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10367700000009

第9章 自信——成功人生的基石

《东方之子》节目在访问乒坛皇后邓亚萍时,记者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每次都获得冠军呢?”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五零的世界冠军竖起一个大拇指说:“我自信!”

在敬佩邓亚萍自信的同时,我们很多人也都曾为著名诗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所惊叹,被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而折服。那么什么是自信,如何获得自信,自信该如何测量,它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在这里,通过探讨以上内容,我们将与你共同探讨如何创造自信的幸福人生。

吉尼斯世界推销纪录创造者,美国的乔伊·古拉德,曾在一年中创造了推销出1425部汽车的纪录。当初他去应聘汽车推销员时,本不想雇佣他的经理问道:

“你推销过汽车吗?”

古拉德自信地回答:“我没有推销过汽车,但我推销过日用品、家用电器,我能成功地推销它们,说明我能成功地推销自己,我能将自己推销出去,自然也能将汽车推销出去。”最终他凭着对自己的信任得到了这份工作。

邓亚萍自信而摘得了“世界乒坛皇后”的桂冠,古拉德自信而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一生。是自信成就了他们各自的梦想。那么什么是自信呢?

一、什么是自信

《韩非子》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有个人准备去买鞋,于是他在家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做了一根尺子。当他到市集上选好一双鞋子,想比比大小时,才发现自己量好尺寸的绳子忘在了家中,于是他急急忙忙跑回家中去取绳子,当他慌慌张张地返回来时,市集早已散了。这就是“宁信度,无自信也”,他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里,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

(一)自信的心理成分

相信自己,既包括对自己品德的肯定,也包括对自己的能力、身体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信任。

无愧于心的品德自信。相信自己做到了:既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他人。正所谓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古有包拯刚明正直,不怕权贵,今有无数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有无数人为新社会舍己忘我。他们所追求的正是“无愧于心”,并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对于自己品格的肯定。

胸有成竹的能力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是相信自己具有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可以是对自己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能力的信任,也可以是对自己从事特殊职业或事业能力的肯定。比如,擅长记忆的人们会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充满自信;出色的画家、作家或者是法医,对自己的观察力更是毫不怀疑;乔伊·古拉德相信自己具有成功推销自己、推销汽车的能力,这是对于自己从事推销工作能力的一种信任;邓亚萍能不断地赢得世界冠军,一句“我自信”则体现了在乒乓职业生涯中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心。

独一无二的身体自信。对体育运动、健康素质、动作身材、仪表表情、长相身高等方面的肯定与信任,则体现了一种对于自己身体的自信。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对于自己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是肯定而积极的;在T型台上的模特,也只有对自己的身高、身材、动作、表情或者外貌等方面充满着自信,才能彰显出自我与服装的风采。

真心换真情的人际自信。对于人际关系的自信,不仅是对自己人际交往技能的肯定,更是对于自己各种关系的质量以及自己被接纳、被帮助的信任与肯定,相信自己能够与周围的人们建立一种和谐、友爱的关系。只有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充满自信,才会相信家人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相信朋友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是真诚、可靠的。当疲劳时能够去寻求家的温暖,遇到困难时能够寻求并接纳他人的帮助;相信自己真心的付出也必定能够收获他人真诚的回报。

总之,自信(self-confidence)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品德、能力、身体、人际关系等的信任,是对自己所知的与所能的具有信心,对自己所想的或所做的不怀疑。

(二)自信之精髓——我能,我坚信,我坚持

从上面的例子和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哪一方面的自信都包括着这3个部分,它们是自信的本质体现,是自信的精髓所在。

1.我能——自我胜任感

这是对自己所知与所能具有的信心。能力是自信的核心,在自己所熟悉或擅长的方面,自信的人相信自己具备某种能力或潜能,相信自己能够承担或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并且能够不断地尝试,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机会来表现自己、提高自己。

乔伊·古拉德曾说过,生命中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一个是“I want”(我想),另一个是“I can”(我能)。古拉德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也正是凭着“我能够将自己推销出去,自然也能够将汽车推销出去”的自信,敢于主动地要求获得一份推销汽车的工作,也正是凭着这个“I can”而终于打动了经理,最终使自己在汽车的销售中获得了一个成功的机会。

2.我坚信——自我决定能力

这是一种对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不怀疑,是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洒脱与豪迈。自信的人一旦作出某种决定或判断,踏上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就不会轻易因他人的影响而改变或退缩。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而被体校拒之门外,但她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虽然矮小的身材不符合乒乓球运动员的传统标准,但她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的。这份自信让她面对人们的质疑而没有退缩。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毅然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事实证明,邓亚萍当初的选择与坚持是正确的,她出色的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不过,对于“走自己的路”的坚持与不怀疑,并不是盲目的,这条路一定是要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它对于个体来说是合理的、是适合自己的。试想如果当初邓亚萍选择的是一条体操之路,那她的坚持带给她的会是什么呢?估计只会是无尽的打击和失败吧。

