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10341100000015

第15章 宋元宗师

宋元是道教历史上最精彩纷呈的一段历史。

这一阶段涌现出了无数名载史册的宗师,有宋初名道陈抟、南宗五祖之首的张伯端、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太一道创始人萧抱珍、真大道创始人刘德仁、著名的全真七子等。

●陈抟

陈抟,北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据《宋史》记载,为亳州真源县境内人,早年熟读《诗》、《书》、《易》、《礼》等儒学经典,博通百家之言,有济世从政的大志。

后唐长兴年间,陈抟应考进士,不中,于是放弃仕途,游历名山,求仙访道,长期隐居在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20余年。后来移居华山称台观和少华山石室,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

后周世宗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赐号“白称先生”。相传他常炼功长睡,百余日不起,世称“隐于睡者”。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至京师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甚得太宗宏信,赐号“希夷先生”。

陈抟好研《周易》,常手不释卷。曾作《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又作有《先天图》。其思想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据传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由陈抟的《无极图》衍化而来。

陈抟善长书法,泼墨浓厚。其书多于行书,雄浑有力。据传“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石刻楹联即为其所书。陈抟著作颇多,但大部分已经佚失。《正统道藏》中收有《阴真君还丹歌注》,题名为陈抟所作。

●张伯端

张伯端,北宋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为张紫阳。天台人。

自少好学,广涉儒、道、佛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数、医药、卜筮、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等方术,无不留心详究,曾为府吏数十年。

后来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禄,心向蓬莱仙路,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因以“火烧文书”罪,被发配岭南。

所著《悟真篇》一书,宣扬道教内丹修炼理论,“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一究竟空寂之本源”。

将儒家的“穷理尽性”,佛教的“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认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玄旨。他指责“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颇有识见。

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修命,后修性,与北宗王重阳主张的“先性后命”不同。该书后世注解者甚多,是继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后的重要炼丹著作。

张伯端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被奉为南宗五祖之首,《道藏》中还收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和《金丹四百字》,题名为张伯端所撰。

●张无梦

张无梦,北宋著名道士,字灵隐,号“鸿漾子”,凤翔人。性好清虚,好研《老子》、《周易》。曾入华山与刘海蟾、种放结为方外之友,师事陈抟,多得其微旨。

后在琼台观结庐,修炼赤松导引、安期还丹等养生法术。又相继在天台山和终南山等地隐居,高年无疾而逝。

张无梦“博通古今百家之学,至于图经小史,记之历历无遗”。有《琼台诗集》行于世。其内丹思想和功法体现于《还元篇》中,《道枢 鸿濛篇》摘其要者12首。

●朱自英

朱自英,宋代道士,字隐芝。句曲朱阳里人。幼年即习道,师从玉晨观道士朱文吉。

11岁时,得度为道士,与张绍英同隐居于积金峰,服气咽炼,乃至辟谷不食。后渡江称游,访师问道。尝拜混元皇帝于毫州,礼正一天师于青城山,逢陈铁脚授之以“金鼎九转,飞精剑法。”

又思三茅《道藏》阙伪不全,故载游濑乡,校雠太清古本。及返还故山,得“九老仙都君印”,济人利物,孜孜不倦。宋真宗景德元年,嗣掌教门,为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

朱自英曾为真宗祈嗣,得生仁宗,由此颇得二帝尊宠。宋仁宗天圣初,奉诏至京师,馆于昭应宫,亲授上清经戒法箓予仁宗之母明肃皇后刘氏,且撰《章献明肃皇后受上清毕法篆记》,详述此事,得赐号“观妙先生”。后累表求归,诏送还山,自此称疾不起。

●陈景元

陈景元,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江西人。早年勤学,有方外志。后来游历天台山,遇鸿蒙先生张无梦,从其修道,得解《老子》、《庄子》深义。曾长期隐逸江淮之间,以书、琴自娱。

宋神宗时,由礼部侍郎王琪推荐,入京城讲《道德经》和《南华经》。神宗闻其名,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

陈景元继承唐代道教的义理之学,以老庄哲理为本,揉合宋代流行的炼丹思想和实践,建立了一套以自然常道、炼形长生、无为治国为主要内容的道教学说。

陈景元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西升经集注》6卷、《道德真经藏室撰微篇》10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14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集注》4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等,均收存于《正统道藏》之中。

●刘混康

刘混康,宋代道士,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师。字志通,晋陵人。传言其母因梦羽士入室而生混康,13岁即入泰和观学道。宋仁宗嘉祜五年,经考试录为道士。

闻三茅道士毛奉柔有道,于是前往茅山拜其为师,得授“大洞经箓”等上清经法。刘混康精志为行,修之成道。颇有智识,凡施符祈祷,役使鬼神,治疾禳灾,无不灵验。

宋哲宗元祐占元年,太后孟氏误吞针入喉,“医莫能出”,混康以高道之名被召入宫,化符进奏,太后服即呕吐,“针刺符上”,宫中皆称神奇。

哲宗因之接见,赐号洞元通妙先生,住持上清储祥宫。绍圣四年,敕其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刘混康执掌茅山、龙虎山、阁皂山符箓,“三山鼎峙,辅化皇图”。

