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0358700000016

第16章 研百经为天地立心

国学常识

张载,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彼才有此。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使天下实现均平。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著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其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国学故事

张载幼年时,刚开始从师读书,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志向和学习的自觉性,得到家人和老师的赞赏。后来,他的父亲死后,他就更加刻苦地学习。当时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他都加以广采博收。年轻的张载也喜欢议论军事与边防问题,当时家乡受到西夏国的侵扰,张载决心投笔从戎、立功边陲。他给当时的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写信,表示愿意联络一些人,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现甘肃)。范仲淹看了信后,认为他有远识,能成大器,就勉励他说并且引导他读《中庸》等儒家之学。

张载读完了《中庸》,又研究《老子》、《庄子》和道教的书籍,还阅读佛教的著作。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张载终于确立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并且在37岁这一年,他考取了进士,开始走上仕宦道路。及第后,张载在关中的声誉更高,文彦博在长安任通判时,曾聘请他到学宫讲学,得到长安士子的尊重。登进士第后,开始授祁州司法参军,以后又到丹州云岩县当县令,在县令这种亲民之官的位置上,他开始贯彻自己“明礼教、敦风俗”的政治主张。他任云岩县令期间,经常在一个月中选择一个好日子,准备一些酒席,召集乡里的老年人到县衙里来聚会,他亲自向老人们敬酒,目的是要人们学习和发扬养老、尊老的传统,同时借此机会了解民间的疾苦。另外,他还要借助这些乡老,传播自己忠孝仁爱的政治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