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10367700000008

第8章 自立与心理和谐

心理和谐是心理内部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外部因素之间在总体上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心理和谐体现在我们能否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以及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中。通俗地说,心理和谐就是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与社会和睦相处,与自己和睦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即接受、尊重和信任他人,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助人也坦然接受必要的帮助;承认人各有志,承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不武断,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做到如古人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即理解、认同、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自觉为社会群体之一员,热心社会公益,遵守社会公德。与自己和睦相处即悦纳自己,尊重自己,不与自己为难,有理想又能接受现实,不掩饰不护短,心怀坦荡,能健康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要做到上述3个方面的和谐,个体首先必须是一个有主见、有行动能力又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的人,即一个自立的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的君子应是与自己和睦相处的人;古人又云“唯仁者能爱人,能立人,能达人”,这样的仁者应是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的人,按今天的标准,就是有坚实的内在信念、行为能力和责任意识的自立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立作为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个体心理和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是达到心理和谐的必要前提。

(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积极人生的养成

个体的行为往往以其观念为支点,所谓“知”是因,“行”是果。我们看待自立品质的不同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认为路要靠自己走的人,才会愿意迈开自己的双足;而仰赖别人餐桌的人,常常最后才轮到他吃饭。我们要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自立者,首先在认知上要有所领悟。

自立者能积极看待人生,是因为他们能积极看待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关于学龄儿童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越积极的儿童,其自立行为发展水平也越高。也就是说,在困难面前,自立者自信、坚持、进取、独立,喜欢迎接挑战、解决难题。与低自立水平儿童相比,高自立水平儿童在认知活动中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更多的是利用自己内在标准进行理解与判断,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并独立采取某种行动。他们的态度和意向不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干扰。可见自立者是善于独立思考、正确自我评价、敢于自我决断的人。

自立者的积极人生——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约翰·库缇斯(John Coutis,1969—)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澳大利亚人,天生下肢瘫痪并做了截肢手术的他,却取得了一系列让正常人惊叹的成就:夺得澳大利亚残疾网球冠军、成为澳大利亚板球队荣誉队员、考取了驾照、成为国际著名的激励演讲家……

“每天都是一场战斗”——他刚生下来时,医生对他的父母断言他活不过一周;

过了一周,医生又说他活不过一个月;过了一个月,医生又说他活不过一年;而父母并没有放弃,更加悉心地照料他。周围有不少小孩骂他是“怪物”,10岁那年被一群同班的小学生绑起来扔进点燃了的垃圾桶,差点送命,后来幸被一位女教师发现并冒死救了出来。生活中的遭遇曾让他一度想自杀,后被父母劝阻。在父母爱的力量鼓舞下,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学习,虽然他被确诊患了癌症,但他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歧视、敌视他的人……他每天都像战士一样,时刻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生活并非理所当然”——约翰·库缇斯提醒我们:谁总说自己的鞋子不好看或不合适的鞋码难找?那么是否愿意和我交换一下!生活并非理所当然,应该知足常乐。

“意志坚定万事皆成”——约翰·库缇斯的口头禅是:“因为我们能行。”就是因为这种信念,他不坐轮椅,坚持用手走动;为能够走远路,还学会使用溜冰板,他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并取得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成绩。

约翰·库缇斯所经历的逆境与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个人感召。他天生严重残疾,但他以拒绝死亡来挑战医学观念。他有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他乐于付出他的时间和才能,向全世界千千万万热情、热切的人们进行着雄伟壮丽的演讲。他没有腿,也不依靠轮椅生活、移动和存在,却铸就了世界级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自立者能积极看待人生,不仅仅因为他们能积极看待自我,还因为他们能积极看待环境。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当一个真正的自立者面对困难时,他的信念是坚定的。“每天都是一场战斗”“生活并非理所当然”“意志坚定万事皆成”,这些坚定的自立信念源于主人公深刻、稳定的自立意识和正确、客观的自我认识。这样的人能正确地预估困难的程度和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凭借头脑中稳定的观念自发、自觉地实施自立行为,以实现“自己实际做到的”与“自己应该做到的”之间的平衡。就算在短期内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他也能够坦然接受这种不平衡,并争取在下一次努力中缩小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就是心理和谐的状态。

(二)幸福是自己创造的——幸福人生的造就

俄国作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我愿独立自主和照自己的意思过生活:凡是我自己需要的,我欣然接受,我不需要的,我就决不希求。”自立者的需要和现实间,同样也存在着差距。但他们接受,且是欣然接受。这种积极的情绪,恰好突显出了心理和谐的本质——悦纳我们自身的优劣。这提示我们,要做心理和谐的自立者,就要学会如何悦纳人生。