宋徽宗即位,初无子,混康教以“广嗣之法”,始生子。故徽宗对刘混康甚为宠信。赐以九老仙都君王印、剑及田产财物,赐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先后予之敕书及赠诗70余次,并多次向其索取“灵丹”、“仙饵”、“伤风符”、“镇心压惊符”等,甚为时所重。

刘混康尝荐无锡县灿山朝阳观等于朝廷,因得赐额。混康晚住茅山元符万宁宫,及卒,赐太中大夫,谥静一先生。

●贾善翔

贾善翔,北宋道士。字鸿举,号蓬丘子,蓬州,今四川蓬安人。生平善谈笑,能弹一首好琴,嗜酒,尝与苏东坡交游。据记载,曾于亳州太清宫,讲解《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任道官左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赐号“崇德悟真大师”。

宋哲宗朝著《犹龙传》、《南华真经直音》、《太上出家传度仪》,均收入《正统道藏》。另著有《高道传》、《宋书艺文志》《遂初堂书目》《道藏阙经目录》。

●张继先

张继先,道教第三十代天师。字嘉闻,一字遵正,号翛然子。其少而聪颖,9岁即承袭天师教法。宋徽宗时,先后4次奉召入朝廷以奏答策问,得赐号“虚靖先生”,秩视中散大夫,且授与“阳平治都功印”。

进而又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诏有司就国之东下建院以居之,赐额说“崇道”。又与緍钱,大修龙虎山上清官。恩赉之厚,尚及追其祖与父,官爵其兄。然张继先志在冲淡清虚,遂固辞以归。尝于上清宫作静安阁,后为心斋坐忘之所。

张继先也曾修炼龙虎丹灶,“瑞彩祥光照耀山谷”,留下降祥堂、濯鼎池等遗迹。宋钦宗靖康二年,应诏赴阙,至泗州而卒,享年36.元武宗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张继先精于神霄,雷法与内丹学,著有《明真破妄章颂》,也称《大道歌》,为七言四句韵文,内容强调驭神住气为修道之要。

编其书文、诗词歌颂等200余篇而成《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多论述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法。其中,《心说》称心与神、道异名而同义,人若能止静心,守一虚无,即可离尘绝俗;而一念萌动,则坠轮回之苦。并善书法,政和二年曾书“宣和御制化道文碑”。

●陈楠

陈楠,宋代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五祖之一,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县白水岩人。平时以盘栊箍桶为生。悟性超人。

相传陈楠在黎姥山遇神人得景霄大雷琅书,南宗从陈楠开始,就兼传雷法。后来从师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修习清修丹道,常以土掺符水,捏成小丸,治病救人,无不灵验,人称“陈泥丸”。

平时衣衫褴褛,尘垢满身,终日烂醉,莫测所思。后来定居长沙,随口吟诗,皆成文理,但世人多不解其义,后来把他的丹法传授给琼山白玉蟾。著有《翠虚篇》,继承南宗传统,反对房中御女术,主张独身清修。

●萨守坚

萨守坚,北宋时西河,今山西汾阳县人,自称汾阳萨客,少有济世利人之心。尝学医误用药杀人,于是弃医学道。曾师从于第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林灵素及王侍宸。虚静先生传其咒枣秘术,王侍宸传其雷法,林灵素传其宝扇一把。

萨守坚学成秘法后,用咒枣术济贫拔苦,用雷法铲奸除害,用宝扇为民报冤。于是道法大显,闻名遐迩。后被玉帝封为“都天宗主大真人”。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葛玄、许逊共为四大天师。

●林灵素

林灵素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灵噩,称作灵蘁,字岁昌,温州永嘉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记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苏东坡问其志,笑而答说:“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

改从道教后,志慕远游,至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后得其书,由此能行五雷法。

林灵素的著述情况,除《释经诋诬道教议》外,还有《归正议》9卷,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

●王文卿

王文卿,宋代道士。名俊,字述道,号冲和子,建昌南丰人。生而神异,长即聪颖,性慕清虚,不贪求名利。自出家为道,喜称游灵胜境地。

宋徽宗宣和初,将渡扬子江,遇异人汪君授以“飞章谒帝之法”及“啸命风雷之书”,自此善斋醮雷法,凡役使鬼神,召雷祈雨,莫不灵验。

宣和四年,经林灵素举荐入朝,徽宗诏馆于九阳总真宫。累赐至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视太中大夫,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且恩及父母妻弟。

王文卿精于神霄雷法,撰著《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该书采问答形式,弟子袁庭植问,王文卿答,专论雷法诸问题。

