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40

第40章 八面受敌,各个击破

——八面受敌读书法

先集中精力,打破一个缺口,建立一块或几块根据地,然后乘胜追击,逐步扩大研究领域,这种学习方法,对于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是行之有效的。

——王梓坤(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

自唐宋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柳欧苏”享誉文坛。这“苏”就是苏轼。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世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三家,而苏轼位居“三苏”之首。

苏轼的文章涵浑奔放,诗也清疏隽逸,又善书法,工画。著有《易书传》、《论语说》、《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东坡词》、《东坡全集》等。其中《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和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颗璀璨的巨星。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与其终生勤于读书密不可分。他自幼苦读,曾三抄《汉书》、《史记》等。他反对“一目十行、不加思索”的读书方法。其次,是他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

勤奋而又科学地读书,使苏轼才华横溢,学识渊博,通古达今。向他请教治学经验者甚多。他的侄女婿王庠就是其中一位,向苏轼请教“求学”的“捷径”。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回答说:“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提出读书要讲求方法。

苏轼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他的意思是:一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读一次是不能全部吸收的。因此,愿意读书的人,每次最好集中注意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开后,再注意另一个问题。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和贤者的影响,那么就只从这个角度读。若再要探究史实,或者典章制度,那就再读一遍。这个办法虽然笨拙,但各方面学得扎实,与泛泛涉猎者大不一样。

因苏轼的原文中有“八面受敌”一语,后人便称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为“八面受敌”法。

“八面受敌”一词,是苏东坡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术语来讲读书的,就是说读书如用兵,要做到“我专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自己的全部精锐部队击敌一面,以众击寡,一次一次地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如果把各方面的知识比作“敌人”,可以说是“八面受敌”。

人的精力不可能“八面出击”,一下子全都吸收,一口吃个胖子。苏轼在攻读《汉书》时,每抄读一遍,都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是为了学用兵之法;读第三遍,则是专门研究人物和官制。读过数遍之后,他对《汉书》中多方面的内容,便由生而熟、由熟而精通。就是对文学一类的书,苏轼也是一遍一遍不停地去读;每读一遍,目的也不尽相同。

苏轼的这个方法,用现代术语来说,叫做“专题读书法”。也就是说,把一本书化整为零,每次从一个角度去读,逐个解剖研究。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研究得深细,能获得单项较系统的知识。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大脑同时输入多方面的杂乱的知识,不如每次只记忆单一的、有系统的知识效果好。

按现代科学理论来说,“八面受敌”包含着“运筹学”的内容,即如何科学地运用自己的力量,使智能达到高峰。

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见,苏轼提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基础在于“精读”。

掌握运用“八面受敌”法的要领是“每次作一意求之”,集中注意书里的一个问题,这样,读了几遍之后对书里讲的主要精髓理解了,再在这基础上“综合”搞清楚全书甚至“书外之意”。

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对当时与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一书中曾有过如下评论:“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所想起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莱德伯格的读书方法。莱德伯格由于他耳闻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者的悲惨情景,决心立志去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因此,大学毕业后就转入本校的医学院学习。大战结束后,许多物理学家改行从事遗传学研究,掀起了一股“到遗传学里去发现其他物理定律”的热潮,莱德伯格对此产生强烈兴趣,决定到遗传学领域里去闯一闯。

莱德伯格通过两次“冲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第一次“冲刺”花了一年时间,莱德伯格把整个遗传学领域的历史和现状钻研了一遍。他看到从孟德尔开始的经典遗传学到1938年已经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可是遗传研究的根本问题——“基因是佬什么?”仍未解决。

当莱德伯格提出查明细菌只有基因组合性机制的实险方案,他的老师完全赞同,并答应全作搞实验,后来取得了成功。接着,他就开始第二次“冲刺”,这次他在改变细菌基因的第一种方式——“接合”之后,又发现了具有更重大意义的第二种方式——“转导”。莱德伯格这个“半路出家”者,“因其有关细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物质结构方面的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综上所述,莱德伯格发现遗传学的开拓“空间”,都可以说“每次作一意求之”。而他的广博学识和技能,却是进入创造之境的基础同苏轼相比,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苏轼所提倡的“八面受敌”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当今信息激增,“书富如海”,“一意求之”,一次一得,各个击破,实为绝妙的读书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