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女性婚后易患疾病防治
10340500000003

第3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一、不同时期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特点

女性的性功能,随年龄的增长,分为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绝经期及老年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生理特点。它是一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截然的年龄界限,可因遗传、营养、环境和气候等影响而出现差异。

1.新生儿期 出生4周内的婴儿为新生儿。胎儿在宫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性激素(主要为雌激素)的影响,其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可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个别的有乳液分泌现象。出生后,性激素浓度骤减,可引起少量阴道出血,这些都是生理现象,多很快消失。

2.幼年期 从新生儿期至12岁左右称幼儿期。此期内生殖器官处于幼稚状态。阴道狭窄,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酸度低、抗感染力强。子宫颈较子宫体长,占子宫全长2/3.卵巢狭长,卵泡不发育。七、八岁起,内分泌腺开始活动,逐渐出现女性特征,骨盆渐变宽大,髋、胸及耻骨前等处皮下脂肪渐增多。10岁左右,卵巢中开始有少数卵泡发育,但大都达不到成熟程度。11~12岁时,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3.青春期 从月经来潮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一般在13~18岁。此期全身及生殖器官迅速发育,性功能日趋成熟,第二性征明显,开始有月经。

下丘脑和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加强。卵巢增大,卵泡细胞反应性提高,进一步发育,并产生性激素。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内、外生殖器官发育增大,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黏膜变厚,出现皱襞,上皮细胞内有糖原;子宫体增大,为宫颈长度的2倍;输卵管增粗。

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征象。此时女孩的音调变高,乳房丰满隆起,乳头增大,乳晕加深,阴阜出现阴毛,腋窝出现腋毛。骨盆呈现女性型,脂肪分布于胸、肩及臀部,显现出女性特有的体表外形。

12~13岁开始有月经,第一次行经称为“初潮”。由于卵巢功能尚不稳定,所以月经不规则。初潮后一般要隔数月,半年或更长时间再来月经,一般在2年左右才渐变规则,女孩至18岁尚不见月经来潮,应查明原因。

4.性成熟期 一般自18岁左右趋于成熟,历时约30年。此时为卵巢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最旺盛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各部分发育成熟,出现周期性的排卵及行经,并具有生育能力。受孕以后,身体各器官发生很大变化,生殖器官的改变尤为突出。

5.更年期 是妇女由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发生于45~55岁。分绝经前、绝经、绝经后期。卵巢功能由活跃转入衰退状态,排卵变得不规律,直到不再排卵。月经渐趋不规律,最后完全停止。

更年期内少数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受到影响,出现阵发性面部潮红,情绪易激动,心悸与失眠等症状,称“更年期综合征”。

6.老年期 一般指妇女60岁以后,机体所有内分泌功能普遍低下,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的衰老阶段。除整个机体发生衰老改变外,生殖器官亦逐渐萎缩。卵巢缩小变硬,表面光滑;子宫及宫颈萎缩;阴道逐渐缩小,穹隆变窄,黏膜变薄、无弹性;阴唇皮下脂肪减少,阴道上皮萎缩,糖原消失,分泌物减少,呈碱性,易感染而发生老年性阴道炎。

二、月经周期的生理及其调节

1.月经周期生理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每个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①月经期:历时4~5天。由于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降到最低水平,同时由于子宫所产生的前列腺素共同导致螺旋动脉痉挛,从而瓦解内膜的血液供应。这将引起内膜及其血管坏死脱落,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另一方面,前列腺素的增多还可导致子宫肌层的收缩,这有助于血液和内膜从子宫腔排出,但也可引起伴随经期出现的痛经。

②增生期。就卵巢的变化而言又称卵泡期,历时约10日,即月经周期第5~14天。此期是由于卵泡生长,分泌的雌激素愈来愈多,使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从而对子宫内膜产生修复作用。因此,内膜逐渐生长增厚,子宫腺体也随之生长。

