一本童书《我看见了什么》。可当他把书送给出版商时,出版商却说这本书不会有任何读者。面对打击,苏斯博士并不灰心,他认为他的书一定能取得成功。他又去见出版商,一位接着一位,他一共遭到二十七位出版商的拒绝。但是第二十八次他成功了。1937年他的一位朋友出版了此书,结果一举成功。1938年,他又出版了幽默童话《库宾斯的五十只帽子》。由于苏斯博士早年对漫画的爱好和实践,他后来的作品大多图文并茂,有着浓厚的滑稽幽默情调。这也是他的作品备受儿童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4年5月,《生活》杂志报道美国小学生的语文程度低,可能是因为教科书太无趣,无法引起阅读的兴趣。于是,在兰登书屋的邀请下,苏斯博士与他的妻子一起策划了“小孩学读书”系列,用最少、最简单的语汇写成十分有趣的故事。1957年,苏斯博士开始为兰登书社撰写一套大型丛书“给孩子的书”,其中第一本是《戴高帽的猫》。《戴高帽的猫》一书中只用了223个词汇,反响极大,也因此对儿童教材读本造成革命性的影响,直到现在仍然受到美国学生的欢迎。迄今,发行量已达722万册。

1960年,苏斯博士和友人打赌50元美金,必须用50个字汇写成一本书,结果他赢得了赌注,这本因打赌而创作的杰作《绿鸡蛋和火腿》,可能是苏斯博士所有作品中最畅销的。迄今为止已经销售814万册。

在苏斯博士逾半个世纪超过五十本的童书创作中,他创造了好几位与米老鼠同样有名的明星。它们的造型特异,不是身躯比例夸张,就是行为举止前所未闻,而且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图像方面,饱和、明亮的色块,外加黑线勾边,是苏斯博士式画面的典型表现。此外,苏斯风格也表现在故事构架上。许多故事情节均包含次第累加的夸张、狂想,形成一种典型的苏斯式情节模式。有人曾经以“吹气球”来形容苏斯博士说故事的方式:他不断替故事吹进空气,使得情节不断膨胀,张力增加,几近爆破,等到读者快受不了,期待气球“砰”的应声而破时,苏斯博士却又出乎众人预期——只将气球放了气!

另外,节奏鲜明、易记易诵的韵文,更是苏斯式故事的文字标记和语言风格。

苏斯博士的作品蕴涵着先进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不但能够极大地丰富儿童的想象,启迪儿童的智慧,提高儿童的阅读和作文品位,而且也能给教师和家长找到一把理解儿童的钥匙。

苏斯博士一共创作了四十八本图画书,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全世界的销售量高达两亿本。上海译文出版社高价买进了其中五部作品的版权并特邀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任溶溶先生来翻译这些作品。它们是:《戴高帽的猫》、《1 26只戴高帽的猫》、《鬼灵精》、《我看见了什么》、《绒毛树》。

(五)埃尔温·布鲁克斯·怀特的童话

埃尔温·布鲁克斯·怀特(1899—1985)是美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散文家,后来他兴之所至写起了儿童文学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是三部中篇童话:《小老鼠斯图亚特》(又译作《精灵鼠小弟》、《小司徒》)(1945)、《夏洛的网》(1952)和《哑天鹅的故事》(又译作《吹小号的天鹅》)(1970)。

怀特的童话作品带有典型的西方童话色彩,即所拟童话人物所活动的幻想境界与社会真实生活巧妙糅合。他擅长在如真似幻的童话环境里刻画人物性格,影射现实,字里行间充满着动人的自然美、人情美和温馨的道德力量。

上述三部童话都以动物为主人公,通过它们表现人世间的真善美。拟人的手法,通俗流畅的语言,幽默诙谐的格调和生动逼真的形象塑造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使得这三部作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多次获奖。这三部童话一直被公认为美国文学宝库中屈指可数的儿童文学佳作,在中国均有译本。

《小老鼠斯图亚特》描述了一个可爱的小鼠孩的生活趣闻和冒险经历:斯图亚特是利特尔太太的第二个儿子,他的身体比老鼠大不了多少,相貌、举止也酷似老鼠。他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不少恐慌,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因为他机智勇敢,能解决种种人们难以处理的麻烦事。他的几次历险曲折诱人,使作品极富吸引力。作者赋予斯图亚特儿童的稚气和老鼠的长处,从外形到性格都糅合了孩子与老鼠的特点,人情物性兼备,具有拟人化和现实感,作品的空间因此得到了拓展,内涵也深厚了许多。

《夏洛的网》写一只叫威尔伯的猪,为了逃避主人要杀掉他的厄运,在蜘蛛夏洛无私的帮助下历经的风险。为了挽救威尔伯,夏洛不断在蜘蛛网上织上“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等美好字眼来夸耀威尔伯,从而使威尔伯显得与众不同而避免了厄运。但夏洛却因用丝过多,心力衰竭而死。这部童话始终洋溢着优美的诗意,讴歌了真挚感人的友情,正如夏洛所说“这件事(它与威尔伯的友情)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威尔伯),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童话所要表现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友谊观和道德观因此而分量倍增,夏洛的形象因此崇高而庄重。

《哑天鹅的故事》是一部长篇童话,写一只先天哑口的天鹅自强不息的故事。这部童话与《小老鼠斯特亚特》有近似之处,即将幻想的童话人物置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所不同的是,天鹅纯粹是动物拟人。但他的活动不仅限于动物世界,还与人交往,在人的世界中同样作为主人公出现。

怀特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突破了传统的童话模式,别具一格。

(六)威廉·史代格

威廉·史代格(1907—2003)出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插图画家和童话作家。他的父亲是位油漆匠,母亲为人缝补衣服,俩人都热爱艺术,史代格从小就受到家庭艺术环境的影响,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身为职业画家的哥哥欧文。

作为一名富有成就的漫画家,史代格到了61岁的时候才开始他的童话创作,结果很快获得成功。他的第一部作品是《帅狗杜明尼克》,书里的插图也是他亲手绘制的,深受小读者的喜爱。此书为他赢得了令人瞩目的克里斯多佛奖。

史代格在童书的世界里独树一帜。他曾说:“我喜欢写作,最大的快乐是Drawing。”他曾在接受访问时,透露自己受到格林童话、卓别林的哑剧和小木偶皮诺乔等故事的影响,所以他的创作总是流露着天马行空的特质。他认为,如果要把孩子培养成能改变这个世界的成人,就必须从小养成乐观的性格,他绝不赞同情调消沉的童书。这样的创作主张成就了他的作品乐观向上的主要风格。

