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明代战争史
10361000000012

第12章 “土木之变”

现在我们补叙一些明朝宦官干预和破坏国家政治的事实,藉以说明在瓦剌大规模入侵以前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情况。宦官专政在中国历史上本来不是偶然的现象。明太祖害怕自己的子孙不争气,独裁政权会被宦官所把持,对于宦官防范很严密。一三八四年(洪武十七年)明太祖特制高三尺的铁牌一面,立在宫门内,牌上刻“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等字。明太祖临死前,又颁布“祖训”,规定宦官不得穿戴文武百官的各式衣冠,品极不得超过四品,各衙门官员不得和宦官有文件往来。明成祖在夺取帝位时曾利用宦官搜集情报,他做了皇帝就让宦官担任军职。明宣宗在位时,由于他叔父朱高煦想夺取帝位,他怕朝臣私通高煦,便靠宦官做耳目,在宫内设立“内书堂”,特派大学士陈山任教习,教年幼的宦官去读书,遂成定制。以後宦官逐渐干预政事,到正统时太监王振专权,破坏明朝制度,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

王振原先在故乡蔚州读过书,下过考场,做过某县的教官,九年无功。后来犯了罪,本当充军,适逢皇帝下诏,“有子者准净身入内”王振遂钻进了皇宫,在宫内教人读书,宫内都唤他王先生。后来王振詖派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太子很敬怕王振。一四三五年(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死,太子年九岁登皇帝位。当时那些在内书堂里读书的小宦官,都还未能“深通文墨”,独有王振是白羊群里的黑驴,他是先通文墨然后进宫的,遂得以利用职位,舞文弄法。他担任司礼太监,管理内外章奏,因此得以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

恰巧皇帝童年骄纵,荒嬉无度,政权便逐渐被王振所把持。这年七月,太后命王振偕同文武大臣阅兵于朝阳门外,王振妄报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的骑射技术第一,并越级超升纪广做都督佥事。纪广是王振的私党,王振专权祸国,从此开端。

一四四一年(正统六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两宫的修建工程完成,英宗(朱祁镇)大宴百官。按照明朝的礼制,宦官不得参加皇帝在殿廷上举行的宴会。

英宗关心“王先生”,特地派人去看他,王振正在那里发脾气,说:“我王振是当今的周公,为什么偏偏不能参加这样的宴会?”那人回报英宗,英宗竟发急起来,特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进来参加宴会。王振大摇大摆地走到东华门,参加宴会的百官都起来迎谒,王振才高兴起来。

一四四二年(正统七年),王振又私自把明太祖所立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毁掉。此后王振肆无忌惮,谁要是稍微触犯了他,必遭毒手。当时的贵族和大臣都喊王振“义父”,兵部尚书徐晞等谒见王振时总是望风跪拜。王振为了招权纳贿,立威惊众,随时唆御史挑剔或诬构文武大臣的过失,横施刑罚,如户部尚书刘中敷、吏部尚书王直、河南山西巡抚于谦等都因触犯王振,或被下狱,或被贬官夺俸。

王振迷信佛教,广建寺庙,大度僧道。在一四四〇年(正统五年)春夏两季内,他就发卖了度牒二万二千三百多份,和尚道士布满了北京城。一四四三年(正统八年),王振新建智化寺于京师皇城东,穷极土木。一四四八年(正统十三年)又重建西城的广寿寺(更名为大兴隆寺),寺宇壮丽豪华。王振邀来崇国寺的和尚多人,大设法会,英宗亲到寺内传法,并自称弟子,公侯百官奔走如行童(和尚的僮仆)。皇帝首先以反常的行动支持王振,助长阉党的凶焰,破坏国家的制度,政治势必日趋黑暗。

王振的爪牙遍布全国各地,地方行政也更加混乱。当时有个贪官福建参政宋彰为吏科给事中所弹劾,宋彰投靠王振,献上白银万两,王振反升宋彰做福建左布政使。宋彰便把他行贿的费用,摊派到福建各县,按户征收。政治这样混乱,人民痛苦加深,阶级矛盾就尖锐起来。一四四七年(正统十二年)六月,矿夫叶宗留、陈监胡在浙江庆元一带聚众起义;一四四八年(正统十三年)四月,佃农邓茂七在福建沙县率领农民起义;不久江西境内也出现了起义农民的队伍。明朝调动大军到闽浙一带镇压农民起义,北方边疆上的防御力量就更虚弱了。