其述召神役雷之法理,强调内修为要,认为静坐默朝,久行之,则“神气精自然凝。上可脱壳朝元,次可长生久视,又其次可以兴称致雨,役雷鞭霆,济人利物,何所往而不可也。”至于奏章、符诀等,在王文卿看来只不过是役雷术之末。

●曾慥

曾慥为南宋初道教学者。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人。金人陷京师后,曾随其岳父翰林学士吴降金,充事务官。绍兴九年,秦桧当权,起为户部员外郎,绍兴十一年擢大府正卿。不久,奉祠除秘阁修撰,提举洪州玉隆观,寓居银峰。

曾慥晚年学养生,潜心至道,相信道教神仙之说。继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沈汾《续仙传》之后,编撰《集神仙传》,简称《集仙传》。

《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12卷,原书已佚。今《说郛》记载,仅为简记岑道愿以下至侯道姑共137人。为研究和进行养生修道,曾慥从众多道书中,选录大量修道养生术资料,编成《道枢》42卷,共108篇。

此外,曾慥又从252种笔记小说中,辑录出“可以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的资料,编为《类说》50卷。又撰《高斋漫录》、《乐府雅词》、《宋百家诗选》50卷、《通鉴补遗》100篇等。

●宁全真

宁全真,南宋初东华派创始人。俗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河南开封府人。因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

灵宝派道士田虚真和王古因见灵宝阁皂宗教风不振,遂将道法传予宁全真,希望他另立名目,肇开东华派,以开创灵宝新局面。后来宁全真不负所望,经过若干曲折,终于开创了东华派。

《正统道藏》收《上清灵宝大法》66卷,署“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撰”;又收《灵宝领教济度金书》320卷,署“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灵宝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灵真编”,是东华派的两部重要经书,虽然经过后人的增撰,但基本体现了宁全真的思想。

●白玉蟾

白玉蟾,南宋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原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出生于琼州。

白玉蟾自少聪颖,异于常人,12岁举童子科,谙通诸经,兼擅诗赋书画。后来因任侠杀人,改装为道士,逃亡至武夷。此后浪游江湖,历尽艰辛,其足迹遍及江东两湖、西蜀闽广。

嘉定五年,师事陈楠,得受金丹秘诀。陈楠死后,他常蓬头跣足,野服敝衫,形状疯癫,往来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金华诸山之间。白玉蟾致力于传播丹道,广收弟子,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并得到官府认可,形成正式教团,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

白玉蟾羽化后,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白玉蟾的著作很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死后由其弟子门人编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等,收存于《道藏》之中。

●彭耜

彭耜,南宋末道士。字季益,号鹤林。长乐,福建人。

师事白玉蟾,得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砂汞之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归作《鹤林赋》,遂杜门绝交游,不理家业。与妻潘蕊珠,晨夕薰修。

在居处立鹤林靖,日以孔老娱其心,以符治病。沈酣道法,呼啸风雷,人所敬慕。后尸解于福州城东凤丘山有鹤林院遗址。曾采摭宋代诸家注编为《道德真经集注》18卷,今存。

●谢守灏

谢守灏,南宋道士。永嘉瑞安人,字怀英。年少聪慧明敏,博闻强识,善辞辩,14岁即能联词属文。

励精儒业,博览群书,渐有出尘之想。终脱儒冠而入道门,称游方外30年,多历名山,自言遇道士沈若水,授之以《许真君石函秘文》。入天台山,师从皇甫坦10余年,多次随皇甫坦入京师渴见宋孝宗,对答朝政,备方伎顾问。

宋光宗绍熙元年,朝廷赐号“光复大师”,充行在寿宁观管辖高士;宋光宗绍熙四年,任玉隆万寿宫主持。宋宁宗嘉泰元年,复任焚修管辖宫事。谢守灏历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颇得皇室“眷遇优渥”。

而其平生交友,俱当代大贤,论道议学,纵言时政,皆超群拔俗,“人莫能及”。晚年复归永嘉郡瑞安县,于紫华峰建九星宫居住而终。

谢守灏业精于道学,披览经籍,必洞达玄旨,尤擅金丹理论,而会通儒、释、道,论说每“勾引三教”,尝注解《老子》,又撰《太上老君混元圣纪》9卷。

该书卷首为《老君年体》,以编年体简记开辟以来,至宋宣和间老君事迹本末,以及历代帝王崇奉老君之事。详记老君于历代垂世立教,应显变化之灵异。全书旁征博引,史料丰富,为最详备之老君传记。

守灏另编有《太上老君年体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内容与《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卷首之《老君年体》略同;其中《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卷下,尚叙及老君自三皇以至周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西度玉门关及阳关,传经授道,化胡西域之事迹。