在生活中,存在着某种认知,通常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情绪情感。自立者是能够准确体验自我情绪并加以控制、调节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认知和信念得以进一步地调整和巩固,从而指导行为的再次发生。例如,当一个自立的人远离父母和朋友时(初认知),起初他会觉得有一定的孤独感(情绪体验),但他知道分离是暂时的,马上就会与父母团聚,这样的情况自己能应付过来(认知调整),因此他并不会一直处于低落的情绪中(情绪调整),而是又恢复了往常的状态(行为恢复)。虽然整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认知,但是没有准确的情绪体验就没有促进认知改变的动力,因此也不会有情绪的调整,那么个体内部将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这必然是不符合我们所说的心理和谐。当然,我们生活中充满着这样的“体验——调整——行动”的心理与行为模式,而自立者能够在这许许多多模式的相互作用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加轻松地面对困境。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个懂得用愉悦的心态享受生活的人,她在接受采访中说:“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我就是一个乐观的人,在痛苦的熔炉中历炼出来的一个乐观者……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若干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寻求自立的路途上,我们要怀有一颗激情澎湃的心,悦纳自我,享受生活。

自立者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个自立的人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让不良情绪困扰自己而欲罢不能。充分的自信、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将会给自己追求心理和谐的道路铺上成功的基石。

1.推迟动怒时间

当你控制不住情绪要发脾气时,可先在心里数15下再发怒。下一次数30下,不断延长动怒的间隔时间。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个圈”,即动怒之前并不讲话,以缓和不良情绪。

2.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控制情绪不等于压抑自己,使积怨加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会合理宣泄。如我们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谈心来宣泄,也可以用在适当场合大声喊叫或痛痛快快大哭一场的方式来释放心中郁闷。

3.适当的代偿转移

即当需求受阻或遭受挫折时,可以用满足另一种需求的方式来减弱自己的挫败感,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自信心。此时,我们需要自觉主动地将注意力转到积极向上的对象上,切忌将心中的怨气转向一些不良的嗜好。

4.理性的升华

即把受挫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将其强大的心理能量加以疏导,凝聚到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如著名大文豪歌德在失恋之后,把失恋的情绪能量升华到文学写作中,写出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文学家普希金则相反,在得知美妻婚外恋后愤怒地与情敌决斗,结果中弹身亡,留下千古遗憾。越是情绪状态不佳的时候,越需要我们理智地思考。一件坏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使我们烦心,它往往是在我们精力、情绪状态最差时影响我们。

5.增加自己的幽默感

幽默感会使人得到生活中最珍贵的礼物——笑。笑是一剂良药,可以消除抑郁的心理,对不良情绪起到调节作用,使其得到有效控制。记住,笑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阳光,让自己常沐浴在这灿烂的阳光之中吧。

(三)让你勇敢地走下去——坚强意志的养成

各种内在需要的适当满足是求得心理和谐的基础。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需要的满足而克服困难要求自立者对自我行动的控制力和对目标的坚持性,这就是意志。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才会对更高层次的需要表现出需求。也就是说,当他们能够吃饱穿暖、有遮风避雨之所时,才会有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最终达成自我实现。在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中,无时无刻没有体现出对自立的要求。从基本需要的满足开始,身体、行动、经济自立就是不可或缺的。而倘若我们没有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的能力,那么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要提赢得爱与尊重。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来看,人们之所以会出现个人不和谐,是因为他们感觉到内心的需要没有办法得到实现,而得到满足的需要,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

换句话说,基础需要——心理学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过程,必定是一个不断跨越难关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行动力和坚持力的低自立水平者,往往难以克服外部的困难,这样就很难满足自尊、爱的需要甚至是安全、生理的需要,那么他们完成自我实现需要的机会也就更加渺茫,因此也更难保持心理上的和谐。因此,在缩短需要与目标之间距离的努力上,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意志力显得不可或缺。

自立者用意志绚烂人生的舞台——邰丽华

在湖北武汉,1989年的邰丽华只是走在城市街头的一个清秀的小女孩,也是流连在陈旧教室中读书的一个聪明的中学生,普通到没有人会特别注意她。只有当她用美丽的手语向你送出信息时,你才会知道这是一个聋哑姑娘。然而,就是这个普通聋哑姑娘,此时稚嫩而又坚强的灵魂深处,正辗转缠绕着一种逐渐升腾的希望和憧憬。

