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按摩一本通
10345200000079

第79章 面瘫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面瘫全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发病多有面部感受风寒或局部病毒感染等诱因,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以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为主症。本病多由于睡卧当风,感受风寒后出现,发病急速,并且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

(二)病因病理

面神经炎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因骨性的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缺血、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激发因素可能是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也可作为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一个体征。

面神经炎的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

(三)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2.病初可伴有病变一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颊肌瘫痪使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性,偶见双侧,多为Guillain-Barre综合征。

3.由于面神经中部分神经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故部分患者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另外,还可能出现听觉过敏,患侧耳后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4.临床可根据经验和肌电图来判定其预后:①不完全性面瘫起病后1~3周即可开始恢复,1~2个月内可望明显恢复并逐渐痊愈;年轻患者预后好;轻度面瘫无论治疗与否,痊愈率均可达92%以上;②有受凉史而起病者预后较好;③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老年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以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均预后较差;④如病后10天面神经出现失神经电位,恢复时间则将延长,平均需3个月。完全性面瘫患者病后1周内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有助于预后判定,如患侧诱发动作电位M波的波幅为健侧的30%或以上时,则2个月内可望恢复;如10%~30%者需2~8个月恢复,并有可能出现合并症;如仅10%或以下者则需6~12个月才能恢复,并多伴有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合并症。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面瘫根据发病部位又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其中中枢性面瘫的病因在对侧,且只出现面部下2/3表情肌的瘫痪(眼裂以下);而周围性面瘫病变在同侧,面部同侧的表情肌全部瘫痪。此处讨论的是周围性面瘫,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容易鉴别。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Guillain-Barre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伴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以及腮腺炎、肿瘤、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等所致者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

3.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多起病较慢,且有原发病及其他脑神经受损表现。

(五)治疗

1.现代医学面神经炎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功能恢复。

(1)目前多主张急性期尽早使用一个疗程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7~10天;或服泼尼松,初剂量为1mg/(kg·d),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续5天,以后7~10日内逐渐减量。如是带状疱疹感染引起,可口服相应抗病毒药物。

(2)维生素B族药物可促进神经髓鞘的恢复,维生素B100mg、维生素B12500ug,均1次/d肌肉注射。

(3)氯苯氨丁酸可通过减低肌张力而改善局部血循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可逐渐加至30~40mg/d,每日分3次口服。但个别病人不能耐受其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和嗜睡等。

(4)理疗急性期在茎乳孔附近进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循环,消除神经水肿。恢复期可做碘离子透人疗法、针刺或电针治疗。

(5)康复治疗只要患侧面肌能活动即应尽早开始自我功能训练,可对着镜子做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并辅以面部肌肉按摩。

(6)手术疗法病后2年仍未恢复者,可考虑做面神经—副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或面神经—膈神经吻合术,但疗效尚难肯定,只宜在严重病例试用。严重面瘫的病人可做整容手术。

(7)预防眼部合并症因不能闭眼、瞬目而使角膜长期暴露,易发生感染,可用眼罩、眼药水和眼膏加以防护。

2.针灸治疗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十分确切,在及时介入的情况下,可明显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一般患者可在1个月左右恢复,年轻患者可更短,年老患者可略长。如果早期未对本病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可发展为陈旧性面瘫。此时治疗相对较困难,可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病程一般需3个月,甚至更长。以下为面瘫的常用针灸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选穴具体见下点穴按摩内容。急性期(发病两周内)应每日针刺,两周后症状逐渐缓解后可隔日一次。

(2)电针:可在病变面部选择2~3对穴位接上电针机进行治疗,波形选择疏密波。但早期(发病后两周内)一般不主张使用,因为可能会出现神经变性,不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可在两周后再酌情使用。

(3)神灯(TDP)局部照射:一般在针刺治疗的同时进行此治疗,至皮肤潮红即可,可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

(4)耳针疗法:可在面颊、肝胆、胃、眼、口、内分泌等穴进行针刺或压丸治疗。

(5)皮肤针:用皮肤针叩刺病侧面部,以局部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6)隔姜灸:将艾绒制作为圆锥形艾炷,放于病变侧面部,中间间隔一块厚2~3毫米且穿孔的生姜片,点燃施灸。灸至皮肤微红,不起泡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7)推拿治疗:针刺治疗完毕后,可配合轻柔手法于局部操作。

在针灸治疗期间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眼罩防护,并应积极预防眼部感染。治疗期间还可配合中药治疗。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主穴:翳风、风池、合谷、太冲、地仓、颊车。

随症配穴:鼻唇沟歪斜变浅加迎香、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夹承浆;目不能合加四白、太阳、阳白、印堂。

2.定位

翳风——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风池——项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合谷——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处。

太冲——足背侧,第1、第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地仓——目正视,瞳孔直下,平口角处。

颊车——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人中——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承浆——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夹承浆——面部,承浆穴左右各旁开1寸。

四白——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向后一寸凹陷处。

阳白——瞳孔直上,眉毛上1寸。

印堂——前额部,两眉头的中点处。

(二)自我按摩

操作时两侧同时操作,但以病变侧为主。具体手法如下:

1.抹面部用两手拇指的罗纹面由印堂向上抹至上星,再从前额正中依上、中、下三部抹向头部两侧,而后沿上眼眶、下眼眶、眼球抹向太阳,沿鼻翼边抹迎香,沿上口唇、下口唇抹人中、承浆。操作5~10分钟。

2.指揉用手指的罗纹面按揉头面部的印堂、睛明、鱼腰、阳白、太阳、四白、下关、颊车、迎香、人迎、地仓、承浆等穴,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穴1分钟。

3.摩面部用食、中、无名指指面,分别摩前额以及左右面颊部。操作5~10分钟。

4.指叩用双手四指手指轻轻叩击前额、两侧的太阳穴以及面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