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品读
10325000000014

第14章 争人才比争什么都重要

○译文

将帅是国家君主治国安邦的辅佐,辅助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有所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

谋攻篇 力求“全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

“马踏匈奴”石雕

姜太公

谋攻篇 力求“全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

吕蒙

孙权

孙子兵法

孙子明确阐述了由于君主干预、钳制军队作战行动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科学论断。“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反映了封建社会领兵挂帅的将军与君主之间的合作关系,特别强调要在思想上协调一致。君主应信任在外指挥作战的将领,不能乱加干涉、掣肘,这一点极为重要。

将领选择好了就应授权让他独立指挥。将帅有能力组织、指挥军队作战,国君就不要越权干预指挥,应该大胆放手让将帅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将领应该在“唯人是保、利合于主”的最高原则下,结合战场实际情况大胆机断行事。当国君的命令不符合客观实际时,身在战场、熟知军情的将领要从实际出发,机断行事,绝不能囿于君主陈命而机械服从,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君、将相互信任为前提,倘若君疑将骄,就会“三军既惑且疑”,必然导致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对一个企业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领导期望属下对自己忠诚,就必须对属下完全的信任。

信任可以增强下属的责任感。作为管理者,只有对下属充分地信任,以信任感激励下属的使命感,下属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信任可以增强下属的主动进取精神。《寻求优势》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感到人们需要自己更能激发热情。”信任就意味着放权,管理者因信任下属,也就敢于放权,下属得到了工作的主动权,就能放开手脚,积极大胆地工作,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下属一旦感到上司的信任,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把工作干得好上加好,以赢得上司更大的信任。因此,选拔与重用是加速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信任可以留住人才。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人员流动是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但人才的流失,对组织是有害的。信任是管理者的良好品格,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人才:猜忌、多疑则是一种病态心理,最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

对属下信任,他才会鞠躬尽瘁,因为你肯定他的奉献,衷心欣赏他的才华,把他视为朋友兄弟。作为领导,不能信听谣言或说三道四,无故怀疑属下的能力和才干,这都是对工作不利。

对属下的信任,可展示领导广阔的胸襟,能换取属下的信任与尊敬。

对属下的信任,体现为用人不疑。这个“不疑”是建立在择用人才之前的判定、考核基础上的。不用则罢,既用之则信任之。管理者只有充分信任属下,大胆放手让其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让他独立地发挥才干,即委之以事,就要有放手让权的气魄,才能使属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属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战例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恐怕乐羊不肯下手。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逃跑,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

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们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伯夷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