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的智慧
10339800000124

第124章 王安石与蒋山

王安石是宋代最为著名的改革家,曾经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豪情壮志,可与日月争辉。作为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文雄健峭拔,犀利遒劲,位列唐宋八大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曾经以整整十年时间参禅悟道,号半山先生,撰写了大量喻禅、劝善、警世的诗篇。

王安石金榜题名之后,并未得到朝廷重用,在江浙一带做了十六年地方小官。满怀富国强兵的文韬武略无法施展,抑郁不得志的他,在禅宗丛林之中意外地找到了一位终生挚友,真正的知音——蒋山赞元禅师。

作为一个胸怀治国平天下壮志的政治家,王安石理所当然地认为,住在山林深处的禅师仅仅是独善其身而已。他之所以进寺院游览,不过是寄情山水罢了。一天,他无意中走进了蒋山禅师住持的禅院,正赶上蒋山上堂说法,便混在居士群中随便听听。

这时,一位禅僧从大众中走出,问道:“如何是和尚的家风?”

王安石知道,这是在问蒋山禅法特色,也是在探询禅的要旨。蒋山禅师的回答是:“东壁打着西壁。”王安石百思不得其解:试问,东边的墙壁,如何能打到西边的墙壁?可是,令人奇怪的是,那问话的禅僧,却就在这不合乎逻辑的话语下豁然大悟了,手舞足蹈着出了法堂。更叫他震惊的还在后面:

另一个云游僧合十施礼,询问说:“哪里是诸佛出世的地方?”

蒋山回答:“驴胎马腹!”

僧人再问:“怎样是大善知识?”

蒋山一挥禅杖:“宰牛剥羊!”

驴胎马腹出生的,只能是畜生!神圣的佛,怎么能从驴胎马腹里出来?蒋山岂不是在骂佛?所谓大善知识,应该答疑解惑、指导学僧修行开悟,如何“宰牛剥羊”?王安石目瞪口呆,疑惑顿生!

佛门神奇,禅旨玄奥,电光石火,机锋凛冽。

从此,王安石时常到蒋山赞元的寺院拜访,一同谈天说地,一同游山玩水。天长日久,二人情同手足。然而,身为禅宗尊宿的蒋山,却从来不与王安石谈禅论道,就算他刻意询问,蒋山也总是笑而不答。一次,王安石的执拗脾气上来了(王安石有一绰号:拗相公),拉着蒋山不放,非要他指示禅的法要不可。蒋山说:“并非山僧故意隐瞒你,因为你现在尚不具备参禅的机缘,而且,你自身与禅的领悟有三大障碍,说之无益。”

王安石恳请说:“愿闻其详,请禅师不吝赐教。”

蒋山道:“你的志向远大,世缘甚深,怀有经世济民的宏韬伟略,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如此抱负,若不能得以施展,心中必然不平。心中波涛汹涌,如何能做到‘一念万年’?如何能体会‘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这是其一。其二,你性格执拗,禀性刚烈,容易发怒。佛门有言: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所以,这是障道的一大因缘。第三,你满腹经纶,崇尚理性知识学问。这对于禅,反而是所知障。因为禅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能由推理而明,无法从思维而得。”

王安石王安石对蒋山禅师的分析不得不颔首称是。但他不死心,追问道:“难道我真的与禅无缘?”

蒋山笑道:“你还记得我说‘驴胎马腹’的公案吗?一切众生皆可得道成佛,何况你介甫(王安石的字)呢!而且,你视名利如脱发,甘于淡泊自守,这一特性与禅僧十分近似。所以,你一两世之后,必定会成佛做祖。”

嘉祐二年(1057年),王安石任常州知府。一日,他去山中参访蒋山赞元禅师。坐间谈论,品评古今,蒋山禅师感到他心浮气躁。询问之下,得知他正在搜集整理古今治国方略,思索当今富国强兵的途径。蒋山禅师说:“相公口气咄咄逼人,说明身心疲劳过度。长此以往,必定血气两亏。何不在山中小住几日,静坐下来,体悟一下自己的本来面目?”

王安石欣然颔首。于是,他按照蒋山教授的方法,在一间幽静的禅室打坐参禅。第二天,他兴冲冲地找到蒋山禅师,激动地说:“原来,我总认为静坐是白白耽误时间。现在真正打过坐之后才知道,坐禅实不亏人,真是奇妙无比!”

蒋山一头的雾水:这王安石不像开悟的样子,怎么会体会到禅的奇妙呢?

王安石继续说道:“这些年来,我一直挖空心思,想创作胡笳十八拍而不成,昨天夜间坐禅之时,片刻之间就完成了!而且词句之美,意境之妙,如有神助,远远胜过我以往的作品。”

原来如此!蒋山哈哈大笑。

参禅,使得人们整日飘荡的性灵回归寂静,混沌的心念得以澄清,它的妙用是觉悟人生,重现找回湮灭在尘埃中的本来面目,而绝对不是为了创作一组诗篇那样肤浅!文人参禅,这是一大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