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在孩子面前,请别说……
10324500000035

第35章 禁句我还不是为你好

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在父母看来,自己所作所为,全是替孩子着想得事情,是从孩子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这些是不容孩子置疑、拒绝或者否定的。现实中,也的确有不少父母对孩子是用心良苦,但却总有那么多的孩子不领情,反而觉得父母的关心是自私的,担忧是多余,所谓的爱也大都是限制也约束,不许这,不让那的。孩子自然会对父母说:“不要管我好不好”, “让我自己决定好不好”, “您就不能让我如何如何吗”等等。父母还是那句老词:“我还不是为你好?”“我图得什么呀,这么多年,操心费力的,还不都是为了你!”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出国,譬如学钢琴。

前些年,记得曾有过这样的一则报道:一个小学生,家长要他练习钢琴。平时,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才做功课。到了星期天,孩子更是要忙上整个一上午:上教师家里学琴。孩子对弹琴根本没有兴趣,时间一长,他看见钢琴就厌恶,有几次还想把钢琴毁掉。期间也向父母提起过、反抗过:“我不弹,我不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但父母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说:“我让你学你就必须学。你想不学钢琴了,根本不行!你已经学了两年了,家里为你花了这么多钱了,你应该知道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别想出去玩!”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父母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在放学回家时,他竟然用石头砸了自己的一根手指。

故事中,孩子根本就对学钢琴不感兴趣,父母所谓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强迫孩子继续学弹钢琴,在这种压力下,孩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又无法同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的论调辩驳,只好采取自残的消极措施,弄坏了手指,恐怕不仅钢琴弹不了,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会受到影响的。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净是不快乐的事情,孩子留下这样一个“青春的血忆”,家庭将会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血淋淋的斗争大会。

当孩子不愿做某些事情,或者坚决不听从父母的教育时,做家长的其实应该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权力去强迫孩子做孩子不愿做的事情?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将心比心,就会理解了孩子。以“一切未来孩子”为名,实际上是让孩子做自己想做没能做成的事情,是自己感情和希望的一种寄托和延续,让孩子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这样做一定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

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父母要是真的为孩子着想,就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想法,走自己喜欢的道路。

专家支招: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独立性

1.许多事情通常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许多问题不止有一个答案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来横加指责指责,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的。还以“都是为了孩子好为名义”胁迫孩子接受。实际上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种方法去完成、解决。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对孩子来说,他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有自己看待问题的原则。家长只允许一个模式,要求孩子只遵从自己的模式,是不正确的。

2.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家长不要给予孩子大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否则会损害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相反地,如果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家长能够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便能养成孩子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如果父母对孩子面临的任何事情都预先下了判断,作了吩咐,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去思考、分析,就会使孩子养成被动的习性和依赖父母的思想。日后,等他们走向社会,一旦脱离了父母或老师,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3.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断地挑剔、批评和设定过高的标准。孩子如果不接受,拿“为了孩子”的爱心来压服孩子,把爱扯到问题里来,让孩子无法拒绝。爱孩子,为了孩子好是一回事,问题的对与错,是非的曲与直是另外一回事。父母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实事求是,先谈问题的对与错,充分考虑孩子的理由和想法,再引导和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把爱当作挡箭牌来压服孩子。