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贫困地区要走出贫困,只能靠科技和教育。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科学种田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与农民收入高低密切相关。据对江苏某县调查,年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富裕户中,户主为小学文化水平的仅占29%,无一是文盲,大都是初、高中文化水平;年均收入400元以下的贫困户中,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1%,其中文盲占34%。可见,教育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贫困地区要在经济上翻身,急需发展教育。
但是,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基础落后,有的是地广人稀,山路高险的山区。由于这些地方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往往留不住教师,形成了外边的教师不愿来,本地的教师都想走的师资逆向流动。据199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师生对全国113个重点贫困县调查,有49.8%的教师不稳定。贫困地区的教师处于短缺状态。仅据百县调查,小学教师便短缺36160人,平均每县短缺小学教师320人。陕西省某偏远县76%的教师不愿在本地教书;宁夏某乡,全乡91名小学教师无一是外地分来的大专毕业生。为什么贫困地区留不住教师?原因是很明显的。
第一,教师经济收入太低是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太低的收入造成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全国近年竟有20多个省市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有的甚至半年没有给教师开支。四川省宣汉县某乡的教师仅1990年平均每人为学生垫付学费222元,乡里又欠他们几个月的工资。春节前夕他们给上级部门写信说:年关将近,我们正处于艰难之中,团圆欢聚,柴米油盐不能少,实在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希望上级领导及时资助解决。河北省某县一位教师,在山区教书30多年,教出了祖孙三代人,却穷得娶不起媳妇。这种经济状况,就难以留住或吸引人去贫困地区做教师。
第二,基础设备太差,影响教师正常开展教学活动。据1990年对百余贫困县调查,有62%的学校存在破、旧、塌、漏的危房;这些县的学校体育教具配备达标率为1.7%,音乐、美术教具达标率均为1%;图书储备均为零。有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因为没钱建校舍,村小学和猪羊圈建在一起;有的学校缺课桌课椅,孩子们只好站着上课;有的学校的教学黑板是用锅底灰刷在墙上,粉笔字难以辨认;四川旺苍县某乡的一所小学,冬天仍是在四面透风的大棚子里上课。这种情况,也是不能吸引教师的。
第三,贫困地区教师工作繁重,待遇偏低。贫困地区教师常常一人担任几门课,搞单班复式教学,与一般正规学校的教师相比更艰苦。无论公办或民办教师,社会地位偏低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更加突出,这也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
随着国家《教师法》的颁布和各地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师尤其是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将得到更充分的保证。许多地区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创造条件,吸引教师在贫困地区工作。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基本得到了控制。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实施的“希望工程”也积极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各地政府也积极集资办学,改造危房,兴建新校舍。
当然,根本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还要靠发展经济。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教师会越来越多地流向西部。而有志青年知识分子,也会积极参与到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伟大斗争中去。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