●夏元鼎

夏元鼎,宋代道士。字宗禹,号称峰散人,又号西城真人。永嘉人。尝入仕为宦,奔走燕齐间,年届50岁,方弃官学道。

精于《崔公入药镜》、《黄帝阴符经》及《悟真篇》三书,著《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黄帝阴符经讲义》及《崔公入药镜笺》等,章剖句析,皆有灼见。南宋学者真德秀与其交往相善,并为之撰序,称元鼎所著“读之使人焕然无疑”。其所述丹法强调自身修炼,属南宗清修派。

《悟真篇讲义》取《悟真篇》诗81首,西江月词12首,依据张紫阳“三教合一”之旨,征引《道德经》、《阴符经》、《参同契》、《入药镜》、《龙虎上经》、《钟吕传道集》、《西山会真记》、《指玄篇》等与炼丹密切相关之道书,逐一诠释,以阐发修炼内丹之要。

《阴符经讲义》则据400余文字本经文,逐句逐段释义,以阐内丹修炼之旨。其中卷4为《图说》,内记载日月圣功图、奇器万象图、三教归一图、五行生成图等。每图后有图说,以解图象之意,皆本于南宗,多论天地阴阳五行化生及金丹之道。

●蒋宗瑛

蒋宗瑛,宋代道士,茅山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字大玉,号冲妙先生。毗陵人。

幼习儒业,期于科举入仕;而长则称游四方,寄情山水之胜。尝居吴越金庭山两年,于石壁间得《登真隐诀》,遂挟书至茅山,从汤志道修行。其善符箓法,凡祈祷辄应。

宋理宗时,奉召入朝廷,行法祷晴,颇称旨,因得赐钱10万缗修缮宫观。元军南下,宋室倾危,蒋宗瑛乃托疾出游,至庐山,过天目山,而往来永嘉形胜之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诏令入京师大都,未几而卒。蒋宗瑛于上清经法戒研探尤深,曾注《大洞玉经》16卷传行于世,又校勘《上清大洞真经》。尝传大洞经法于杜道坚。

●陈显微

陈显微,宋代道士。字宗道,号抱一子,淮阳人。居临安佑圣观,好内丹之术。

宋宁宗嘉定癸未年,遇至人于淮之都梁,尽得金丹真旨,宋理宗宝庆初,又得《周易参同契》,读之迎刃而解。随即便尽谢宾朋门人,闭门入室修炼年余,于是“以其亲履实诣者笔诸训解”,因而撰成《周易参同契》。

陈显微以内丹解《周易参同契》,多引陈抟、刘海蟾、张伯端等人著作。其解述金丹之道。象乾坤以为体,法日月以为用,以乾坤为人身之天地,坎离为人身之日月,乾坤升降为候,坎离配合为机。

又注《文始真经言外旨》,注中融通儒释道三教思想,而以道家为宗,多引《老子》、《阴符经》、《参同契》及张伯端语,偶引《楞严经》,大段转述老子思想及内丹理论。此外,陈显微尚有《玄圣篇》、《显微卮言》、《抱一子书》等,且校正《神仙养生秘术》。

●李简易

李简易,号玉溪子,南宁袁州人。幼习儒业,不遂志,于道佛经典,星算医卜,靡不究心。

尤爱金丹诀,遂参访江湖,曾两遇纯阳真人,后又遇刘海蟾蓝养素授。著《玉溪子丹经指要》3卷。

●金允中

金允中,南宋人。撰著《上清灵宝大法》45卷,澄清源流,驳斥南宋各道派教义及科仪的僭伪,对研究道教斋醮发展史具有参考价值。

●萧抱珍

萧抱珍,金代道士,太一道创始者,又名元升,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原从真人处受秘箓,演化为“太一三元法箓”用来度世济人,信奉者甚众。遂在卫州建庵立教,称为“太一教”。

太一教以《道德经》义为教旨,主行“弱道之用”。又常用符箓为人治病。金天眷年间,其教盛行于河北。

金熙宗皇统八年,萧抱珍入宫廷问道,颇受礼遇,将所居道庵赐名为“太一万寿观”。死后,元世祖赐号为“太一一悟传教真人”。金人王若虚原撰有《一悟真人传》。

●刘德仁

刘德仁,金代道士,真大教创始者,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人。

相传他在21岁时,遇一老叟授以“玄妙道诀”,于是敷陈《老子道德经》要义,吸取部分儒、佛思想,设立戒条九则以劝世人,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信从者日众,自称为“大道教”。

大道教旨以“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为主,不善炼丹飞升之事,主张“苦节危行”,在河北行教数十年。

金大定初,世宗诏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为“东岳真人”,元代加封为“无忧普济开微洞明真君”。其教五传至郦希诚,改名为“真大道教”,元末以后逐渐衰落。

●王重阳

王重阳,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

金熙宗天眷初年又应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后来长期任征酒小吏,遂愤然辞职,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弃家外游,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悟道出家。

王重阳在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年多,自称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建立三教七宝会、金莲会、三光会、玉华会等。

