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10364500000022

第22章 成为焦点人物

人生在世,必须善处境,万不可浪费时间,作无益的烦恼。

在旧金山,马克·吐温靠着稿酬,本来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但是,由于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使得马克·吐温不得不离开。

一天夜晚,马克·吐温的朋友史蒂夫·吉利斯跟人打架斗殴,把一个酒馆的老板打成了重伤,当即以犯有杀人未遂罪而遭到了逮捕。马克·吐温为了史蒂夫,主动到警察局具保,但史蒂夫在获得假释后逃跑了,没有到法庭受审。警察局追究担保人马克·吐温的法律责任,因此他被迫逃出了旧金山。

史蒂夫的哥哥詹姆斯是个老淘金者,在深山老林里修建了一座木板房屋,他得知总爱惹事的弟弟使马克·吐温受到了牵连,而无处藏身时,就热情地邀请马克·吐温到他那里躲避一段时间。

于是,1864年12月,马克·吐温跟随詹姆斯去了内华达山区的采金小屋,过起了采矿工的艰苦生活。

马克·吐温白天和几个矿工在山坡上做些轻松的挖掘,晚上则在小屋里听詹姆斯和其他矿工讲故事。这些老矿工都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们叼着烟斗,坐在火堆附近,编造一些离奇、浪漫的故事。

詹姆斯收藏了许多好书,他擅长讲故事。到了夜晚,马克·吐温就喜欢跟他聊天,听他讲一些诙谐幽默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在猎户、农民和淘金者中,流传着一个回声的故事。故事中的“我”来到某地,看见远处巍然耸立的高山,由于相隔遥远,说话的声音到达山谷后又传回原地时,需要六个小时。为了不至于睡过头,只要在入睡前对着高山放声喊道:“该起床啦!”第二天清晨,回声就会及时地喊醒你。这个故事听起来,真是有意思极了。

每晚,在摇曳闪烁的火光里,马克·吐温就默默地吸吮着西部幽默故事的乳汁。

马克·吐温后来在演讲中,反复讲述的小故事《什么事难倒了蓝尴鸟》,也是在此时听詹姆斯讲的。说的是一只蓝尴鸟叼了一个橡子,落在木屋子,碰巧看到一块木板上有个节疤眼,它就把那橡子扔进去。谁知那个洞是直接通向屋里的,那只可怜的、天真的鸟却想叫屋里堆满橡子。

詹姆斯丰富的想象力,曾给他招来了很大的麻烦。有一天,一个印第安女人走过来,想向他们兜售大青梅那样的野果。迪克·斯托克住在这木屋里已经有18年了,他知道这种东西吃不得。不过,他也没有什么坏心眼地说,他以前从没有听说过这种果实。

然而,这句话对詹姆斯来说就足够了。他把这种鬼果子大加赞颂,说得是天花乱坠。他说自己吃过许多次了,吃起来只要加点儿糖煮一煮,在美洲大陆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个更美味的了。

迪克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他打断了詹姆斯的话。迪克说,既然果子这么鲜美,为什么没有在当地种一些呢?这一问,使詹姆斯张口结舌地站了好一阵子。但是詹姆士不是那种甘心屈服或承认错误的人。他假装说,能有机会再一次欣赏上帝赠送的珍品,真是太好了。随后,他把这些果子买了下来,还笑眯眯地说,能有这个口福,他真是高兴极了。倘若迪克和马克·吐温不想和他一起品尝的话,他也不在乎。

随后,詹姆斯拿来了一只能装三加仑的煤油筒,灌了半筒水,放在火上。把十来个鬼果子倒了进去,等水一开,他便把一把红糖放进去。水还在开,詹姆斯时不时地尝一尝这糟透了的食物,这果子越烧越烂,越烧越软。他就拿舀起一调羹尝一尝,咂咂嘴,装得很满意的样子,同时还说最好再加点儿糖。随后,詹姆斯就把一把糖倒了进去,让它再开一会儿,一把糖又一把糖放进去。

詹姆斯一连尝了两个小时,迪克和马克·吐温在旁边一直在笑他,嘲弄他,可他则一点也不动声色。

最后,詹姆斯说果子烧好了,烧得非常好。接着,他给大家每人舀了一份。但是,大家发现那么多糖根本就没有改变果子可怕的酸味,酸得让人受不了。

大家尝了一下就都放下了,可是詹姆斯还在一点一点地喝,并且还一个劲儿地赞不绝口。到后来,连他的牙齿和舌头都发痛了。在后来的两天里,詹姆斯一点东西也没吃,牙齿和舌头痛得厉害,根本就碰不得。即便如此,詹姆斯仍在吹嘘那糟糕透顶的鬼果子,还一个劲地称颂上帝。

就这样,在不时发生的有趣的事件中,一个多月过去了,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找到金矿。为了找到金子,马克·吐温他们又迁到卡拉维拉斯县的安模镇去。

