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零阻力成为经理级人马
10344100000010

第10章 三位知名创业者谈创业

创业与打工到底有哪些不同,创业之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创业——为了澄清与创业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增加对创业的理解与认识,有记者采访了三位比较知名的创业者,就这些问题请他们发表了看法。

请介绍一下你的职业发展历程以及当初是如何作出创业决定的?

王辉耀:在香港做外交官的时候,香港人强烈的创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香港的大中小公司可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多,香港人从进入一家公司做事起就瞄着几年后自己出来创业,只要能独立出来,无论大小。那里的社会文化都对他们表示尊敬。而我那时已具有了在加拿大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又有了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的积累,加之邓小平刚刚南巡讲话,创业的机遇也很理想,于是就决定自己出来创业。创业对我来说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好方式,它使人从不自由到自由,过去可能要受制于老板或董事会,而且还有一定的合同雇佣关系,创业后则是将自己直接出卖给市场,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创业后自己有了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可以做很多自己愿意做的事,上班也变成一种乐趣,总之它带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这些是促使我做出创业选择的原因。

甄荣辉:创业的想法很早就有了,1984年我从香港大学毕业后进入惠普公司工作,当时深受这家公司创始人的影响,他们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造就了一个过百亿元的企业。后来我之所以离开那里,是觉得环境已满足不了自己的想法,事情做完了也拿不到更多的责任,于是我就去了贝恩公司。去管理顾问公司的人一般做了两三年就都想出来自己做事,我开始时也有这方面的想法,我当时还投资做了一种用声音传递邮件的系统,1991年的时候这东西在亚洲还不多,我觉得会有潜力,但没做起来就失败了,原因是创业需要很大的精力投入,另外队伍也没有建立起来。后来我还投资做过磁性材料等等,创业的失败使我明白必须全职地去做这件事情。1998年10月我开始投资做前程无忧,没想到越做越大,于是2000年4月我就辞职出来,想把它做得更规模化。出来创业的动因一个是骗自己的,还有一个是真正的。做管理顾问工作是很累的,每周都要工作100个小时,打工者还需要不断地投入,今天干好了,如果明天不去做就完了,可做合伙人不干也没关系,干到一定程度可以找专业人士来做,自己就轻松了。事实上干起来之后才发现,创业跟打工时的情况差不多,还是很累。另一方面是影响力的满足,我想等老的时候回头来看,一生能做几件自豪的事,满足感会很大,而打工给不了这些。

卢健峰:创业的决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开始时我的职业生涯都是公司为我设定的。我19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外贸办公室,当时外字头的工作都非常吃香,这对我也是个很好的锻炼。工作了5年后,我随先生一起调到了北京,我找到了在惠普公司做经理助理的一份工作,干了一年,总经理认为我的水平做这个职位有些浪费,就让我到维修知识部门当了主管。又做了5年之后,公司老板想让我去做培训经理,当时我对做人力资源工作非常反感,认为那些人就会写小黑账,但公司还是认为我很合适,这样过了6个月之后我才转到那一边。接手之后,培训课程从没有到有一步步建立起来,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员工通过培训发展起来,你会感到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我那时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公司的正职、大头都是外方人员,我的任务就是做好人才本地化的工作,当看到这两者比例仵相互转化的时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在这个岗位上做了8年,后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过猎头来找我,那时他们正要跟NCR合并,我当时觉得自己对惠普太熟了,想改变很难,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人才本地化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于是我就选择去了那里。可以说,这个选择的挑战是很大的,因为那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到那之后,我一直做到了人力资源部副总监、NCR的人力资源总监、大中华区的培训与发展总监,后来是负责整个亚太区的人事顾问工作。做到这儿的时候,我觉得跟在美国干已没什么区别了,从我内心来说,老为其他国家的人做事情,不如看到本地员工的水平提高。我现在创业所做的事情还是培训,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人通过培训发展起来,我还梦想着今后开学校,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教育。

你认为从打工者走向创业者要做好哪些准备?