一四四四年(正统九年)以后,瓦剌积极准备大规模地进攻明朝,北方的许多部族在两大国之间摇摆不定。明朝没有及时地充实国防,联络近塞各部族,以孤立瓦剌;反而欺压这些弱小部族,使他们投到瓦剌方面去,成为明朝的敌人。一四四六年(正统十一年)冬天,瓦剌攻打兀良哈部,预先派使臣到大同镇,要求明朝供给他们一些粮食,这是瓦剌向明朝的一种试探。明朝既不援助兀良哈,也不给也先粮食,竟坐视瓦剌征服兀良哈。一四四七年(正统十二年),住在沙州卫的蒙古部族遭到罕东、赤斤等部的侵扰,又值荒年,沙州卫部众普遍地陷入饥饿状态,明朝竟派甘肃总兵官任禮,“乘其窘乏,迁之内地”,把他们从肃州(甘肃洒泉县)迁到甘州(甘肃张掖县),再从甘州迁到山东,隶属于东昌、平山二卫。当时沙州卫的蒙古部众有一部分坚决不肯内迁,逃往瓦剌。明朝既然放弃嘉峪关外的哈密、罕东、赤斤、沙州等四个卫,丧失一大片领土;又强迫迁徙沙州卫的蒙古部众,增添国内矛盾,这充分说明了当权者的昏庸。

一四四九年(正统十四年)春天,瓦剌进一步向明朝挑衅,派使臣二千多人到北京来贡马,号称三千人,企图冒领赏品。王振平日和瓦剌有勾结,既已引狠入室,却又轻意调弄,命礼部按照贡使实际人数发给赏品,又减去马价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就藉口明朝使臣到瓦剌时曾许嫁公主于其子,这次所进马匹乃是定亲的礼物,而明朝失信,赖了婚姻,又侮辱了瓦剌使臣,随即派兵进扰明朝边疆。六月,瓦剌入侵的边报纷纷传来,明朝才慌忙调山西、河南的班军(各地卫所军士,每年轮番调到京师来操练并从事卫戍的),赶往大同、宣府去防御瓦剌,并派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当时大同参将石亨等巡逻边境,到了箭豁山,擒杀兀良哈部五十多人,当瓦剌军南下时,兀良哈部便充当瓦剌军的向导。七月,也先集合各部族,分四路进攻:也先亲率所部进犯大同,阿剌知院率所部进犯宣府,围攻赤城——这是瓦剌的两路主力军;脱脱不花汗率所部及兀良哈部进攻辽东,别一支瓦剌军向甘肃一带进掠,牵掣明朝兵力。

七月十一日,明朝大同镇参将吴浩迎战也先军于猫儿庄(在大同城北),吴浩战死。明潮派驸马都尉井源等率兵四万出击,结果全军覆没。这时局势非常紧张。王振是蔚州人,蔚州靠近大同,他唯恐家乡受到瓦剌军侵扰;同时想在北方显耀武力,增加自己的威势,竭力劝明英宗亲自出征。明英宗听信王振,下令既日出征。兵部尚书邝埜、兵部右侍朗于谦等都不同意王振的主张,吏部尚书王直更率百官竭力劝阻,明英宗不听。邝埜等奉命从征,于谦留京师代理兵部事务。

七月十六,明英宗、王振率京军五十余万人仓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以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大批官员扈从皇帝车驾。曹鼐曾秘密和从征的挪史商议,想派武士一人,把王振打死,并揭发他的罪行,以劝止皇帝亲征,但是“诸御史惴惴无敢应者”。十九日明英宗率大军过居庸关,二十三日到宣府,八月初一日到达大同城。适逢大风雨,军士饥寒交迫,自相惊扰,兵部尚书邝埜从马背上跌下来,受了重伤,军中情况非常混乱。大同总督军务、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朱冕,都督石亨等,曾在七月十六日和瓦剌军激战于阳和(今山西阳高县)。因被监军太监郭敬所牵掣,全军覆没,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只身逃回大同,郭敬藏伏在草中侥幸免死;另外,瓦剌阿剌知院进攻马营堡(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六十里),守备杨后弃堡逃走;瓦剌军越过独石口(在今河北赤城县东北),攻破永宁城(在今河北延庆县东),守备孙刚等战死;阿刺知院挥军南下,进逼居庸关。到八月初二日,郭敬秘密把以上各地军队惨败的消息告知王振,王振异常惊惶,决定退兵。