一月份的天气,阴湿且冷,淘金者只好去酒馆里聊天,讲故事,消愁解闷。在这里,马克·吐温又听到了许多奇妙的故事。

有一次,他听说了一只青蛙的故事。有个叫科尔曼的矿工,养了只善跳的青蛙。他自知这是项了不起的本领,就找人赌输赢。这天,镇上来了个陌生人,科尔曼提出同他打赌。

可陌生人没有青蛙,科尔曼就把自己的那只交由他看管,自己去到一个水洼里捉来一只给他。科尔曼离开时,那人喂了青蛙一把铅弹。结果一比赛,那陌生人赢了。该文的妙处,与其说是讲青蛙,还不如说是揭示典型的远西居民形象。

1865年4月,南北战争结束的消息传到西部的深山老林时,马克·吐温于是从矿山小屋里走出来,回到旧金山,当起记者来。此时,他已经30岁。经过十几年的闯荡,他有了较为明确的人生目标。

纽约一位出版商想出一本阿特穆斯·沃德的短篇特写集,沃德建议马克·吐温也写一篇。于是他就把那篇青蛙的故事写下来寄去了。但是因为路途遥远,稿子寄到纽约时,那本集子已经编好了,于是它被推荐给《周末》杂志,并于1865年11月在该刊发表,这就是马克·吐温最有名的故事之一《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

在故事里,马克·吐温把科尔曼改名叫吉姆·斯迈利。斯迈利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与人打赌。“别人乐意怎么赌,他就怎么赌,只要他能和人家打成赌,他就心满意足。”

“要是有人斗狗,他也要赌;有人斗猫,他也要赌;有人斗鸡,他也要赌。哪怕有两只鸟落在篱笆上,他也要和你赌哪一只先飞。”

斯迈利是故事的主人公,在他身上生动可笑地体现了一种西部淘金者的狂热和梦幻精神。故事的讲述者西蒙·惠勒,是位几乎被生活遗忘的老矿工,为人温和、朴实。他对有人来跟他聊天感到非常高兴。他坐在酒吧间火炉边的椅子上,从对方的问话岔开去,用一种西部特有的口吻讲述斯迈利的故事。

西蒙·惠勒是绅士风度与粗俗的西部人的融合,他的冷嘲热讽深刻揭示了故事的内涵。斯迈利是故事的主角,而西蒙·惠勒才是真正使这个故事不朽的人。

《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的问世,标志着马克·吐温文学事业的开端,是他一生中的又一个转折点。

1865年,马克·吐温还写了一个短篇,即《一个没受上帝惩罚的坏孩子的故事》。坏孩子吉姆做了许多件坏事,在家偷吃果酱,在外偷摘苹果,在学校里偷他人小刀却嫁祸于人等,但他却从未受到像学校教科书里所说的那种应得的处罚。吉姆长大后爱酗酒,还杀妻灭子,利用欺骗和无赖的手段发了财,当上州议员。

这则故事的玩笑背后,隐含着明显的寓意。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宗教教义麻痹了善良的人,飞黄腾达的人则是邪恶之徒。

此时,马克·吐温厌倦了记者乏味的生活,他需要充分地展现自己。于是,他决定进行一次旅行演讲,把自己做记者和旅行中的故事讲给听众,介绍一些能促使他们深思熟虑的事实。

因此,马克·吐温又找到了一个新职业,即讲演人。后来他在讲演中又增加了滑稽成分。马克·吐温在全国各城市演讲时,总是习惯挟着讲稿,但他却从来没在演讲时翻过它,最后稿子散得到处都是,乱蓬蓬地不成样子,使人看了就觉得很好笑。

在纽约时,马克·吐温得知一家公司决定组织一次环球旅行,游客将游览希腊、意大利、法国、巴勒斯坦等地。马克·吐温想办法使自己以通讯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旅行。

1866年三月,马克·吐温接受了《萨克拉门托联合报》的邀请,作为他们的特派记者去夏威夷群岛访问,条件是每月写四篇通讯,以报道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每篇20元稿酬。

夏威夷当时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地,它那神秘的土著王国、迷人的草裙舞、四季飘香的花草、奇妙的火山等,令人着实神往。

马克·吐温骑马走遍了瓦胡、夏威夷、毛伊等岛,行程达三百多公里。他观赏了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海拔三千多米的莫那洛火山喷发熔岩的奇景。马克·吐温从小就爱探险,他不顾向导的劝阻,竟然跟另一位胆大的游客,在火山底面步行了两英里。

他们到了长达二百多的永不熄灭的熔岩火海附近,不慎中途迷路了。于是他俩索性就在那里欣赏烈焰翻腾的火海奇观,渡过了一个兴奋的不眠之夜。

离开莫那洛活火山后,马克·吐温又登上了海拔三千多米的哈莱亚卡拉死火山,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周长约五十公里。

就在此时,传来了“黄蜂号”客轮在太平洋上起火遇难的消息。于是马克·吐温马不停蹄,乘船在海上度过了四十多个日夜,抵达“黄蜂号”船上死里逃生的幸存者们所在地点,对幸存者进行深入的采访。幸存者只有15人,他们带了约十天的口粮,乘一条小船在海上漂流43个昼夜后,抵达夏威夷。他们一个个看起来瘦骨嶙峋的。