王辉耀:要选择你最熟悉的领域,要有三五年行业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渠道和关系、一定的知识结构,另外就是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资金上的积累。像我当初已在大型工程公司工作了3年,在经贸部的时候也是跟项目打交道,做外交官时也是做推动项目的事情,所以选择做项目、国际商务咨询是我最熟悉的领域,正好把我的资历、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大公司以及政府的工作经验都用上了。

甄荣辉:曾经有几次创业都失败了,原因是只从产品出发,其实好产品并不意味着有客户,人家需要的是完整的服务。所以创业需要从产品导向转为客户导向。另外,创业不是自己一个人做,需要一班人马,所以有规模的创业需要很早就建立一支团队,否则发展就会慢,要把一些能够互补的伙伴拉进来。刚创立公司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建立销售团队,然后是产品开发要跟上,然后是专业管理人员跟上,财务系统的到位。最后,人事系统也要到位,否则随着人员越来越多,谁都感到自己只是公司中的一小部分,拼劲儿就没有了。

卢健峰:自己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和工作经验,要了解这个社会。最重要一点是你的心态要转变,在大公司做事时有很多资源给你,但创业之初什么都要自己去做,像过去我办公的环境是很大的空间,现在则呆在一个小房间中。过去你可能呼风唤雨,现在就有一个小助理,她什么都要做。其实从我到智越工作时这种心态就转变了,开始到那儿时连电脑都没有,想打印还要跑到秘书那儿。等到自己创业之初,几个人共享一张大办公桌,还要经常周末加班,但即使如此,心情却是不一样的。

什么人适合去创业?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王辉耀:创业的失败率是非常高的,像在美国,每年有几十万人开公司,每年也有几十万家公司倒闭,所以创业只适合一部分人。在中国,由于受户口、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创业的人还是少数,所以还需大力提倡,鼓励人们去创业。鼓励了创新才会具有活力。创业与风险是挂钩的,有冒险精神、敢冒风险的人才适合去创业。创业的回报是很大的,打工者不会有那么大的收益,但要看得准,不能人云亦云,要运用自己的特长,创业后还要会管理。

甄荣辉:创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创业不一定能成功,我37岁创业时就觉得再不创业就没机会了。其实很多高级管理人员是很难出来创业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创业成本太高了,以我为例,在贝恩时出差都住五星级酒店,坐飞机都是坐头等舱,年收入能到1000多万元。我觉得创业者首先需要的是不认输的精神,我们也曾有很多挫折,我那时就告诫自己要拼下去,因为事情都是熬出来的。其次,必须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创业需要面对很多细节,包括工商登记、建销售渠道等等,你还想像在大公司时那样只做一些战略性工作就不行了。像去年我们做校园招聘手册时,自己感觉信心十足,但跟客户一谈’开始人家都不太接受,我们当时给自己定了两个月的销售时间,可到一个月的时候,总共有不到10家客户,这就意味着计划要泡汤,没办法,连我都亲自上阵去跟客户谈,那时真是咬牙啊,结果距最后期限不到10天的时候,一下子上来100多家客户。

卢健峰:在外企时虽然也有挑战,但与创业比起来还是很不同的,还算是舒服的。创业者应该是那些想去迎接挑战、而且心态能够改变的人,因为创业时你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会少,客户的压力会很大,在大公司时都是别人听你的,但现在你是为别人服务,你要听别人的。另外想做官的人也不适合创业,因为自己创业的企业不会一下子就变成大企业,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回顾创业中的得与失,你有哪些心得?