八月初三日,大军东撤。大同副总兵郭敬通过学士曹鼐向英宗建议,大军经由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往京师,可保安全。从大同到紫荆并要经过蔚州,王振想邀请皇帝“临幸”他的老家,便指挥大军向蔚州进发。行军四十里,王振忽然变卦了,他恐怕人马经过蔚州时,会踏坏自己田地的庄稼,竟勒军东向,郭敬等极力劝阻,王振不听。大军循原先来时的道路奔向宣府。初十日到宣府,敌军追到,明英宗派殿军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等拒战。瓦刺军箭石乱发,明军死伤大半,吴克忠、吴克勤兄弟都壮烈牺牲。败报至,明英宗又派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官军四万前往迎战,朱勇、薛绶冒险进至鹞儿岭(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北四十里),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没,薛绶战到弦断矢尽,仍用空弓抗击敌军,最后朱勇、薛绶又都战死。十三日,明英宗从宣府退到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余里,因为王振的辎重车千余辆未到,王振不肯进城,明英宗就留驻在土木堡狼山上。兵部尚书邝埜力请明英宗急驰入关(居庸关),而派精兵为后殿,王振发怒,骂道:“你这个迂腐的儒生,哪里知晓兵事?再妄言将你斩首!”邝埜答道:“我为的是国家,我难道爱惜自己的性命吗!”王振喊侍卫将邝埜牵出,邝埜没法,和户部尚书王佐等愤泣帐中,军队都布营在土木堡附近。

土木堡是由居庸关通往宣府,大同等地去的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座落在狼山西麓,东距当时的怀来卫(今河北怀来县)二十五里,东北距延庆州(今河北延庆县)八十里,西距保安州(在今河北汲鹿县北)四十里,“地界相错,为往来之孔道”。在它周围的百里地内,高峰耸立:东南有军都山系的龙山和松峯山,南有灵山,西有黄阳山系的云盖山,北有燕然山系的八宝山,土木堡就处在这群山环列的高地上。明英宗和王振只为等候后面的辎重车辆,竟把军队主力集中在这样不利于休整调动的地区。这时瓦剌侵略军分两路紧紧进逼:一路是也先军,从西北鹃儿岭方面乘胜追来;另一路是阿剌军,从东北赤城、永宁一带进袭明军的归路。明朝京营大军完全陷于被动的困难境地。

十四日黎明,瓦剌军追到土木堡,把狼山包围起来。土木堡地势高亢,明军掘地二丈多深,得不到水,堡南十五里外有一条河,但已被敌军占据,明军缺水两天,人马饥渴。也先分兵进攻土木堡西北的麻峪口,守麻峪口的都指挥郭灯拒战一夜,瓦剌军愈来愈多。十五日,瓦剌军诈退,遣使者持书来讲和,明英宗命学士曹鼐草答书,并派通事两人随也先使者同去瓦剌军营议和。王振立刻下令移营就水。这时明军阵势摇动,瓦剌铁骑突然从四面冲杀而来,挥长刀猛砍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明军大乱,兵士弃甲奔逃,自相残踏而死的不知其数,宦官、侍卫等中箭满身。明英宗带亲兵突围,不得出去,下马盘膝而坐,遂被俘虏。从征大臣如英国公张辅、尚书埜王佐、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副都御史邓棨等数百人都壮烈殉国,仅萧维桢、杨善等数人侥幸脱身。其实当时追到土木堡的瓦剌军仅两万余人,明军有五十万,却被打得大败,将士死伤过半,骡马损失二十多万头,盔甲、器械、辎重全被瓦剌军所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土木之变”。

这一个丧师辱国的战役,是在明朝统治阶级内部陷于混乱、宦官把持政权的政治背景之下产生的,昏庸的明英宗就在这一个战役之后,为全国人民所唾弃;祸首王振,更为广大将士所切齿。当明英宗被俘时,护卫将军樊忠在旁边用铁锤把王振捶死,痛骂道:“我为天下,诛此奸贼”。随既冲向敌军,击杀数十人,他自己也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