马克·吐温在采访后,通宵达旦地写稿子,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极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他的稿子刚好赶上一条正要动身去旧金山的大帆船。这是发往加利福尼亚的唯—一篇详情报道。消息在报纸登发后,引起全国性的大轰动。报纸老板也深感得意,付给马克·吐温十倍的稿酬。

马克·吐温在夏威夷群岛游览了四个多月,他看到了当地土著民族人民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很美好的东西。同时,他也发现美国正在企图吞并和控制整个夏威夷群岛。

几年后,马克·吐温写了一篇政论《为什么我们要吞并夏威夷群岛》,对他当时在夏威夷群岛耳闻目睹的美国的强盗行径,予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1866年7月19日,马克·吐温回到了旧金山。他发现自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以前马克·吐温不过是远西地区的幽默小品作家,然而现在全国各地已有数以万计的人读过他的作品,他开始出名了。

几家戏院的主人托马斯·麦奎尔,对马克·吐温建议说,如今是他发迹的大好时机,要趁热打铁,冲进演讲的阵地!于是,马克·吐温就这么干了,他宣布要就夏威夷群岛的事做一次报告。

马克·吐温租了一家剧场,张贴出海报,海报的末尾一句是:“门票一元,七点半开门,八点开始势将出现麻烦。”结果是,马克·吐温的预言还挺灵验,麻烦的确在八点时开始了。因为马克·吐温发现面前只有一个听众,他吓得从头到脚几乎都瘫软了。这样持续了两分钟,让人感到非常难受。

但是,马克·吐温的冒险行动成功了。一开始的怯场心理消除后,他自如地在台上讲起来。他天生的气质,以及他从沃德、赖特、詹姆斯等人的表演中学来的技巧派上了用场。他脸上始终保持一种天真无邪,甚至冷漠的表情,用一种慢条斯理的语调讲着一个个俏皮话,全场笑声雷动。

在幽默的领域里,马克·吐温认识到,重复的威力是很大的,几乎任何一个用词确切习惯用语,只要每隔一段时间郑重其事地重复它五六次,最后总会逗得人家忍不住笑起来。

当马克·吐温在旧金山第二次试图作讲演时,他曾有意识地证实这个道理。第一次讲演,马克·吐温取得了成功,他很满意。然后,他准备作第二次讲演,但是自己又有点儿怕,因为开头15分钟并不幽默。

因此,马克·吐温觉得有必要开头就让全场笑一下,如此一来,就能和全场听众感情融洽起来,而不是听任场上逐渐凝聚起一种吹毛求疵的情绪。心里有了这个谱,于是马克·吐温就定下了一个方案,其大胆的程度,令马克·吐温后来回忆起来,还不敢相信自己当初怎么竟有那么大的勇气坚持下来。

在头场演讲成功后,马克·吐温又在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各大城市作了三个月的巡回演讲。他对演讲的信心越来越足,技巧也愈加娴熟,财源也滚滚而来。

马克·吐温到各地演讲旅行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伙伴。在组织演讲委员会的人把马克·吐温送到旅馆后,他经常有机会跟他们愉快地聊聊天。

演讲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马克·吐温采取了在加利福尼亚时遇到的一种介绍方法。那是在红狗村里,一个懒散的、体格壮实的矿工,郑重其事地创造出来的。听众违反了他的意愿,坚持让他上台给马克·吐温作介绍。

这个矿工站在那里,想了片刻之后,说:“对这个人我不大了解,不过至少有两件事我倒是知道的,一是他从没有蹲过监狱;二是,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么演讲技巧一度效果很好,后来报纸登了出来,就没有味道了。以后,马克·吐温干脆把作自我介绍这一套,统统给取消了。

马克·吐温时常会遇到一些小小的冒险。有一天,他来到一个镇上时迟到了,委员会的人没有等在那里,也没有看到有雪橇。于是,马克·吐温乘着月光逛到一条街上,发现人们涌过去。马克·吐温由此判断,那是往演讲大厅去的。一打听,果然如此,于是他就走进了人流之中。

到了大厅,马克·吐温想挤进去,可是让收票的人给挡住了。收票人说:“请把票拿出来。”

马克·吐温弯下身子,低声地对收票人说:“没有什么,我就是作演讲的人。”

对方郑重其事地眯起一只眼睛,用周围的人都能听到的声音说:“不,你不是的。到现在为止,你们已经有三个人进去了。今晚上,下一个演讲者要进去的话就得付门票。”为了不耽误时间,马克·吐温只好支付的门票钱,因为这是免得麻烦的最直接的办法。

还有一次,马克·吐温到一个小城市做演讲。他想找一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台上的职员请他将名字写到旅客登记簿上。

马克·吐温先看了一下登记簿,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比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人。

于是,马克吐温也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在演讲之前,他还想先理理发。主意打定后,马克·吐温走进理发店后,他坐下来等待理发。这时,为他服务的理发师问他:“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

“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喽?”

“是的。”马克·吐温不动声色地说。“您弄到票了吗?”理发师关心地问道。

“还没有。”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这就是幽默大师的魅力,走到哪里,快乐就带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