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0358700000017

第17章 “生而知之”的聪慧人

国学常识

程颢被世人称为“生而知之”的聪明人,他比弟弟长一岁同为著名大家,弟弟白发白须,而程颢还是黑发黑须。程颢,字伯淳,河南洛阳人。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即《识仁篇》。他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起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国学故事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习诵儒家经典,10岁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他把孔子、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他的弟弟程颐对读书之事不甚了了。

一次,程颐爬上树去摸鸟蛋,受惊而飞出的两只大鸟,羽毛艳丽,叫声如犬吠,程颐看到鸟窝里有几个方形的鸟蛋。他就抓了几个就跑回学馆,要难难他的哥哥。程颢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就反问:“你说这叫啥?”程颐说:“不知道。”程颢说:“这就叫丁郎蛋。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咬,窝是灵芝草,栖在檀香树上。”弟弟听完后十分的了惊讶,他问:“你知道得那么清楚?”程颢说:“关于这丁郎蛋,书里写得清清楚楚,认真读书当然就能明白了。”程颐听了哥哥的话,程颐发愤读书,后来也大有收获。

程颢、程颐学业有成之后,他们的名声随之而起。文人志士慕名拜师的人很多,大家尊老大程颢为明道先生,老二程颐为伊川先生。但是二人在品德修养、心性定力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这位名士不象二程那样是道学先生,他按照款待其他文人学士那样,请歌妓到场为二位程先生陪酒,席间不免有打情骂俏之举。老二程颐心中很不高兴,很快就起身离席,告辞而去。程颢却一直安坐于席,与主人把酒临风,尽欢而回。

第二天,程颐到哥哥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赴宴时候歌妓打情骂俏之事还非常气恼,并指责哥哥不应该同流合污。程颢说:“昨日宴会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这只能说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面还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