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称为全真道士。金大定九年携其弟子西归,次年一月在大梁羽化,归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居,后全真道尊奉该地为祖庭。

元世祖至元六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揉合道、儒、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认为修心去欲为修道之本,主张先修性后修命,如此身虽在凡尘而心已入圣境。

王重阳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今均存于《正统道藏》之中。

●邱处机

邱处机,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或作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

邱处机19岁出家,次年拜王重阳为师,追随左右,甚契玄机。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6年,苦心修道。后来又隐居在龙门山励志精修7年。

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派使者召请,丘处机毅然率弟子18人从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难,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

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邱处机返归燕京后,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诏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赋税差役。

邱处机于是广发度牒,建立平等、长春、灵宝等教会,大量建立宫观,设坛作醮,一时教门四辟,道侣称集,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

元太祖二十二年,邱处机羽化于宝玄堂,殡于白云观处顺堂。元世祖至元六年,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后世称“长春真人”,传龙门派,为全真道传承的主要教派。

邱处机基本继承王重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系统阐述其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还著有《磻溪集》,收存于《正统道藏》。《摄生消息论》收入《道藏精华录》。

●马丹阳

马丹阳,金代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人,家世为地方大族。

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到宁海传布全真道,他抛弃千金家产,皈依其道。自此励行苦节,潜心修炼。王重阳临死以前,将全真秘诀传与丹阳,托为全真传道事业的直接继承人。

后来历尽艰辛,矢志宏道,后人赞评他为“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传有全真道遇仙派。

元世祖至元六年,赠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道藏》太玄部收有《丹阳真人语录》,题为马钰述,金人王颐中集。

●谭处端

谭处端,金代道士,全真教“北七真”之一。原名玉,字伯玉,后改名为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宁海人。

谭处端涉猎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慷慨重孝义。素患风痹,药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王重阳来山东传道,便投奔重阳,求其医治,隔宿而愈。

自此诚心皈依全真道,追随王重阳,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炼。王重阳逝世后,隐迹伊、洛之间。

大定二十五年卒于洛阳朝元宫,传全真道南无派。元世祖至元六年,赠封“长真称水蕴德真人”。有《水称集》传世,今存于《道藏》太平部。

●郝大通

郝大通,金代道士,全真教“北七真”之一。名磷,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人,好读黄老庄列方外之书,擅长卜卦占筮之术,尤精于《大易》。

金大定八年,受王重阳法启发,皈依全真教。金大定十五年,乞食沃州,突有所悟,遂静坐于沃州桥下,忘形炼功六年,从不言语,人称“不语先生”。

相传九转功成后,杖履北游,在真定间传教度人。崇庆元年在宁海先天观羽化,传全真教华山派。元世祖至元六年,赠封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著有《太古集》4卷,收存于《正统道藏》。

●王处一

王处一,金代道士,全真教“北七真”之一。号玉阳子,一说号全阳子,宁海人。金大定八年,王重阳收为弟子。长期隐居文登县称光洞,“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炼形9年,终得大道之要。

金宣宗贞韦占五年,羽化于圣水玉虚观。传有全真教嵛山派。元代至元六年,赠封“玉阳体玄广度真人”。撰有《称光集》4卷、《西岳华山志》,均收入《正统道藏》中。

●刘处玄

刘处玄,金代道士,全真教“北七真”之一。字通妙,号长生子,东莱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

金大定九年,王重阳携马丹阳等人到掖城传道,收刘处玄为徒。从此跟随王重阳,游寓齐豫,乞食炼形,朝夕叩请,启迪丹经。王重阳去世后,独自隐遁于京洛,静心炼性。

金大定二十八年,在昌阳主持斋醮,设坛祷雨,颇有应验。承安三年,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宫庭,待如上宾。次年乞请还山,章宗赐铭“灵虚”,以光耀祖庭。泰和三年羽化,传有全真道随山派。

元至元六年,赠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著作为《黄帝阴符经注》1卷、《黄庭内景玉经注》1卷、《无为清净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仙乐集》5卷,均收入《正统道藏》之中。

●孙不二

孙不二,金代女道士。法名不二,号清净散人,或称孙仙姑,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丹阳之妻,金大定九年,王重阳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诀。

孙不二独处静室,面壁炼心,7年功成。后游历伊、洛,传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羽化于洛阳。传有全真教清净派,后被尊奉为“北七真”之一。

元至元六年,赠封为“清净渊真顺德真人”。《道藏精华录》收存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

●尹志平

尹志平,元代道士,字大和,莱州人。先后师事马丹阳、丘处机、郝大通,兼有数人之长,道业日进。曾随丘处机跋涉万里,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

丘处机羽化后,尹志平接替主掌道教事,后传衣钵于李志常。元世祖中统二年年,追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志平著有《葆光集》3卷,收入《道藏 太平部》,另《正乙部》收有《清和真人北游语录》4卷,题为尹志平述,元人段志坚辑。