史代格喜欢将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因为动物能够给予他较大的挥洒空间。当孩子们看到动物的行为酷似他们认识的人时,就会觉得极为有趣,而且他们还会领悟到这不只是一个有关动物的故事,还有关于人生的深刻内涵。喜欢卡通的人一看到素描般的黑色边框和随意的色块、点点和条纹图案,就能认出史代格的作品。

《小老鼠漂流记》(也译作《老鼠阿贝漂流记》)讲一对新婚的老鼠——阿贝和阿曼达外出野餐时遇到了暴风雨,他们来到一个山洞避雨。阿贝为了捡回阿曼达被风刮走的头巾,随风漂流到了一个孤岛上。阿贝想尽办法想要逃离小岛,但是一切办法都是徒劳的,因为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他的去路……无奈,阿贝只好开始了岛上的生活。他寻找各种食物,并在一块枯木里安了家。岛上的生活到处充满了危机,阿贝忍受着各种艰难困苦,同时心中一直挂念着心爱的阿曼达和自己的父母、姐弟、朋友。

到了干旱的夏季,河水变浅,阿贝决定游泳渡河。经过千辛万苦,阿贝终于到达了对岸。远远地看着居住了整整一年的小岛,阿贝心中泛起了一丝留恋之情。眼看就要到家了,可阿贝却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危险……最后,阿贝凭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对家人的思念战胜了所有的困难,最终回到了温暖的家中。

阿贝是个对亲人、朋友和动物王国里每个成员都负责的老鼠。它虽然有几次都想放弃回家的念头,但它还是最看重妻子、孩子和年过七十的老人。这本书可以让孩子们从老鼠阿贝身上学到坚强、善良、无私以及看重友谊和亲情的美好品质。同时告诉孩子们:只要拥有机智、勇敢、坚强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阿贝一样顺利地摆脱困境。

《小老鼠漂流记》和《帅狗杜明尼克》都有中译版。

(七)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克莱门特·赫德的《逃家小兔》

《逃家小兔》是图画故事里的经典之作,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克莱门特·赫德合作创作的。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1910—1952),出生于纽约。她是一位绝顶聪明、才华横溢的传奇女子。她不但为孩子写了十多本童书,更与一群好友一起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创作与出版开拓出影响深远的天地。虽然她从来没有结过婚,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却对孩子,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的心理、情绪和兴趣有着深刻的认识。她擅长用精简、游戏性、韵律优美的文字来铺陈故事,不但能深深打动孩子的心,更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1952年,42岁的玛格丽特在法国旅行途中突然逝世。

克莱门特·赫德,1908年出生于纽约。耶鲁大学毕业后,在巴黎学了两年现代绘画,回国后成了一名装饰画家。后来他结识了玛格莉特等儿童文学工作者,玛格莉特在看到了他的两幅作品之后,极力劝说他为图画书画图,并特意为他写了一个儿童故事《大象和小甲虫》,让他做一次插图方面的尝试。他后来和玛格莉特合作的两本睡前故事书——《逃家小兔》和《月亮,晚安》,都成了图画书的经典之作。

《逃家小兔》讲叙一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简单故事:一天,一只小兔子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紧接着,一场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在幻想中展开了。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他扮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一块高山上的石头,还是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逃了,于是妈妈便喂了他一根象征爱的胡萝卜。

《逃家小兔》的著名,还因为克莱门特画的那些画。克莱门特把一大一小两只兔子画得既写实又浪漫,对画面的衔接和处理也很有创意。当小兔子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游得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溪里小鳟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时,分别是两张黑白钢笔画,而紧随其后的两页,则合二为一,是一张全景似的横长的彩色跨页,没有对白,只有一幅色彩浓烈的想象的画面——小兔子变成了河里的一条鱼,妈妈穿着黑色的长靴,一只手拿着一个鱼篓,一只手用力把渔竿甩了出去,逗人发笑的是渔钩上拴的竟是一根鲜红的胡萝卜。这样的穿插,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把故事推向高潮,而且把孩子们的想象力拓展到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这个故事只有几句话,真是简单至极,但它却表现了几乎每个幼小的心声: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这只小兔一样离开家,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这个小兔子的经历就像他们自己的游戏一样,给他们带来了妙不可言的安全感和精神补偿作用。

(八)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

谢尔·希尔弗斯坦,美国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出生于芝加哥。在20世纪50年代,他担任《太平洋之星》和《星条旗》等报纸的通讯员及漫画家时,其特殊的文字及绘画风格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64年,他的《爱心树》一出版即轰动文坛,一举奠定了他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地位。此后几十年,该书畅销不衰,累计销量超过600万,被美国教育部评选为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

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其他绘本作品也同样广受好评:《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获国际读书协会最受儿童欢迎图书奖;《人行道的尽头》获《纽约时报》杰出绘本奖,是美国图书馆推荐童书;《向上跌了一跤》是《纽约时报》和美国图书馆推荐给孩子们的杰出儿童读物;《阁楼上的光》更是几乎囊括全美最重要的童书奖项,创纪录地连续182周位居《纽约时报》排行榜。

《爱心树》的英文名字是giving tree,讲的就是一棵满怀真情和爱心不断给予的“大树”。一棵大树和一个“小孩”是好朋友,“小孩”小时候天天在大树下与大树一起开心地玩耍,渐渐长大后就与大树疏远了。但是,每当“小孩”遇到困难、有需要时就会来找大树。大树每次都满怀爱心地将苹果、树枝甚至树干都慷慨地给了小孩,最后只剩下树桩了。又过了好多年,已经很老的“小孩”又回到大树身边,说自己很累。大树跟他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了,只有这个树桩了,你就坐在它上面休息吧。”于是很老的“小孩”就坐在这个树桩上休息,大树感到非常开心。

在谢尔·希尔弗斯坦之前,儿童诗歌都是充满甜蜜和梦幻的,但是从谢尔之后开始有了分界,有了睿智。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礼节,有一种奇异的天真。他把儿童文学从花园和教室的局限扩展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充满惊喜的新奇领域。他的绘本作品幽默温馨,在简单朴实的插图和浅显的文字中,充满淡淡的人生讽刺与生活哲学。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读者都能进入他的图画书艺术世界,并从中领略到一种纯真、朴实而又隽永的意趣。