王辉耀:一定要做你熟悉的业务,一定要有一批核心人才,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要有市场意识,做事情必须主动,要主动地想办法、找项目。我刚开始创业时也是很艰辛的,开始由于定位不清,也白扔了很多钱,也上过当受过骗。当初办公时我租的是友谊宾馆,那时白天在那里办公,晚上就睡在那里;办公室当时也只有一部分机电话,设个传真机还要跑邮电部办入网证,当时进一台电脑海关就不知跑了多少次。由于时差的缘故,晚上睡觉时国外的传真却不断地发来,真是连觉都睡不好。此外,新创的公司一点业绩都没有,所以你要千方百计地去给公司打造一张好的“履历表”。

甄荣辉:团队很重要,创业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产品让客户接受的阶段,这个阶段风险很高;二是发展阶段;三是规范阶段。不同阶段对团队的要求是不同的。你刚创业的时候还没有品牌,要靠人把事情做好,创业者的凝聚力就变得很重要,要把好的人招进来并留住他们,这要求创业者要有个人魅力。我现在的高级管理者中有5人是我过去的同事,这些人之所以能来,是觉得合作没问题。

卢健峰:一定要有好的合作伙伴,大家的目标要一致,要同心协力,像我们三个合作伙伴之间都没有考虑个人利益的问题,只是想如何把公司得更大,把更好的产品奉献给客户。

你如何选择创业的时机?

王辉耀:28岁到38岁左右是创业的黄金时期,年龄再小缺乏经验,年龄再大又有人到中年的感觉。加入WTO之后创业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过去第一、二产业比重过大,但最能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现在还比较落后,像金融、保险、家政、教育等行业都刚刚起步,西方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已达到70%,而我国才达到30%左右,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出来创业。

甄荣辉:创业的时机当然很重要了。1999年的时候,美国网络业发展成熟到都出现了做狗粮的网站,但在国内,人才网站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转型,为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里一半是运气,一半是努力,像我们公司第一轮融资时正赶上互联网的高潮期,当时纳斯达克指数都到了4800点。但努力同样重要,像我现在每周要工作80个小时,周末当然是没有了,脑子中要不断思考公司方向、创业模式等问题,连吃饭时都是这样,那种压力比打工时大多了。现在很多外企的高层管理者纷纷出来创业就是因为中国的机会太多了,这是通过对转变成本的比较得出的。比如美国的CEO一年挣100万美金,就意味着美国的机会成本更高,而且人家的市场成熟度也比我们高。中国的CEO目前没有拿那么高的工资,平均薪酬水平也就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所以国内CEO的机会成本低,但机会却很多。另外,宏观市场环境对创业时机有很大的影响,像2001年受世界网络经济退潮的影响,中国网络业烧钱的情况不存在了,融资渠道也没了。本以为到9月会好一些,没想到又遇到“9·11”事件,这时的经济环境可谓是很差的。但反过来看,任何企业都必定会经历经济的增长和衰退,而企业的竞争力就体现在遇到衰退时谁不会被淘汰出局。

卢健峰:这个时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业者自己的心态和积累的程度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二是市场的情况,三四年前,培训业刚刚兴起,正是创办这类公司的大好时机,现在对于咨询公司来说是个创业的好时候。

你认为打工者与创业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哪儿?

甄荣辉:打工时的压力是有限的,到了五点下班时你就可以走,但创业的压力要更大,你要总在思考,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你要管,见客户也得去,还要跟政府部门打交道。当然,满足感、对员工的影响力也很不同了。

卢健峰:自己创业有好想法就可以去实施,没有任何的约束,但在大公司中要遵循公司的目标,个别时候可能还要做违心的事。自己创业时心态上是自由的,当有大的成果时,那种兴奋会更强烈,自我满足感也会更大,总之是既自由乂辛苦。

创业者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与创业成败之间有没有关系?王辉耀: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创业者来说,知识往往是一方面,胆识则更重要,很多没有学历的民营企业家创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来去无牵挂,计较得失时比有学历的人要少。总之,对创业者来说,经验、学历、胆识缺一不可。

卢健峰:没有太大的关系,工作经验的积累很重要,学历只是打了个基础。需要切记的是:创业不一定都能成功,可能会有失败,出来创业就意味,着没有了饭碗,不能再呼风唤雨,我曾经劝我以前的一些同事不要出来创业,因为他们的心态还没转变过来,不是说你有经验就可以出来创业了,因为开公司是一个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