3.我坚持——坚定的意志力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即使是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自信的人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地克服困难,并最终靠着这种对自己的信任而获得成功。

对于古拉德来说是如此的,可以说没有对自己的信心、没有那份坚定的意志,他就不可能走出破产及负债6万多美元的困境,也不会凭着一个电话簿和一张尘土厚积的桌子打败所有的对手而成为一名伟大的推销员。对于邓亚萍来说也是如此,没有那一份自信与坚定,在人们最初对她的怀疑目光中,面对几近残酷的训练、身体的煎熬、心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她可能早就退缩了,也就更不会有从一只“丑小鸭”到“世界乒坛皇后”的飞跃与转变。

二、自信的远亲与近邻

自信的远亲与近邻是指与自信相关的心理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馁与自负等。

(一)自我效能感

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几乎人人都会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作出一种主观的评估,这种主观的估计就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者,其自信心也强。当人们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动,比如能够流畅地背诵一篇文章,能够出色地完成某个工作项目,或者是能够成功地做完一套体育动作时,就会产生一种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此时个体的自信心也会比较强。高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带来关于自身的正性情绪体验,而且能加强个体对于自己的信任。因此,自我效能感可以被看做是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自信的人却不一定总是有着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因为自我效能感针对的是某一具体的活动,它所反映的也只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估,并不代表真实的能力。比如,当个体面对一项自己并不熟悉、不擅长的任务时,由于自己在其他方面多次的成功会使其产生一种高的自我效能感。但这并不说明他真的具备了完成任务的素质与能力,只是多次成功的经历让他高估了自己而已。而自信者的能力感是建立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长与所短,当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任务并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成功地完成时,高自我效能感也就不会产生了。

此外,自信心是个体对自身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是一种综合感觉。而高自我效能感所表现出的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心,只是自信的一个核心表现,却不是全部,自信比自我效能感更为概括和全面。除了对能力的自信外,自信心还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气质、品德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肯定。因此,虽然自信与自我效能感紧密联系却有所不同。

(二)自馁与自负

自馁,是由于不自信而畏缩不前。由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导致的自我怀疑,因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忽视自己的优点而产生的自卑等都会使人不自信。尤其是自卑感,更是自馁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自卑者往往过低地评价自己,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常常表现为无能感。他们不仅缺乏积极主动性,遇到问题更是退缩不前。

自负,是过于自信而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心态。是由于个体过高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造成的,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刚愎自用。

自馁与自负很多时候都是不利于个体的成长和成功的。尼克松的不自信引发了“水门事件”这一丑闻,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马谡因自负兵败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首的故事,以血的事实向我们讲述了自负的危害。不过,无论是自馁还是自负,通过我们的努力都是可以超越的。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越,当年曾因为自己的肥胖而非常不自信。她常常疑心同学们会暗地里嘲笑她的肥胖样子难看,因此不敢穿裙子,不敢上体育课,甚至还怕看电影,因为她怕看到电影里出现的蠢笨的胖子形象。但在以后不断的求学、求知过程中,张越逐渐认识到:“虽然漂亮会给一些人尤其是女生带来很多好处与便捷,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人生无捷径,痛苦与压力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不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别人如何那是别人的事,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打磨。只要自己没有什么错,没有伤害过别人,自己就有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有权利去自信。”于是,她不断地学习、进取,慢慢地克服了因肥胖而给自己带来的自卑,并且终于凭借自己的才气,而不是凭借外貌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经常面对着全国几亿电视观众自信地侃侃而谈。

同样,盲目的自信会导致自负,而正确地看待自己也能使自负者及早回头。有这么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他的射箭技术非常了不得,当时几乎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胜利逐渐使他变得非常自负,刚愎自用,认为人人都不如自己。一日,当他又在夸夸其谈,“世上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这时旁边一位卖油的老人淡淡地说:“对于我来说十分简单的事,你就不一定能够做得到。”说着那位老人将一枚铜钱放到油瓶口上,拿起勺子通过铜钱中间的小孔往瓶中灌油,结果不仅滴油未溅,而且铜钱更是未沾上一点油。那位自负的年轻人看了一眼老人,不屑地说道:“这有何难。”说着便拿起了勺子,可结果呢?不仅油溅得到处都是,铜钱也早已变成了一枚“油钱”,试了多次之后依然如此。这时老人哈哈一笑,说道:“年轻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定的长处与短处,你只不过是在射箭上具有一定的长处而已。切莫被一时的成功迷了眼睛,过高地估计自己,否则后患无穷啊。”听完这席话,那位年轻人想想自己以前的表现,惭愧地低下了头。

自信应该有度,而要把握好这个度,克服自馁与自负,都需要我们能够客观而积极地评价自己。对待自己既要能够自谦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负,又要勇敢、谦虚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这样的自信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处处充满精彩。