再比方谢尔的《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写养一只犀牛当宠物,有诸多好处,犀牛角可以挂衣服,可以帮忙搔背,看书时还可以当灯座。犀牛角还可以帮奶奶做甜甜圈,帮姑妈打毛衣,到海边可以装作鲨鱼,倒立还能耕田,吊起来还能转唱片。万一被人欺负时,犀牛还可以保护你,帮你击退坏人。简洁的黑白线条,辅助文字,完整地呈现了犀牛角的诸多好处。对照插画,细细品味,趣味十足。不但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也能激发大人的幽默感,是适合亲子共赏的一本好书。

二、俄国(包括苏联)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杰出的作家,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他一生热爱儿童,热心于慈善事业,曾为农民子弟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并用他如椽的巨笔亲自为这些学校的儿童编写识字教材。那些教材其实是三百多篇寓言、童话和故事,后来编成四册《识字课本》和《俄语读本》出版。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最精彩的是生活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取材于农家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趣事,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他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真实感人,幼儿愿意听这样的故事,也喜欢这类作品。比如《卡佳和玛莎》写卡佳带着小玛莎去采蘑菇过一条河时,卡佳背着玛莎过河的情景,简练生动地刻画了卡佳的能干、机灵和沉着,全文仅百余字:

天才亮哩,卡佳就出去采蘑菇,还带上了小玛莎。

路上有一条河,挡着她们往前走。卡佳把小玛莎背在自个儿背上,脱了袜子,光着脚丫儿趟水过河。

“玛莎,你抱着我,坐稳,可别把我的脖子搂得太紧。把手松开些,不然,我连气都透不过来啦。”

卡佳对玛莎说着,说着,就把小玛莎背过了河。

托尔斯泰的幼儿故事情节结构单纯,但情节却紧凑集中,而且进展很快,能紧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在本书鉴赏部分列举到的《消防犬》即属于这类作品。

除了生活故事,列夫·托尔斯泰的寓言和童话也很受幼儿欢迎。比如著名的《说谎》(中国译作《狼来了》)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幼儿文学作品常常含有深刻的寓意,比如赞扬机敏、勇敢、勤劳、淳朴、互助互爱的品格,谴责怯懦、谎言、欺骗等不良行为,但他从不说教,往往将他一向很重视的人格和品质培养寓于生动的故事、寓言和童话的形象之中,并不点明,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

(二)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的儿童散文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20世纪俄国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为儿童写作,留下不少精彩的文学特写、动物故事和生物札记。其中著名的有《蚂蚁》、《狐狸面包》、《金色的草地》、《“发明家”》、《小山雀》、《孩子们和小野鸭》、《大力士》、《黑桃皇后》等等。

普里什文的儿童散文很美。他常常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大自然的美好,用深情的笔触来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以独特的视觉去揭示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因此,他笔下的大自然充满灵性和诗情,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和个性。像《金色的草地》、《树的谈话》、《白杨树的命名日》等都是这样的散文作品。

细腻的描绘、深情的表达、淳朴清丽的语言和隽永深远的意境等形成了普里什文的儿童散文的独特风格,也使他的散文能很好地将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和知识教育融为一体。

(三)阿·托尔斯泰的幼儿童话

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简称阿·托尔斯泰)(1883—1945)是俄国著名作家。习惯上大家称列夫·托尔斯泰为“老托尔斯泰”,把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称做“小托尔斯泰”。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一个伯爵家庭。母亲是作家,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阿·托尔斯泰从1911年开始为少年儿童写作,写了很多儿童小说、科幻小说、童话、儿童剧和儿童电影剧本。在他为孩子们整理改编的“俄罗斯童话”中,有不少故事成为幼儿文学的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大萝卜》。一个老头儿种了一个大萝卜,收获时自己拔不出来,叫来老太婆,老太婆抓住老头,老头拽大萝卜,“拔呀拔,还是拔不动”,于是他们依次叫出了孙女儿、小狗儿、小猫儿,直至小老鼠来到,他们一个抓一个,连成一长串才拔起这个大萝卜来。这个童话跨越了地域、民族、文化和时代的差距,受到世界各国儿童的普遍欢迎。原因在于它浓厚的游戏性和歌舞并重的表演风格,当然这不仅仅指在舞台上的表演效果,就算在生活中也可以随时表演,而且参与面大,动作的节律感强,相互呼唤的语言“老婆婆,老婆婆,快来帮忙拔萝卜”,“哎,来了,来了”,“嗨哟,嗨哟拔呀拔”,几乎就是劳动号子,振奋人心,有很强的感染性。

再如前面列举到的《一颗小豆》和《金鸡冠的公鸡》也是很受幼儿欢迎的童话。阿·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往往在简单的情节里设置特别吸引人的悬念,紧紧抓住幼儿好奇的特点,运用反复的结构方式层层推进,将矛盾不断推向高潮,在循环反复中最后满含深意地解决矛盾,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萨穆伊尔·马尔夏克的幼儿诗

萨穆伊尔·马尔夏克(1887—1964)苏联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写儿童诗、儿童剧,也做翻译工作。他最受称颂的作品是儿童诗,其中有不少幼儿诗歌。这些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形式,具体地向幼儿揭示周围生动而丰富的世界,向幼儿描述祖国的可爱,普通劳动者平凡而又伟大的贡献……

马尔夏克认为儿童文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培养下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因此,他的儿童诗有着很强的教育性。当然,他的教育目的并非游离于诗歌的艺术性之外,而是巧妙地藏匿于诗歌具体生动的形象之中的。在《五彩的书》中,马尔夏克把祖国辽阔的国土比作一本五彩的书,绿色的书页是夏天的草地、蓝色的书页是碧蓝的大海、白色的书页是洁白的雪野、黄色的书页是一望无际的沙漠、红色的书页是举行阅兵仪式的红场……对祖国的热爱就隐藏在这样生动、热情的描绘中,需要孩子们去慢慢体会。

《笨耗子的故事》所突出的“笨”——愚蠢无知到把敌人当成朋友,是作者要突出的鲜明主题,但通篇一点说教意味都没有,反而因为两只笨得出奇的耗子和不同动物哄小耗子睡觉时所唱的摇篮曲风格各异,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而显得趣味非常。

笨耗子的故事

耗子妈妈哄她的宝宝:/“吱吱吱吱,快快睡觉!”/小耗子说:“妈妈你别吵,/快请别人把我摇。”

耗子妈妈到处跑,/去找一只鸭子道:/“鸭子大婶,请上我家,/把我孩子给摇摇。”/鸭子对小耗子唱道:/“嘎嘎嘎嘎,睡吧宝宝!/我到园子里去找找,/小虫给你吃一条!”/可笨耗子老没睡着,/迷迷糊糊对她说道:/“你的嗓子不太好,/声音大得不得了!”