●李道纯

李道纯,宋末元初全真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人,本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门人,为南宗嫡传。

李道纯是元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既通《老子》、《周易》,又达禅机,其学以全真南宗为主,兼得北宗之意。李道纯著述颇丰,有《道法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全真集玄秘要》、《太上大通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无上赤文洞真经注》,门人又辑其语录为《清庵莹蟾子语录》。

李道纯在内丹理论上,以“真常之道”作为其内丹理论的基础,并且还以《老子》、《周易》思想来阐发内丹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性命双修。

在修炼程序上则主张先性后命,“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得其身”,最后达到“性命双全,形神俱妙”。特别强调“守中”是修丹的核心,所称玄关一窍就是一个“中”字。

李道纯还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说:“道之有物混成,儒之中和育物,释之指心见性,此皆同工异曲,咸自太极中来。”。

●王志谨

王志谨,金元间道士。号栖称子。师从郝太古。金宣宗贞祜年间,志谨于盘山开门授徒,讲道论玄,四方学者称集。元朝时,赐号“惠慈利物至德真人”。门人论志焕编次其言为《盘山栖称王真人语录》90余条。王志谨论道,以《清静经》为宗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颇具道禅混融色彩。

王志谨认为金丹乃是人的本来真性,修行者首先得明自己本分事,次要通教化,尤其要在境上炼心,对境无心,不染不著,顺其自然。

又称“人生于世,所为所作,无不报应。”借佛教轮回报应说,屡屡告诫习道之人要常思己过,切忌骄矜,应韬光晦迹,安贫守朴,“苦已利他,暗积功行。”于初学者确有指点迷津之功。

●宋德方

宋德方,元代道士。字广道,号披称。莱州掖城人。先后师事刘处玄、丘处机。曾随从丘处机西游,长途跋涉至大雪山谒见元太祖。返归燕京后住长春宫,任职教门提点。

元太宗九年,遵从丘处机的遗志,广搜各地道教经书,在山西平阳玄都观与李志全,弟子秦志安等人刻道藏,历时8年,刊成《玄都宝藏》7800余卷,赐号“玄都至道真人”。至元七年,追赠“玄通弘教披称真人”。著有《乐全前后二集》。

●杜处逸

杜处逸,元代道士。字道坚。采石人。14岁,得异书丹卷,遂出家为道士,师从葛蒙庵,居武康计筹山升玄观。

元朝初年,入朝庭觐见元世祖,赐玺书,提点道教。元成宗大德七年,授杭州路道录教门高士真人。仁宗皇庆间,又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杜处逸身老吴邦,访寻文子遗踪,建通玄观,作览古楼,聚书达万卷。

赵孟頫曾撰《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杜公碑》文以记其事。杜处逸深研道学,阐释玄旨,著述颇丰。《道藏》收有《通玄真经赞义》12卷、《注道德玄经原旨》4卷、《玄经原旨发挥》2卷。

杜处逸认为老子本柱下史,故援引《尚书》史事以说《老子》,称谷虚善应者心,神静故灵者性,太极乃物初浑注之太一,无极乃太极未形之太虚,其《注道德玄经原旨》即按此脉络而成。

《玄经原旨发挥》以邵雍《皇极经世书》疏《老子》,既述皇帝王霸、道德功力,叙老子降生、西游史略及经注概况,其旨以道德为归,不外理气象数,尊皇道,尚帝德而己。

杜处逸论道探玄,多折衷儒道,以儒道与天地同功,将帝王史事证注玄经,以求经世之用,因之屡得元朝执政者推举赐号。

●张与材

张与材,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师。字国梁,号广微子,宗演之次子。天资仁厚,善诗文并工于写竹画,大字草书,画龙尤妙。相传其画龙变化不测,了无粉本,求者鳞集。晚年因道教事务之故,很少动笔。

《汉天师世家》说他“书翰精奇”,至元三十一年嗣教,上遣使赐冠服玉佩,俾掌教事。元贞二年授“太素凝神广道真人”,封其母为“玄真妙应仙姑”。

《元史》说道:“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武宗即位,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视秩为一品,加封母周氏为“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延祜三年卒。曾为道士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作序。

●林灵真

林灵真,为元代东华派主要传人。俗名伟夫,字君昭,灵真为其法名。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世为温州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

博通经纬史传、诸子百家及方外之书,而于四辅、三奇、阴符、毕法之旨,尤加精究。累举不第,乃弃儒为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戴煟为师,匾其宅说丹元观。

尝自称:“予学道于虚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于兹有年矣。幸造道域,参玄律,讵可韫所学而不济于世。”“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者不一。”

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慕其学,表荐林灵真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此后,林灵真闭门著述,撰成《济度之书》10卷,《符章奥旨》2卷。正一教主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命雕板印行,以广其传;并授以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住持温州路天清观事。

