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在孩子面前,请别说……
10324500000007

第7章 禁句怎么考得这么差

在家长眼中,孩子的分数高于一切。孩子这次考了60分,家长盼望下次能考80分;这次考了80分,家长盼望下次能考90分;这次考了90分,家长盼望下次能考100分……真是目标宏伟,计划远大。除了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外,家长还会拿自己孩子的成绩,同其他孩子的成绩比较,某某考了多少分,某某某又考了多少分……家长通常会对孩子说:“你看人家××,都考了100分,你看看你,怎么考得这么差?”“你考这么差,对得起老师么的?对得起我的一片苦心吗?”……直到孩子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平平这次月考得了第五名,门门都在80分以上,高高兴兴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妈妈称赞说:“很好,很好,你进步很大,妈妈真为你高兴!”平平听了也很开心。恰巧这时候,隔壁何叔叔家的女儿小颖过来完。小颖的父亲同平平的父亲在一个单位,两家人平时关系很好,往来也比较频繁。加上平平同小颖是在同一年级(不一个班),两家人学习考试什么的,都能谈到一起,关心就更亲密了。

平平经常同小颖一起写作业,一起玩游戏,好得同亲姐妹一样。平平妈妈见小颖过来,马上招呼她坐下,又问起了她考试的情况,小颖高兴的拿出自己的成绩单来。平平妈妈一看,门门都是90分以上,排名是全班第三。妈妈的脸色立即变了,扭脸对着平平说:“你怎么考得这么差?你看看小颖,人家总能考出好成绩,你呢,有一点小进步,就不到天高地厚,沾沾自喜的?你哪里有小颖考得好?我说你是怎么学的,你的学习条件比小颖差吗?看你这不成器的样子,回头我再教育你……”

平平的心,随着妈妈的话一直往下沉。虽然妈妈当着许多人的面都大声责骂过平平,可是今天平平更觉得下不了台:她从刚才的幸福和满足感一下子坠入了自卑和委屈当中,含着泪水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妈妈将两个孩子间的成绩哪出来比较,完全否定了平平自己的取得的进步,让平平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是一个没有本事、没有价值的人,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给她日后的人生道路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小刚是天津某区的一个小学生,在考试前,爸爸告诉他,一定让他好好考试,争取考到门门85分以上的成绩。虽然刚以前的考试成绩平均分也就七十几分,但是他对此次考试很有信心,并要求说自己考好的话,让爸爸待自己去吃一顿大餐,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成绩出来的时候,刚带着分数单回到了家,爸爸拿过来一看,发现刚的英语考得不好只有65分,语文不错,是90分,其他在85分以上的也占绝大多数,总的平均分不到85分,爸爸有些不高兴地说:“小刚,你怎么考得这么差?咱们不是说好了,你要好好学习的吗?你呀,就是太懒了,上课也不注意听讲,下课还爱看电视,能考好吗?……”爸爸完全没有看到小刚的进步,仅仅以85分这个死标准来评价孩子成绩好坏,这令小刚很难过,在爸爸的压力下,小刚觉得自己尽管用心读书,还是无法达到爸爸的理想分数。自己明明取得了进步,爸爸却不鼓励自己,反而说自己“考得差”,简直就把自己推进了失望、泄气的漩涡中……

有些父母求好心切,常喜欢对孩子提出批评或要求,有时这种批评不为孩子所接受,亲子间还因此引起争执,使一件高兴的事,最后变得不欢而散。以上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他们应该能看到孩子的进步,不应该把孩子的成绩同他人、同理想目标做比较。即使是一个非常有勇气、自信的孩子,在家长的比较和批评面前,也会显得软弱无力。

专家支招:正确评价和对待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差

1.家长不要将孩子的成绩拿来同别人比较

孩子的情况不同,学习成绩的好坏也不同,因此,不能简单的将两个孩子的成绩拿在一起比较,这样比较是不公平的,也容易给成绩相对差的孩子造成压力和负担。孩子成绩的好与差,要看平均,看过去:看全班平均水平是多少,孩子的成绩在平均水平之上还是之下;看过去和现在成绩的对比,看现在比过去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只要孩子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平均水平之上,或者比过去有明显的进步,都说明孩子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并不差。

2.家长不要对孩子苛求绝对高分

考试能得多少分,谁都说不准,家长不要给孩子下任务,定“硬指标”,“必须门门85分以上”、“必须保证在班里排前三名”等,这些硬指标虽然有很强的激励和刺激作用,但是实现起来很难完成。对孩子苛求高分、高名次,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旦考试成绩达不到预期目标,家长很容易指责孩子,而孩子也会在心中留下遗憾。

3.看到孩子的不足,更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奖励重于惩罚

有时候,家长重惩罚而轻奖励,殊不知严格的惩罚、责骂非但无法收到鼓励的效果,反而易使孩子感到沮丧。失望、灰心,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孩子对父母的误解、愤恨,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

?对某个孩子而言,即使没有取得高分,但是孩子刻苦努力,尽心竭力的投身到学习当中,也时值得奖励的。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不足时,更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如果此时家长该加以奖励时却对他不闻不问,若这种作法又是很明显时,容易对未受奖励的孩子造成伤害,对该受奖励而未受奖励的孩子而言,等于是另一种“惩罚”,有时也会引起孩子“偏心”、“不公平”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