耗子妈妈到处跑,/去找一只母鸡道:/“母鸡大婶请上我家,/把我孩子给摇摇。”/母鸡对小耗子唱道:/“咯咯咯咯,别怕宝宝!/我用翅膀把你抱,/这儿暖和静悄悄。”/可笨耗子老没睡着,/迷迷糊糊对她说道:/“你的嗓子不大好,/我给吓得扑扑跳!”

耗子妈妈到处跑,/去求一条大鱼道:/“大鱼大婶,请上我家,/把我孩子给摇摇。”/大鱼对小耗子唱道——/可是声音全听不到:/鱼嘴动得真热闹,/唱什么却不知道……/那笨耗子老没睡着,/迷迷糊糊对她说道:/“你的嗓子不大好,/实在轻得不得了!”

耗子妈妈到处跑,/最后去求一只猫:/“猫大婶啊,请上我家,/把我孩子给摇摇。”

猫对小耗子唱道:/“喵喵喵喵,睡吧宝宝!/喵喵,上床快睡好,/喵喵,快快睡一觉。”/那笨耗子快要睡着,/迷迷糊糊对她说道:“你的嗓子真正好,/声音甜得不得了!”

耗子妈妈回家来,/往小床上瞧了瞧,/可笨耗子不见了,/到处找也找不着……

马尔夏克还有一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诗歌,有情节有细节,夸张中有幽默,很容易让孩子从中悟出主题。《彼佳怕些什么》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他还有一部分描写幼儿游戏的诗歌,比如《大力士》描写一个“大力士”如何轻松地在桌子上垒高塔,把长颈鹿、耳朵长长的驴等轻松地拿出柜橱,用细线拖着一列客车快步走等趣事,突出童年游戏的快乐。

(五)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幼儿诗歌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893一1930)是前苏联早期杰出的诗人,出生于格鲁吉亚山区巴格达吉村的一个林务官的家庭。他童年时代就喜欢文学。1906年随全家迁居莫斯科,不久即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马雅可夫斯基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并开始写诗,早期诗歌具有未来派的色彩。长诗《穿裤子的云》(1915)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他写出了短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和《向左进行曲》以及剧本《宗教滑稽剧》和长诗《一亿五千万》等许多歌颂革命的作品。1924年以后,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先后发表了长诗《列宁》和《好!》,长诗序曲《放开喉咙歌唱》,讽刺喜剧《臭虫》和《澡堂》以及美国组诗和特写《我发现了美洲》等。

1923年,马雅可夫斯基开始为孩子写诗,作品包括短诗、歌词、童话诗、讽刺诗等二十余首,我国出版有他的童话诗集《给孩子们》(任溶溶译)。

马雅可夫斯基的儿童诗歌主题鲜明,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水乳交融,语言幽默生动、平易亲切,形式常用他著名的“阶梯”式,音节和谐铿锵、富有节奏感。著名的《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就是典型。再如《在每页上,不是狮子就是象》完全用孩子似的想象和语言介绍书本上的各种动物,比喻新颖幽默:斑马“神气活现”,“浑身道道”“像是床垫”;“大象身高两三层楼”,“脸上尾巴一长条”,“嘴里长出”“两根骨头”;当写到长颈鹿时,一派天真地发问“这么长的颈/哪儿去找这么长的领”。

(六)瓦连京那·奥谢耶娃的幼儿生活故事

瓦连京那·奥谢耶娃(1902—1969),苏联女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奥谢耶娃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她的幼儿生活故事很受重视,常被选入幼儿园的教材。

奥谢耶娃常从生活中取材,她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有生活原型,因而其作品让小读者感到特别亲切。

主题鲜明也是奥谢耶娃的幼儿生活故事的一大特点。其作品的主题有向孩子们介绍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的,帮助孩子们认识友谊的珍贵、了解各种道德风尚的等等。虽然有着鲜明的教育目的,但奥谢耶娃并不说教,而是将教益巧妙地隐藏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孩子们去思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作出评价。在前面“幼儿故事的鉴赏”一节中,曾多次引用奥谢耶娃的幼儿故事进行分析,比如《蓝色的树叶》、《三个小伙伴》、《错在哪里》等都是奥谢耶娃的幼儿故事名篇。

第四节 瑞典和意大利的作家作品

一、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和阿斯特里德·林格伦

(一)塞尔玛·拉格洛芙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瑞典女作家。她于1858年11月20日出生于瑞典中部韦姆兰省的一个军官的小庄园——莫尔巴卡庄园,并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和晚年。她的父亲酷爱文学,劳动之余,全家人常围坐在一起朗读诗歌和小说。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以后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讲传说和故事。她们俩人心中装着讲不完的韦姆兰民间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讲起故事来语调感人,表情丰富,孩子们喜欢围着她,从早到晚听她讲故事。祖母和姑妈对拉格洛芙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7岁以后拉格洛芙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给她病残的身体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父亲酷爱文学、热爱韦姆兰家乡风俗习惯的传统是拉格洛芙从她父亲那里获得的两项极为宝贵的遗产,对她的文学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爱国、爱家是拉格洛芙创作中的—个重要主题。纵观她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祖国瑞典、家乡韦姆兰省,甚至自己的庄园为背景,正如她在《骑鹅历险记》一书中所说:这么多年来,她无论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她诚然看到其他地方比那里更美也更好,但是她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她在童年时期的故乡所感受到的那种安谧和欢悦。

她麻痹的双腿后来经过多次治疗后能像健康人一样行走,但是走起路来脚仍然有一点儿跛。23岁时拉格洛芙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前往斯德哥尔摩求学,次年考入高等女子师范学院。毕业时她27岁,在兰德克罗一所兰兹克罗纳女子学校任教10年。在这期间开始业余创作,从1891年开始,发表了短篇小说集、长篇游记和用民间口头传说形式创作的儿童文学读物等作品。

1904年夏天,拉格洛芙开始跋山涉水到瑞典全国各地考察,为写“一本关于瑞典的、适合孩子们在学校阅读的书……一本富有教益、严肃认真和没有一句假话的书”做准备。1906至1907年,《骑鹅历险记》被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出版。

这部童话巨著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她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声望也不断提高,1907年5月当选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荣誉博士,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挪威、芬兰、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还把本国最高勋章授予她。