《正统道藏》所收署宁全真授、林灵真编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320卷,已非林灵真《济度之书》10卷之旧,是明代道士据上书增补扩充而成。林灵真弟子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正一龙虎宗的董处谦,玄教大宗师吴全节都曾投其门下,“可称一时授受之盛。”

●黄舜申

黄舜申,号雷渊,宋元间清微派道士。福建建宁人,14岁随父游宦广西,罹疾,遇广西宪司、清微派九祖南毕道以雷法治愈,南见其为道器,尽付清微雷法之传,从此行道于东南,清微道法至此大显于世。

南宋理宗宝祐中,出仕为检阅,行道于京师,皇兄赵孟端曾师事之,理宗召见,御书“雷困真人”赐之。元至元丙戌,世祖召赴阙,颇有赏赍,未几乞还乡里,隐于紫霞湖沦洲之上。元宝敕封“雷渊广福普化真人。”

当时从学者甚众,门下各得一法者30人,尽得其传者5人,以西山熊真息、武当张道贵为最著。清微雷法至黄舜申,“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今《道藏》中所存清微道书如《清微斋法》、《清微神烈秘法》等,盖即出黄舜申之手。

●刘玉

刘玉,元代道士,字颐真,号玉真子,建昌人。父母早亡,家贫力耕而食,视人世为尘土,笃志于神仙之道。

相传刘玉曾遇洞真法师胡惠超,受传净明道法。后又遇水府仙伯郭璞,授以经山纬水之术,从此道法精进,远近闻名,信从者日众。

元成宗元贞二年,托言净明教主许逊下降,得受真旨,“开阐大法,诱诲后果学,其法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对净明道进行改革。

刘玉以忠孝伦理道德为主要教义。以修炼精、气、神与符箓斋醮为次要方法,主行内心的自省从善。著作有《玉真先生语录内、外集》等,今存于《正统道藏》中。

●张留孙

张留孙,元代道士。字师汉,信州贵溪人。少入龙虎山为道士。至元十三年,随从天师张宗演入朝,应对称旨,于是留孙专掌祠事。

至元十五年,授“玄教宗师”,赐以银印。常向世祖进言,以黄老清静无为之道治国。元成宗大德中,加号为“玄教大宗师”,同知集贤院道教事。

元武宗即位,封为“大真人”。元仁宗延祐二年,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加号“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英宗至治元年羽化。文宗天历元年,追赠为“道祖神应真君”。

●吴全节

吴全节,元代正一道著名道士。饶州安仁人,字成季,号闲闲。吴全节出身于儒门,13岁时至龙虎山师从正一道张留孙,“得其秘法,祈祷辄应”。16岁出家为道士。至元二十四年,吴全节至京师大都,随张留孙谒见元世祖,“遂留不归”。

自此后五十年间,吴全节历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元天顺帝、元文宗凡八朝。因其才气横溢,为人聪颖达悟,贞静文雅,且善识为政大体,故受知于朝廷,成为重要心腹政治谋臣。

吴全节长于著诗,据吴澄《吴文正公集·吴特进诗序》载,全节旧有诗稿,不啻千篇,凡所至之处,脚无不吟咏。《书史会要》说他善草书,传世作品有《白云观歌》等。

雅相友善,交游文贤,盖不尽记,如赵孟頫、黄公桶、阎复等著名人士皆为之友;至若周人穷急,“又未尝以恩怨异其心”,时人以为颇有侠气。

就道教之功而言,吴全节助师扶教,阐补道旨,弥缝其阙,建龙虎山崇文宫、仁静观、明成观等,于江南天师道在元代的兴起,使其位升三山之首,宫观林立,遍布江南各地,甚至在北方传播,有着突出贡献。《江西通志》尚载全节所著有《仙坛记》。

●黄元吉

黄元吉,元代道士,净明忠孝道传人。字希文,号“中黄先生”,故又称黄中黄。豫章丰城人。出身名族,母吴氏。12岁入洪州西山玉隆万寿宫拜清逸堂朱尊师为师,朱逝世后又师事王月航,后又师从刘玉。

元英宗至治三年,宣教于京师,公卿大夫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泰定帝泰定元年,嗣汉第三十九代张天师朝京师,廷臣推荐,以为宜表异之,乃为书请元吉为法师、玉隆万寿宫焚修提点。玄教大宗师留之于崇真宫。一年后,将以其名上奏闻,有玺书之赐。

黄元吉在世55年,为道士40年,授净明忠孝之教者人众不可备列。编集净明忠孝道教典《净明忠孝全书》前五卷,《净明宗教录》也收其教说。继承刘玉思想,而尤重惩忿窒欲,称“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为三极,无愧人道”,便是真人。门人有陈天和、徐慧等。

●金志扬

金志扬,元代道士,号野庵,常蓬头一髻,人呼金蓬头,永嘉人。慕道出家,师道士李月溪。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5《金蓬头传》称月溪为全真道李志常之徒裔。李月溪对金志扬甚为器重,命其游学燕、赵、齐、楚,求正于先德。