③分泌期。就卵巢的变化而言又称黄体期,历时14日左右,即月经周期第15~28天。这期是由于上一期末,成熟的卵泡排卵后生成黄体,黄体所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的结果。孕激素能使已增厚的子宫内膜中血管增生、充血,并使子宫腺体扩大弯曲而分泌黏液。这些内膜变化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受孕)。假如这次月经周期中未受孕,黄体就会由于得不到有关激素的支持作用而发生萎缩,从而停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当血液中这两种性激素降到极低水平时,肥厚的子宫内膜由于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发生坏死、出血和脱落,从此开始进入月经期。

(2)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①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阴道上皮的增殖与成熟是受雌激素与黄体酮的影响,在卵泡早期,卵巢分泌雌激素少,故阴道上皮菲薄与苍白。在卵泡期间,当雌激素水平逐渐增高时,鳞状细胞成熟而角化,故上皮变厚。在黄体期间,成熟的鳞状细胞脱落,于是角化前中间细胞增加,同时白细胞数与碎屑量增加,阴道上皮的改变可用组织学定量,并可用以作为雌激素的定性指数。

②子宫颈的周期性变化。子宫颈在卵泡期间,有进行性的血管增生,充血,水肿及黏液分泌。排卵时,外口张开达3毫米,以后缩小到1毫米。雌激素水平的增加导致宫颈黏液量增加10~30倍。宫颈黏液的特征在临床上评估病人处于月经的哪一期及其激素状况是很有用的。黏液伸缩性(弹性)的增加与羊齿状结晶(当黏液涂在玻片上,干燥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羊齿树叶状结晶)的增多,正好是在排卵前最为明显。羊齿状结晶的形成提示宫颈黏液内钠的增加,这是雌激素的作用。在黄体期间黄体酮使宫颈黏液变厚,水分减少,丧失伸缩性与形成羊齿状结晶的能力。

③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输卵管的形态和功能均受到激素的调控。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正常的运行。在月经周期中,除输卵管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外,输卵管上皮也有相应的变化。在卵泡期,由于雌激素的影响,纤毛细胞变宽大,无纤毛细胞较细小,细胞内无分泌颗粒。到黄体期,受孕激素影响,纤毛细胞变短小,无纤毛细胞则突出于表面,并含有大量糖原,成为分泌细胞。

2.月经周期的调节 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器官出现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由于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为月经,因而称“月经周期”。这种周期性变化,是通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来调节的。

在每一个月经周期中,卵巢发生一系列形态和功能变化,包括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黄体生成,以及雌激素、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变化。这两种性激素的分泌变化导致子宫内膜也经历了一系列形态和功能变化。卵巢的这些变化是由于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而脑垂体的分泌又受到下丘脑激素的控制。此外,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对脑垂体和下丘脑还可呈现反馈作用以调节它们的活动。月经周期实质上就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周期性功能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此外,虽然月经周期的一系列变化在体内是自动形成的,但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可以通过下丘脑影响这种自动性周期变化。例如,剧烈情绪波动、环境改变或怀疑自己受孕等,都可引起月经周期的紊乱。

月经的调节与以下激素有关。

(1)下丘脑性激素:下丘脑位于脑底部,其中间隆突细胞能分泌肽类激素,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只需几纳克(ng)就可产生生物效应。这些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血管系统达到垂体前叶,促进或抑制其分泌各种相应的激素。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为调节月经的主要激素,于1971年人工合成,其化学结构为10肽化合物。此激素能使垂体分泌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但主要为后者,故又称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②生乳素抑制激素(PIH)通过抑制来调节垂体泌乳激素(PRL)的分泌。脑组织中多巴胺即有此作用,故有人认为多巴胺即PIH,但也有人认为是经激发另一种物质而起作用,但至今尚无定论。

下丘脑激素的释放与抑制调节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羟色胺等来调节。此外,还有反馈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是在GnRH调节下分泌,但又可反过来对下丘脑起负反馈作用。卵巢性激素也可逆向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称反馈作用。有促进性作用,称正反馈,反之称负反馈。雌激素与孕激素协同作用时,负反馈影响更显著。