《骑鹅历险记》直译为《尼尔斯·豪格尔森周游瑞典的奇妙旅行》。这部童话的主人公是瑞典南部乡村的一个14岁男孩尼尔斯·豪格尔森。他性格孤僻,对读书毫无兴趣,专爱恶作剧,欺负家中的鸡猫狗兔。一个初春,他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在家里因为捉弄一个小精灵,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拇指大小、能懂鸟语的小人。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中一只公鹅也想展翅跟随大雁飞行,尼尔斯为了不让公鹅飞走,紧紧抱住公鹅的脖子,不料却被公鹅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着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的拉普兰省,历时8个月才返回家乡。他骑在鹅背上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奇峰异川、旖旎风光,学习了祖国的地理、历史,听了许多故事传说,也饱尝了不少风险和苦难。在漫游中,他从旅伴和其他动物身上学到不少优点,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培养了勇于舍己、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当他重返家乡时,不仅重新变成了一个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成了一个温柔、忠诚善良、乐于助人、富有责任感而且又勤劳的好孩子。

该书大量采取拟人的写法,把幻想同真实交织在一起,把人类世界发生的事情搬到动物、植物世界中去,使整个作品有了动感,有了情节。人和拟人化的动植物活跃于其间并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情趣并且极为生动浪漫。它以尼尔斯骑鹅旅行为线索,新颖地描绘了气象万千的瑞典景色。大自然和动物生活占主导地位,也有历史古迹和种种传说。

一般说来,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不大容易获得孩子们的好感。而拉格洛芙从教育学观点出发,认为要使孩子了解、熟悉瑞典从而热爱它,首先要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用讲故事的办法来传授实际知识,这样能使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不知不觉地灌入孩子们的头脑。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但使少年儿童们易于接受,而且可以使他们记得很牢。因此,她在《骑鹅历险记》中穿插了大量童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是为了向读者叙述历史事实,有的是为了讲述地形地貌,有的是为了介绍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规律,有的则是为了赞扬扶助弱者的优良品德,歌颂善良战胜邪恶,纯真的爱战胜自私、冷酷和残暴。总之,在拉格洛芙的笔下,瑞典的地理、历史、文化、植物、动物无不变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是《骑鹅历险记》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作者根据儿童的心理,把瑞典的平原山川、城市岛屿和江河湖泊都比喻成孩子们熟悉的东西,一方面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读后能牢记心头。当尼尔斯变成拇指大的小人儿坐在鹅背上第一次从高空向下俯视时,他看到底下有一块五彩斑斓的大方格子布,但不知道是一块什么样的大方格子布。大雁们告诉他那是耕地和牧场,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下面的那块大方格子布是家乡的大平原,那绿色的方格子是去年播种的黑麦田,褐色的方格子是老苜蓿地,灰黄色的方格子则是庄稼收割后残留着茬根的田地。拉格洛芙把瑞典南部种着不同庄稼又有房屋和花园的斯康耐大平原比喻成一块色彩斑斓的大方格子布是十分形象而又逼真的,而方格子布又是孩子们所常见的布料。全书像这类生动逼真的比喻还有很多,使作品呈现绚烂夺目的浪漫色彩。

作者还十分注意使前呼后应的情节同独立成章的故事相结合。全书以尼尔斯从人变成拇指大的小人儿,又从小人儿变成人为主线结构故事,中间穿插了许多独立成篇的故事、童话和传说,使得各章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连贯。为了使少年儿童能够看得懂、记得住,真正掌握知识,她基本上是用平铺直叙和白描的手法,对景物除了必要的几句交代和叙述之外,一般不作重笔浓彩、长篇大论的描写。

总之,拉格洛芙用生花的妙笔、高超的写作技巧,赋予了山川草木以生命,使得世上万物都有了思想和感情,以此来启发少年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刻苦学习知识、克服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部作品因此很富有教育意义,它使少年儿童的心灵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富有同情心。同时,儿童读者还跟随尼尔斯的漫游饱览了瑞典的锦绣河山,学习了它的地理、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也熟悉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创作《骑鹅历险记》一书“是为了教育瑞典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她“认为只有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国家,熟悉祖国的历史,才能使他们真正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作者用心良苦,而效果也极佳。瑞典近几代人,上至国王、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阅读过这本书,在它的潜移默化下成长。

(二)阿斯特里德·林格伦

阿斯特里德·林格伦(1907—2002)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儿童文学作家,被视为当代世界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她出生于瑞典斯摩兰德省一个农民家庭。她从1944年发表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后,五十多年一直坚持创作,为儿童创作了八十多部童话、小说、故事,一批连环画、剧本和儿童诗,以《长袜子皮皮》、《小飞人三部曲》、《米奥,我的米奥》等为代表,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长袜子皮皮》。因为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她于1958年获得第二届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

林格伦是天生的童话作家,她善于体贴孩子、理解孩子,通过创造神奇冒险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充满游戏性的童话故事中释放被压抑的天性,同时又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现实,在一种陌生的奇异感中折射现实,体现艺术的真实性。

《长袜子皮皮》又译作《长袜子皮皮的故事》,是最早使林格伦获得世界声誉的童话。它最初是作者应生病的七岁女儿卡琳的要求在病床边讲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皮皮的九岁小姑娘,她的妈妈因病很早就去世了,当船长的爸爸又在一次海难事件中失踪。皮皮带着一箱金币独自回到故乡的一所小房子里生活,和邻居孩子结成好朋友,过得很快乐。她聪明又淘气,一头红头发扎成两根硬邦邦的小辫子;脚穿一双比脚大一倍的鞋,两脚上的长袜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她的突出特点是力大无穷,常常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这部童话没有集中的情节,内容是由皮皮串联起来的一系列儿童生活和游戏场面,显得轻松、活泼。皮皮这位解脱了所有身心束缚包括父母管束而自由发展的儿童形象,正是儿童心目中对自主、自由、快乐而有力的生活的向往。