“希望”——她喜爱舞蹈,她对这种对自己有特别意义的艺术从心底涌动着无穷无尽的依恋。可是,武汉市歌舞团的赵老师在看到她是个可造之才的同时,又觉得无法有效地交流势必成为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阻碍。赵老师心里没底,因此只能先试验一段时间看看这个女孩的领悟能力再说。然而邰丽华并不这么看,虽然她年纪尚小,但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弱。她知道,在自己未来的人生中,在自己喜爱的舞蹈艺术中,只要前面有路,不管路上有多少荆棘和险滩,她都要平静地踏过去。

“考验”——赵老师考验这个新学生的第一个舞就是《雀之灵》,毫无疑问,对于根本没有专业基础的邰丽华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天堑。擦腿不到位,提腿不准确,手位不协调。在赵老师看来,她的关于舞蹈的一切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尽管邰丽华额头上已经汗涔涔的了。最后,赵老师干脆就把柔弱的小姑娘一个人“扔到”了排练室里,自己拂袖而去。空荡荡的排练室只剩下微微的喘息声和巨大的镜子里娇小玲珑的身影。或许她并没有想到这是老师对她的另一种考验,但不管怎样,一切困难在她眼里都是正常的,外面世界再大的惊涛骇浪在她心中都只是一汪静水,无法阻止她继续舞蹈。

“超越”——此后的半个月,她将自己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基本的吃饭和睡觉时间,其他一切时间都是在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个。她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让赵老师对她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凭借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不懈的努力与坚持,邰丽华终于成为我国唯一一个登上世界最著名的两大艺术圣地的艺术家——一个绚烂了舞台也绚烂了人生的自立者。

由于残疾,邰丽华过早地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坎坷,然而正是这些苦难,使她成为一个勤于进取的坚韧者。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总是以那样甜美的微笑,坚定地面对着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奋力前行。

(引自www。news。sina。com)

从邰丽华的故事中我们领悟到,在困难面前,自立者的行为具有高自主性和启动性,一旦行为得以实施,又具有持久性。对于行为良好的掌控力和坚持力使得个体各层级的需要次第地得以满足,越往高处走,自我心理也就越和谐。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自立自强。换言之,凭借意志顽强战胜人生种种困难,才能获得成长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才能达到自我成长的巅峰和真正的心理和谐。

学以致用

(1)自立的自我测试

想知道自己基本上是一个自立的人还是一个依赖的人吗?下面是一个简易的小测验,可以帮助你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自立水平。测验由一些形容词组成,请判断每一个形容词在描述你时是否恰当,并根据这些形容词的描述与你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在每个形容词后面的括号内打分。如果这个形容词的描述非常符合你的实际情况就打3分,有点符合就打2分,非常不符合就打1分。带*号的词反过来,非常符合打1分,有点符合打2分,非常不符合打3分。将所有形容词的得分加起来就是你的测验总分。

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自己在有些词上可以得3分而在另外一些词上只能得1分?现在你是不是比以前更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是较自立或很自立的,而在哪些方面却不那么自立甚至很不自立了?怎样才能改变这些不太自立或很不自立的方面?

(2)请回顾本章内容,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自立,什么是不自立了吗?或者说,一个自立的人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学习、生活等方面有什么特点?不自立的人又有什么特点?

(3)在你的周围,你见过非常自立的人和非常不自立的人吗?请回顾一下,平时你跟那些自立的人交往时有什么感受?跟那些依赖性很强的人交往时又是怎样的感受?假定要选择工作伙伴或朋友,你愿意选择哪一种人呢?

(4)人并不是生来就自立的,可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会比其他孩子更自立呢?

联系本章内容和自己的体会,想一下,假定你是一个儿童,希望父母怎样对待和抚养你?假定你是父母,想不想让你的孩子将来更自立?你会打算怎样抚养你的孩子呢?在培养自立品格方面,当前我们的父母、学校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值得反省和改进的地方?

(5)在阅读本书之前,当你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对待和处理的?在阅读本书之后,要是再遇到类似的困难,你想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呢?你的态度和行为会不会有所不同?你觉得自立是不是一种对我们应对困难、实现目标、快乐地生活很有帮助的品质?

(6)假如过一段时间再回头做一次上面的小测验,你预计你的测验结果会有变化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期?

只要有心,每天都会有进步。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