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曲厅
10334600000047

第47章 〔中吕〕醉高歌

姚燧(1238年一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三岁丧父,由伯父姚枢抚育成人。十八岁时受学于名儒许衡。后被许衡推荐任秦(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刺)府文学。曾任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儒学提举、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和翰林学士等职。元贞、大德年间任江东廉访使、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年间任太子宾客、翰林学士承旨。他以散文著称,与韩愈,欧阳修文风相似,在当时极负盛名。黄宗羲论文,于元代文学家中推崇姚燧和虞集两家,于是有元代两大家之说。元史称其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日,为之一变。其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除散文外,姚隧也写诗、词和散曲,但相对数量较少,也相对不为人注意。与他散文所表现的庄严面孔不同,他的散曲有许多直抒胸臆和描写儿女风情的作品,在婉丽中见宏劲,形象生动,语言流畅,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散曲发展历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感怀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赏析”

这是一首写送别友人的曲子。全曲浸润着哀伤的气氛。开头两句写岸边、江上的景色,在即将与友人别离的主人公眼里,一切都是苍凉、暗淡的,也以此来衬托友人离别凄怆的心情。尤为具有表现力的是后两句,离别在即,主人公只敢轻轻地吟唱送别曲,因为怕即将远行的人听到了增添感伤。仅仅这一细节,便把深挚的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支小曲写得有景有情,表现出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