《小飞人三部曲》是林格伦的另一部重要的长篇童话(包括《小家伙和在屋顶上的卡尔松》、《小飞人又飞了》、《小飞人新奇遇记》)故事写一个叫“小家伙”的小男孩幻想了一个可以与他做伴、排遣孤独的童话人物——卡尔松。卡尔松矮矮胖胖,住在斯德哥尔摩一户人家的屋顶上,肚子上有个按钮,一揿,他背上的螺旋桨就呜呜转动,带着自己飞腾起来。这就是“小飞人”。卡尔松爱淘气、爱吹牛,有无穷的想象力,也爱帮助弱者。他还什么都知道,对样样事情都精通,是各方面的专家,例如他知道“世界上用积木搭房子搭得最好的人”,“世界上画鸡画得最像的人”等等。自从有了卡尔松,小家伙就不再寂寞、孤独,他跟卡尔松一起,从人家窗口飞进去,干起了淘气的事情:装鬼吓走了姐姐的男朋友,捉弄两个小偷,用吸尘器打扫全身……体验到了各种欢乐和破坏的乐趣。

卡尔松这一形象表现了儿童“狂野的幻想”所带来的种种乐趣,是林格伦献给所有孤独、寂寞的孩子的一份礼物。

二、意大利的卡洛·科洛迪和姜·罗大里

(一)卡洛·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

卡洛·科洛迪(1826—1890)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乡村厨师的家庭。他创作小说,撰写评论和随笔,但让他饮誉世界的却是为幼儿创作的《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是世界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低幼童话。最初创作于1881年,以《木偶的故事》为题在罗马的《儿童杂志》上刊载。当初作者并没有想写成长篇,但因为发表后引起轰动,读者要求写下去,于是故事往下发展,一期一期地连载,1883年出版了单行本,改名叫《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以神奇的幻想,非常的夸张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童话世界。皮诺乔是一个木偶,他十分顽皮淘气,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冒险,经常犯错误,经常想着改正错误又经不住诱惑,不断犯新的错误,在历经重重灾难和奇遇后,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皮诺乔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传奇,他的父亲木匠杰佩托刚把他的手刻好,他一把就扯下父亲的假发套;一有脚就跳到了街上,从此开始了他无与伦比的“奇遇”:逃学去木偶剧院;想用偶然得到的金币为父亲买上衣却被猫和狐狸骗了吊到树上,幸好被仙女救下来,准备学好;后来不听蟋蟀的劝告,相信不劳而获可以发财致富,结果不但丢了金币还被关进监狱;再后来找到仙女决心用心读书时,又经不住诱惑跟别人跑到海边去看鲨鱼,掉进海里被渔夫捞起来,差一点又被渔夫炸来吃了,关键时刻又是仙女救了他;他遵守了一年多的“决心做好孩子”的誓言,就在即将变成“真孩子”的前夕,他又多次历险,最后他被吞进鲨鱼肚子里,却遇见前来寻找他不幸被鲨鱼吃掉的父亲,他机智地带着父亲逃了出来。从此,他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年迈的父亲,帮助生病的仙女,最终如愿变成了真正的孩子。如此惊险刺激的情节,怎能不吸引喜欢冒险、爱幻想的幼儿呢?

“皮诺乔”是一个木偶,有着木偶的许多特性,比方烤火不注意就把自己的脚给烧焦了;掉进海里不会沉没,能像条鱼似的游起来;同时,他又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幼儿,有着低幼儿童诸多的心理特点:纯真、诚挚、好奇、贪玩,对父亲和仙女满怀热爱和信赖,时时想学好,却又怕吃苦,缺乏意志力,还经不住诱惑等等。幼儿所具有的共性结合特有的木偶个性,再加上作品特有的夸张幻想、绘声绘色的语言叙述、精心构思的情节等,使《木偶奇遇记》成为儿童文学经典之中的经典。

(二)姜·罗大里

姜·罗大里(1920—1980),也译作詹尼·罗大里或姜尼·罗大里,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家。1970年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得者。

1950年他开始在《少先队员》周刊连载长篇童话《洋葱头历险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二十多年又出版了长篇童话《蓝箭号列车旅行记》、《假话国历险记》、《电话里讲的故事》、《天上的蛋糕》、《圣诞树星球》、《电视里的吉普》,童话集《21加1个童话》、《有三个结尾的童话》,儿童小说《三个小流浪儿》,儿童诗《童谣儿歌集》、《天上和地上的童谣》等。1973年出版童话理论专著《幻想的法则》。

创作于1958年的《假话国历险记》是罗大里的代表作(原名叫《小茉莉游说谎国》)。在《假话国历险记》中,罗大里虚构了一个充斥着谎言的国家。他通过主人公小茉莉的历险,虚构了一个是非颠倒,真假莫辨的国家——假话国。这是一个被海盗占领了的国家,海盗为了不让人们了解他们的底细,下令修改字典。这下整个国家都乱了套,人人都得说假话,比如面包要说成墨水,早上好要说成晚上好,同样晚上好就得说成早上好,橡皮指的是干酪,猫必须像狗那样汪汪叫,而狗却大喊喵喵,否则就会被抓进疯人院。正直、善良、美好在这里都被压制了。但是,只要有虚假与丑恶,就必定会有善良与正直与之对抗,而且爱与真实,善良与正义永远都不会消失,必定获得最终的胜利。于是,假话国里活跃着一群与众不同的人物:小茉莉、小香蕉、瘸腿猫、本韦努托等,他们都有“缺陷”,但是他们都有正直、善良的心灵,人格最终都得到了完善,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作者赋予了书中人物鲜明的个性。男孩小茉莉是一个大嗓门的歌唱家,生就一副大嗓门,一说话就能把窗玻璃、黑板、玻璃杯震碎。为此,学校和家里都严禁小茉莉开口。他想利用嗓子的特殊功能摘果子,却被人认为是恶巫师,不得不背井离乡。画家小香蕉,他画什么就有什么,他笔下的那些动物只有画得真实才有生命,才能从画布上走出来,变活。假话国里还有一只瘸腿猫,它是粉笔的女儿,只有三条腿。还有热心助人的本韦努托,他一坐下来就会变老。历经周折后,这些可爱的人物都克服了自己的缺陷,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方法。瘸腿猫为救小香蕉牺牲了自己新获得的第四条腿,依旧是瘸腿的猫,却毫无怨言;本韦努托的一生都在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直到他非常衰老的时刻,为救小香蕉他还是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高贵而伟大。最后小茉莉、瘸腿猫、小香蕉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贾科蒙内国王一伙,小茉莉懂得了用他的歌声去帮助他人,用自己独特的嗓音震坍了疯人院,解救了被困在圆柱上的瘸腿猫,也“震毁”了贾科蒙内王朝的统治。谎言、虚伪和丑恶终于崩溃了。

这部童话的故事引人入胜,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的发展也是一环扣一环,十分紧凑。语言简洁明快,大量运用对话,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