金志扬继游江西龙虎山,命其徒李全正、赵真纯筑天瑞庵于峰顶。四方闻其道,参礼者日众。据传能“召龙兴雨”,以解旱。元统元年,去武夷山,隐于白玉蟾之止止庵。他以道法名当世,人称“真仙”。

●张雨

张雨,元末茅山道士。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吴郡人。

张雨从小学习儒学,20岁时离家出游天台、括苍等名山,到茅山礼茅山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箓。后又师事玄教高道王寿衍,居杭州开元宫。皇庆二年随王寿衍入京,居崇真万寿宫。

张雨素有精诗,能文,善书,工画之名声,尤以诗歌享誉元末文坛,其诗文格调清丽,语句新奇,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道士。

倪瓒《题张贞居书卷》称“贞居真人,诗文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因此,他在京师期间所交往之人皆为当时文学知名人士。

其诗文清绝流丽,颇有晋唐人风格;其韬光山水间,默契神会,点染不凡,善画石木,用笔古雅,善用败笔点缀石木人物,颇有逸韵。

他的画设色以淡彩见长,比前人更加灵活清新。他的写意人物画,也有神趣。画迹有《霜柯秀石图》、《双峰含翠图》等,其书师赵孟頫,间学怀素,自成风格,其字体俊爽清洒,具有道家淡漠典雅之逸气。其书法作品有《台仙阁记卷》、《七言诗贴》、《唐人绝句轴》等10余种。

张雨不希图荣华仕进,于延祐初年返回杭州开元宫,至治二年回茅山主崇寿观,在这期间还主镇江崇禧观。至元二年辞去宫事,每日与友人饮酒赋诗,至正八年辞世。著有《山世集》3卷、《碧岩玄会录》3卷、《寻山志》15卷,皆佚。现存著作有《玄品录》5卷,《句曲外史集》8卷。

●莫月鼎

莫月鼎,宋末元初道士,神霄雷法重要传派人之一。字起炎,一说初名起炎,后更名洞元,号月鼎,浙西罾川,今浙江吴兴人。

莫月鼎生而聪慧,酷慕道法和神仙家之说。南宋理宗宝庆间,至青城山见无极徐真卿授以雷术。又与同郡沈震雷同师事邹铁壁,得王文卿九天雷晶隐书,名重当时。再见浔阳杨真卿,精于持练,动与神合。

元世祖至元间,因崔或荐于朝,召见于京师内殿。祈祷有异验,命典道教事,力辞。一时名动京师,奔走先后者如称如堵,有不远数千里及门而求道者。

至元三十年冬,预告将逝,至期书偈称:“六十九年,明月几番,阴晴圆缺。今朝无缺无圆,三界光明透彻。”端坐仙逝。

莫月鼎对道法有创新,授门人符各不同。其道法与沈震雷二派流衍,盛于西江,昌于东吴。门人甚众,唯王继华、潘无涯得其真传。

●陈致虚

陈致虚,元代著名内丹家,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人。好道,通群籍。天历二年,遇赵友钦于湖南衡阳,受其所传金丹之道。其后,又遇青城老仙,传以“先天一气坎月离日金丹之旨”。于是精研道要,勤于著述,成为元代著名的内丹理论家。

陈致虚将儒释道三教,归宗于老子,称三教皆以老子之道为法。他的内丹理论,本于南宋的张伯端、白玉蟾,十分重视精、气、神的作用。

陈致虚是南宗道士,但鉴于当时金丹北派的势力远盛于南宗,故而将自己师承之系统与全真道相联系。元代中期以后,二宗合并的条件业已成熟,经过陈致虚的推动,二宗终于融合。

著有《金丹大要》16卷、《金丹大要图》1卷、《金丹大要仙派》1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3卷、《参同契分章注》3卷、《悟真篇注》若干卷。后人将其后一著作与薛道光、陆墅注合为一书,称《悟真篇三注》。

●赵宜真

赵宜真,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号原阳子。江西安福人。少通经史,在赴省试途中因病折返,遂断仁途之念,出家成为道士。

起初师事清微派传人曾贵宽,复又师事吉州泰宇观道士张天全,得立长春北派之传,并拜元初江南全真道士,内丹名家金野庵弟子李玄一为师,修白玉蟾南宗之学,还使当时已经濒于绝灭的净明道再次复兴,被奉为净明道第四代嗣师。

元末天下大乱,携弟子西游吴蜀,又游武当,谒龙虎山,得到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敬重,山中道士多礼为师。后至江西雩都紫阳观定居,明代宗朱祁钰于景泰六年追赠为“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人”。

著有《灵宝归空诀》、《原阳子法语》,刊有《仙传外科集验方》。今《正统道藏》中所存《道法会元》所收清微雷法,有赵宜真序,跋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