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18

第18章 沙里淘金,掌握精髓

——去粗取精读书法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并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到不良之处的一切。

——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物理学家)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非常形象地把读书方法比喻为四类:第一类,好像计时用的沙漏,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不会消化;第三类,好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走了,只剩下豆渣;第四类,好像宝石矿工,把矿石挖出来,然后去粗取精,选出宝石为我所用。

“沙漏型”读书走马观花,只图热闹,不加思考,不去记忆,宛若“熊瞎子”掰苞米——一边读一边忘。结果到头来,读了等于没读,一事无成。

“海绵型”读书丝毫不加以选择鉴别,无论什么书一律全收。结果是良莠掺杂,“消化不良”,难以从书中汲取有用的营养。搞不好还会读书越多,受害中毒越深。

“滤豆浆型”读书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书中精华没用心去体会,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剩下的却是一点点可怜的皮毛,甚至是渣滓。

“矿工型”在读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并认真研究反复思考,找出书中的错误,去糟粕,取精华。

这最后一种方法才是读书之正法。就像宋代学者朱熹所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体会,……今日学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读专业书籍就是用的这种方法。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淘金法”。其实这种方法也是去粗取精法。就像沙里淘金一样,把有用的“金子”留起来,而将那些无用的“沙子”统统扔掉。

在从事物理学研究和创造时,爱因斯坦大量阅读了伽利略、牛顿等前辈物理学家的著作。这些著作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其中有些观点与19世纪物理学中的新发现产生了矛盾。于是爱因斯坦如淘金一般,抛弃了那些已经过时的东西,吸取了一些有益于自己从事的研究中的东西,建立起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全世界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爱因斯坦在读其他书籍时,也是用的“淘金法”。他有时在读完一本很厚的书后,搁下这本书,就能将书中的精华部分很有条理的讲述出来,有人很羡慕他读书的本领,向他探询读书的方法,他说,我是“抓住了书的骨肉,抛掉了书的皮毛”。

正因为爱因斯坦善于使用这种“淘金术”读书学习,所以他能去粗取精,不被那些使其负担过重的“沙子”困扰,而由“金子”把自己引到深处,不断为现代物理学开辟出新的道路,成为世界物理科学的巨匠。

由此可以看出,“去粗取精读书法”对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成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与他选择恰当的读书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在无数的读书方法中,要善于运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或创造出最适合于自己的读书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的会长吴强说:“我看书有个习惯,那就是得到什么书都看,不好的,看看丢掉,觉得好的,就一看再看,这样可以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知识。”其实这也是去粗取精法。

三百年前,哲学家培根说了句聪明的话:世上读书治学的人可分为三种,那就是,第一种蜘蛛式的,亦是靠自己肚子里分泌出丝来,把网做得很美很漂亮,也很有经纬,下点雨的时候,网上挂着雨丝,从侧面看过去,那种斜光也是很美。但是虽然好,那点学问却只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造出来的。第二种是蚂蚁式的,只知道集聚,这里有一颗米,地上三三两两的抬了去,死了一个苍蝇,也把他抬了去,在地洞里堆起很多东西,能消化不能消化却不管,有用没用也是不管,这是勤力而理解不足。第三种是蜜蜂式的,这种最高,蜜蜂采了花去,再加上一些制造,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是经过改造制造出新成绩的。

显而易见,蜜蜂的方法是理想的读书方法。我们读书时,也应像蜜蜂一样,又学又思,在学和思中,加以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变为自己的东西,将其储存起来。

另一方面,在选择要读的书时,也要去粗取精。为什么在选书的时候也要去粗取精呢?

古今中外的书真是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读书也要有选择地读。清末张之洞写一本叫《书目答问》的书,这是为他的学生们写的。书中就阐述了这方面的问题。他说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给学生指出门径,从何入手;第二个目的是要他们选择良莠,即好不好,好的书才念,不好的书不念;第三个目的是分门别类,再加以注解,以帮助学生读书。从《书目答问》看,读书就要有个选择的问题,好书才读,不好就不用读。

书海茫茫,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因此,选择书很重要。如果不加选择,读的是一本没用的书,甚至是一本坏书,那就不只是浪费时间,有时还接受些错误的东西。到底读什么不读什么?这就用得着“去粗取精读书法”了。是要在众多的书籍中,选取精华的书,抛弃那些糟粕,在沙里淘金,才能为读好书打下基础。在选书时的去粗取精和在读书过程中的去粗取精是同等重要的。

无论是在读书过程中,还是在选书过程中,“去粗取精”这种读书方法都是非常适用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也主张读书“要有选择”,要“去粗取精”;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对于读书也提过“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可见,去粗取精法是许多成功的学者都注重的读书方法。

去粗取精读书法,就其性质而言,是运用内部语言对书中内容进行简缩的读书方法,有人给这种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类:

1.扫视法。把按字按词的阅读变为按行按段按页的扫视法。由慢而快,先按行速读,最后做到按页扫视。步骤是翻书扫视——合书回忆扫视所得——形成印象。若印象不深,再重复扫视。

2.搜捕法。在扩大视觉幅度的基础上要学会找目标,即文眼、段眼、句眼及自己所需要的某项内容。

3.联系法。文章的段意一般表现得较明确:领起句;收结句;中间的中心句。采用此法读书时,要留心这一特点,进行联系,比较分析,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全段的大意。

4.借助法。借助文章注释、简介、副标题、小标题、序言、跋、提示等条件,较快较准地理解大意。

5.摘要法。通过扫视,迅速理出文章的要点,诸如题目,写作背景、文章要素、主要内容、写作特点等。

6.代替法。通过此法阅读,把段变为句,把句变为词。在阅读过程中,配合思索、分析、归纳,把握大意后进行提炼,使文章变为逻辑联系,高度概括的词。

7.取舍法。即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扫视全书,取己所需,就像雷达追踪监测目标一般,敏锐地抓住文中精华,将其他舍去。

总之,去粗取精读书的目的要明确。在保证求知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加快;要从实际出发,从读书要求和个人水平的实际出发;要注意通过做笔记、常复习、勤回忆等方式,不断巩固读书的效果。

实践证明,读书像在沙里淘金,去其糟粕,才能把握住书中精髓。反之,不求甚解地读书或什么书都读,虽说可以读书百万,但吸取的精华却很少,久而久之,就会逐渐淡薄甚至全部遗忘,更谈不上把精髓之处加以改造,变为自己的养料储存起来。

书海浩瀚无际涯,勤学巧读需妙法。去粗存精是真谛,淘沙取金得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