罗大里师范毕业、教过小学的经历使他特别看重孩子的快乐,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像玩具一样有趣”。他常常感慨小学生们“笑得太少”,应该向孩子们“讲各种滑稽的故事……越荒唐,小朋友们就越是哈哈大笑”。他为幼儿作的短篇童话集《电话里的故事》里那些故事真的就像玩具一样,短小精致,想象奇特,好玩又有着鲜明的主题——让幼儿在娱乐中认识一些浅显的道理。它以一位药品推销员出差期间每天晚上通过电话给女儿讲故事来串联不同的短小故事,共63个。这些故事里有很多是张扬游戏精神、表现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的,比如《冰淇淋楼房》、《游荡》、《星期天的早晨》等等。还有一类是赞扬劳动人民、讽刺剥削者和统治者的,如《做果酱的巧手》、《住宅和楼房》等。

罗大里还是一位优秀的儿童诗人,他的诗集《好哇,孩子们》中有一部分诗歌适合幼儿欣赏。这个诗集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颂劳动者,《一行有一行的气味》就是其中的典型。

第五节 其他国家的作家作品

一、古希腊的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伊索生活的时间和地点都不详,生活时代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的初期,传说他曾经沦为奴隶,不过因为机智幽默、睿智过人,能够用巧妙的方法帮人解决难题,幸运地得到赦免而获得自由。据说他常常谈笑自如,语惊四座,于是“伊索”成了当时既富幽默而又极富神秘色彩的名人,也成了智慧的象征。随后,他的一些作品或随口而出的有趣故事,被人争相传抄。后来有人把这些故事收集整理成册,便成了伊索寓言的雏形。在不断传颂和整理的过程中,历代的整理者也有将符合伊索寓言精神的其他优秀寓言吸收进去的。由此,文学上对伊索寓言的内容也就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所以,今天见到的《伊索寓言》有一部分作品并非伊索所作,而是符合伊索精神的作品。

伊索寓言常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真理。其故事言简意赅,生动灵活,在诙谐幽默中揭示人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又因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所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可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寓意。对于幼儿来说,伊索寓言短小生动的故事是他们喜欢听赏的,比如《狐狸和葡萄》、《狼和山羊》、《乌龟和兔子》、《乌鸦和狐狸》等。至于其中的寓意,他们可能懂,也可能暂时不懂或者不能全部领会,都没有关系,欣赏多了会慢慢感悟的。

二、奥地利的费利克斯·萨尔腾

费利克斯·萨尔腾(1869—1947),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萨尔腾擅长写青少年儿童小说,其中的主人公尤以动物居多,如《小鹿斑比》、《小兄弟》、《小鹿斑比的孩子》和《小猫德耶比》等。作者借助动物的形象,用拟人化手法,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人类与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以及向往幸福、希冀和平的美好愿望,上述作品后来都被改编成电影,拍成动画片搬上银幕,在欧美许多国家上映,经久不衰。其中,尤以《小鹿斑比》最为著名。

萨尔腾的其他作品还包括长篇小说《叮当响的小铃铛》、《十五只野兔》以及剧本《欢乐的孩子们》等。在这些作品中,萨尔腾要表明的是:“只有不断地将动物拟人化,才能避免人的动物化。”他极力表现动物之间团结一致,同时又相互敌对的行为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狩猎兴趣,使动物一直陷于恐惧之中的现实。而作者对动物的爱,则构成了一个接一个扣人心弦的高潮。

《小鹿斑比》(1923)是萨尔腾的成名之作,这是一部教育小说,同时是一部启示录——深刻的“自然启示录”。故事描写斑比最初怎么受到母亲的关怀、照料和保护,后来逐渐懂得了要独立地对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险难。最后它在父亲的教育下,终于学会了自立。《小鹿斑比》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动物故事,还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故事。小鹿斑比生活的森林被作者描写得充满诗意,而活动其间的所有动物也被描写得非常传神,主题也特别鲜明。1942年沃尔特·迪斯尼把这故事拍成了电影,从此萨尔腾名声大噪。他的动物故事,特别是讲斑比的,至今还为儿童们所喜爱,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

三、日本的中川李枝子、大村百合子和矢玉四郎

(一)中川李枝子和大村百合子的图画书

中川李枝子(1935—)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毕业于东京都立高等保育员学院。1962年出版了处女作《不不园》,这部被称为“给儿童文学界带来了革命性震惊”的作品为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获得了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等多项大奖。此后,中川李枝子以幼儿童话为重点展开创作。其作品很多以图画书的形式出版,绘画大多出自其妹山胁百合子(即大村百合子。中川李枝子原姓大村,日本女子出嫁后改姓丈夫的姓)的手笔。她们的作品有“古利和古拉”系列作品、《天蓝色的种子》(1964)、《青蛙埃尔特》(1964)、《桃色的长颈鹿》(1965)、《森林妖怪》(1978)、《坦塔探险》(1981)以及《我与绘本》、《书·儿童·绘本》等。

大村百合子(1941—),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上智大学外国语学部法语科。她是中川李枝子的亲妹妹,高中时代就为姐姐的童话《不不园》画插图。后来姐妹俩合作的《古利和古拉》一举走红,她从此走上了绘本创作之路。《古利和古拉》曾获日本的多个文学大奖,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还将它列为“必读图书”。

《不不园》在日本被誉为低幼儿童文学创作的典范。它是一个短篇童话集,准确地说是带有绘本色彩的童话集。它讲了这些故事:

茂茂有一天起床就想说“不”,对父母给他的玩具、早餐以及去幼儿园等所有的事情都说“我不嘛!”于是被送进“不不园”,经历了一天只要提出“不”就可满足心愿的奇怪生活,终于还是想念凡事都有规矩的“郁金香幼儿园”了。

星星班的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只船,在海里捕到了一条大鲸鱼,船装不下,就把鲸鱼拴到船尾,结果,鲸鱼还是喜欢大海,回到海里去了……

大狼想吃胖乎乎的茂茂,但茂茂太脏,大狼想把茂茂洗净后再吃,茂茂却被小朋友们叫走了。洗净后的茂茂和小朋友们又遇到了大狼,大狼想吃茂茂,小朋友们把大狼打翻,叫来警察,把大狼关上了警车……

在《不不园》中,作者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虚幻化,用幻想写真实的生活,奇异有趣,新颖独特,语言简洁浅近,适于朗读或者讲给孩子听,益于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和幻想能力,拓展幼儿视野。