自卑与追求优越

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认为,自卑与补偿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他在对自卑的经典论述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自卑的影子。人一出生就开始为克服自卑感而抗争,他把这种抗争叫做“追求优越”。我们越自卑,追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阿德勒的一生,也正是一个人克服自卑感并超越自卑的优秀榜样。小时候的阿德勒一直被自卑感困扰着。在家中,他是6个孩子中的老三。小时候他身材矮小、体弱多病,4岁才会走路,所患的佝偻病,使他的身体在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落后于他的哥哥和其他玩伴,而且他还曾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他的童年是在健康而受宠的哥哥的阴影下度过的。在学校里,开始阿德勒的成绩也很差。有一年他的数学考得非常糟糕,不得不重读这门课。他的老师劝告他父亲带阿德勒离开学校,去跟鞋匠当学徒。但这件事激发了阿德勒向上的动力。他发疯地学习,不久就成为了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并于1895年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最终成为了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德国天才哲学家尼采,出身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又矮又瘦,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他曾追求过一个美丽的姑娘,但因为太笨拙,没有成功,这使他更加自卑。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最终尼采成了著名哲学家,“超人哲学”的奠基者,并写出许多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著作。

三、多种形态的自信

自信有多种形态,根据不同的标准,自信可分为过程自信与目标自信,状态自信与特质自信,领域自信与总体自信等。

1.过程自信与目标自信

自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由此可以将其划分为行动过程自信与行动目标自信。

两个能力相差无几的业务员,对于同样的一项业务工作,一个人由于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认为自己很容易就能完成,但他却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毫无信心,认为自己的前途是一片黯淡;而另一个业务员虽然觉得自己要想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有些难度,但他却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认为不管现在的情况如何,自己将来是一定会获得成功的。前者就是行动过程自信,它是以当前的行为过程为参照点的,指向的是当前的任务;后者就是行动目标自信,它的参照点是目标,指向的是终极的结果。

过程自信更多的是以当前的表现为依据的,很容易受到当前活动结果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在当前行为活动中却具有较强的动力性;而目标自信则更多的是以未来的目标作为依据的,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有助于良好心态的维持。

所以两者如果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会使个体产生最佳的状态,不论是对于当前的行为,还是以后的发展都会起到强大而积极的动力作用。

2.状态自信与特质自信

根据自信的稳定性、持续性,可以将自信分为状态自信和特质自信。

状态自信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对能成功地完成任务的能力所具有的信念。对处于同一竞赛场上的运动员来说,他们之间实力差距是很小的,有时候决定他们成败的关键,正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信心。赛场上良好的自身状态、熟悉的周围情况,或者是对手不很出色的表现,都可能会使运动员对自己成功地完成动作或实现目标具有很高的自信心,从而能高水平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而在赛场上所表现出的这种自信就是一种状态自信。状态自信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利的局面、被动的处境等都会使这种信心产生动摇。

而在邓亚萍身上所体现的是另一种自信——特质自信。这是对自己能力所具有的一贯信念,不会随情境、反馈等的不同而改变,具有较强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因此不论在哪一种比赛中,不论对手是多么的强大,不论当时比赛的情况有多糟糕,邓亚萍都始终相信自己,对自己充满着信心,都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也正是这种自信使她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多次走向了世界冠军的奖台。

3.领域自信与总体自信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业充满着自信;擅长交际的个体总是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充满着自信;体育健儿们也经常具有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或运动技能的自信。这些自信都是在具体领域中的自信,也是由于个体在这些领域中具有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有多少个可以知觉的领域,便可以分离出多少特殊的自信心,如,学业、社交、身体、品德、运动自信等等。

总体自信是对自己整体的积极信任态度,即对自己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持稳定的信任态度。与对于特殊的素质和能力的肯定不同,这种自信不只是对于“某件事”的具体的信心,而且是对自己的一种总体的信心。在熟悉的领域内,是自信的;在不熟悉的领域,也会是自信的。他相信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或者是潜力,只要自己努力去学习、去尝试,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

然而如同一位对于自己的技术很自信的理发师,对于服装设计也许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信心全无;对于自己的学业一直很自信的学生却在一次不是很难却很重要的考试中失利了,其自信心定会受到打击一样,领域自信是狭窄的、不可靠的。

一旦离开了这个独特的、擅长的领域,或者是一旦遭遇挫折与失利,个体的自信心就会消失或打折扣。

不过,领域自信是总体自信的基础,它可以由某个领域的自信而迁移到其他领域,从而形成对自己能力的一般肯定。只认得字母ABC,就有能够在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里读书的信心和勇气吗?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邓亚萍做到了。“我不信有做不成的事”,邓亚萍最初的自信是由她在乒坛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乒乓事业上的成功又使她敢于从字母开始,从世界冠军走向了剑桥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