此外,还有一个位于第三脑室顶部的很小腺体,称为松果体。幼年时松果体被破坏易发生性早熟;成年时被破坏,则GnRH的释放将受影响。松果体发生肿瘤时,常伴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状态的抑制。

(2)垂体性激素:垂体性激素主要包括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

①促卵泡激素(FSH)可以促进卵泡周围间质分化成为卵泡膜细胞,使颗粒细胞增生及细胞内芳香化酶系统活化。

②促黄体生成素(LH)作用于已分化的卵泡膜细胞,使卵泡完全成熟,与FSH协同促使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卵泡成熟后LH突然大量释放,诱发排卵。黄体的正常功能,也是在LH的作用下产生的。

③泌乳素(PRL)结构与生长素相似,但作用不同。除受生乳素抑制激素(PIH)调节外,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雌激素和5-羟色胺等对其有促进作用。PRL和雌、孕激素有协同作用,即促乳房发育和乳腺分泌作用。血液中PRL浓度无周期性变化,但卵泡中含量在月经前半期中偏高,抑制了颗粒细胞的黄素化,在黄体期则浓度降低,有利于黄体酮的合成。

(3)卵巢性激素: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卵巢主要合成并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也可由卵巢及肾上腺皮质分泌。卵泡期的卵泡内卵泡膜为合成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主要场所,其酶系统能将雄激素部分地转化为雌激素。颗粒细胞的芳香化酶系统受FSH的作用活化,也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黄体期上述细胞的性激素合成更为活跃。此期内卵泡膜黄素细胞主要产生雌激素,也分泌孕激素;黄体粒层细胞的LH受体量大为增加,主要分泌孕激素。除卵巢外,胎盘可产生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肾上腺皮质及睾丸也能产生极少量雌激素与孕激素。外卵泡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正常能合成极少量的雄激素。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为一种类固醇激素,也称甾体激素。各激素合成的基本途径是统一的,仅因组织中酶系统的差别,而合成了不同的激素。活动过程均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内进行。

①雌激素。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如下:17β-雌二醇(E2),活性最强,易被氧化成为雌酮,又可水合为作用最弱的雌三醇(E3),后者也可能是E2的代谢产物。这些变化都在肝脏内进行,都以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盐的形式从尿中排出。雌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增厚,血管增生,内膜呈增生期改变,宫颈分泌透明稀薄黏液,便于精子通过。有增强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作用。

●促进输卵管的发育及蠕动,出现纤毛细胞,有利于卵子或受精卵的运行。

●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角化程度与雌激素水平成正比,并使上皮细胞内糖原增加,经阴道杆菌分解成为乳酸,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反应,有抑制致病菌繁殖的作用,从而增强局部的抵抗力。

●促使乳腺管增生。产后立即用较大量雌激素能抑制乳汁的分泌。

●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潴留。

●加速骨骺端的闭合。

●对雄激素起拮抗作用。

●可以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

●一定浓度的激素通过丘脑下部来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一方面是抑制垂体促卵泡成熟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是刺激黄体生成素的分泌。

②孕激素。人体内产生的孕激素,主要是黄体酮,其代谢产物主要为孕二醇,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从尿中排出。孕激素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使经雌激素作用而增生的子宫内膜出现分泌现象,宫颈黏液变得黏稠,精子不易通过。

●抑制输卵管的蠕动。

●逐渐使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现象消失,脱落的细胞多蜷缩成堆。

●促使乳腺小泡的发育,但必须在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增生之后才起作用。

●有致热作用,可能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升高约0.5℃。

●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排出。

●通过丘脑下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孕激素与雌激素既有拮抗作用又有协同作用。孕期这两种激素在血中的上升曲线平行,孕末期达高峰,分娩时子宫的强有力收缩,与两者协同作用有关。

③雄激素。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是睾酮,有无生理重要性,一直是探索中的问题。据认为雄激素的组成、代谢和促进生长的能力有限,少女在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似难单以雌激素作用来解释,还可能有少量雄激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