在处理现实与幻想的关系上,由于中川李枝子站在幼儿的心性和立场上展开描写,现实与幻想便发生了自然、和谐的融合。《不不园》中,除了具有引子作用的“郁金香幼儿园”这个故事是在现实环境中展开外,其他六个故事都有幻想的成分。比如“捕鲸鱼”描写的是幼儿们在幼儿园玩的一场游戏的过程和场面。如果现实而客观地描写,通常应该这样写:小朋友们拿了根竹竿当做铁钓竿,拿了几根细绳当蚯蚓,他们在海上与假想的鲸鱼搏斗。但是,以幼儿心理来介入游戏的中川李枝子却这样描写这个故事:当积木船搭好以后,玫瑰班的阿茂“用手摸了摸三角形的船头”,结果把积木船碰坏了一条缝子。这时,阿茂他们都知道船是假的,可是随着游戏的展开,孩子们就真正投入其中而忘记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了。“铁渔竿特别沉,用了三个人,才好不容易抬到船上去。”船起航后,“阿茂冲着渐渐远去的‘大象狮子号’央求着‘喂!把我也带去吧’”!“不行!用不一会儿,你就得捣——乱——船长的声音随着风飘了过来”。“到中午了,水手们把蚯蚓挂上鱼钩,开始钓鱼了。”“水手们钓上鲸鱼后,鲸鱼生气地‘从脊背那儿猛地喷出一大股海水’,水手们衣服湿透了,就拿来毯子顶在头顶。”暴风雨来时,“大雨点子猛地下了起来”。返航时,“圆圆的镜头里现出了细长的陆地”。时间、空间以及海上的历险被如此真切地描绘出来,已经不再是游戏,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这样以幻当真,是因为作家不是以大人目光,而是以一个全身心投入游戏的幼儿心理体验来进行描写的。因为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是分不清物理时空和心理时空的,他们常常把幻想混同于现实,一旦投入游戏就没有“游戏意识”,游戏中的一切就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一艘用积木搭成的船完全可以驶进任何海洋,并历经一切可以历经的风险。成人研究童话幻想时,常常借助童话的“通道”、“出口”、“入口”来切入。而幼儿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可以来去自由,无须跨越“通道”。如果以大人的目光把“捕鲸鱼”当做假的游戏来描写,反而违背了幼儿的心理真实。

中川李枝子在《不不园》中对现实与幻想的态度和表现方法很新颖,尤其是她塑造的阿茂,因为淘气、富有冒险精神、自由奔放、乐天幽默、充满活力而令幼儿们倍感亲切,唤起了他们深深的共鸣,受到他们的狂热欢迎。

毕业于保育学院,又当过保育员的中川李枝子特别了解幼儿的生心特点,她认为幼儿对观念的世界不感兴趣。因此,她把作品中不能形象化地表现的部分毫不留情地丢掉。比如《古利和古拉》里,古利和古拉捡橡子和栗子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要是捡到满满一篮子橡子的话,就放好多好多糖,煮得甜甜的!”“要是捡到满满一篮子栗子的话,就做栗子酱,煮得软软的!”这样的对话,特别具象,能刺激孩子的想象力,让其加入到故事里来。

《古利和古拉》讲一个玩与吃的故事,田鼠古利和古拉在林子里发现一个大鸡蛋,可是鸡蛋太大没法搬走啊!这可难不倒古利和古拉,他们拉着大锅、背着大碗……在林子里烤起了蛋糕。动物闻着香味儿都跑来了,大家一起分享金黄色的蛋糕。吃完蛋糕,该回家了,古利和古拉还把大蛋壳派上意想不到的用途。故事一开头有首歌这样唱:“我们的名字叫古利,叫古拉/在这个世界上,最最喜欢啥/做好吃的,吃好吃的/古利古拉古利古拉。”这是这个故事的主题,也是儿童们整个童年生活的写照,对于孩子来说,不就是“吃和玩”吗?如此诱人的故事,当然能让幼儿从中得到无限乐趣。松居直在《看图画书的眼睛》一书中说,《古利和古拉》不是一本让孩子们看着快乐,而是一本能让他们走进去感到快乐的图画书。《古利和古拉》已被翻译成八种文字,是日本在海外最广为人知的经典绘本之一。

(二)矢玉四郎的漫画故事

矢玉四郎(1944—)出生于日本大分县别府市,1967年毕业于千叶大学工学部。曾先后做过商业设计家、漫画家,现在的身份是作家、画家及作词家。主要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晴天,有时下猪”系列及《打一百万个嗝》等。

矢玉四郎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用十五年的时间陆续创作了一套风格相当另类的图画书——“晴天,有时下猪”系列,他自己撰文,自己画图,文字很怪诞,图画也很怪诞,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轰动的“荒诞故事”,是日本儿童文学“荒诞故事”经典中的经典。它的荒诞味道即使在以荒诞著称的作品中也属少见。

“晴天下猪”系列,共有六本,分别是《晴天下猪》(1980)、《明天是猪日》(1985)、《我有时是猪》(1987)、《我连肚脐眼儿都是漫画》(1990)、《梦里来的梦孩儿》(1993)、《搬家机器人》(1995)。前三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后三本是各自不同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山则安的小男孩,因为妈妈偷看了他的日记,就写妈妈吃丸子噎住了,脖子变得像蛇一样长。第二天,妈妈的脖子真的变长了。这下全乱套了,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还有更乱套的事情,就因为他随便在日记上写了一句“晴天,有时下猪”,第二天就险些下起了一场猪雨……

这个信口开河的故事一出版就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其程度出乎作者的意料。但评论界对此反映却相当冷淡,等了几年,还不见评论界有什么动静,矢玉四郎又推出了第二本《明天是猪日》。这次真是糟透了,不但上一本书里那场没有下下来的猪雨下来了,而且水龙头里、抽屉里、冰箱里,甚至消防队员的救火水管里喷出来的,全是猪!整个世界被大大小小的猪给淹没了。

不追求画画的技巧,而是追求图画讲故事、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是“晴天下猪”的图画的特点。矢玉四郎采用漫画的叙事方式,对故事的重点表达部分极其夸张,而其他部分看上去并不很着力。更有趣的是,作者用很拙的儿童画法来画画,画面看上去特别的幼稚,他想让孩子看完后,自豪地说“就这个,我也能画”。

从1980年第一本《晴天下猪》出版以后,就得到孩子们前所未有的支持,发行量迅速突破百万,不仅被改编成了同名动画片,而且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晴天下猪”这个流行语甚至被收入到了1987年版的《现代用语基础知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